飲食對中國人而言有非常特殊的意義,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人對飲食至高無上的理解。而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食品餐飲的選擇和要求也會越來越多。
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吃穿住用行”已早已不再只是承擔生理需求的角色,演繹出了更多社會的角色。從近期吳曉波的一篇題為《怎么從口紅、乒乓球桌、雜志判斷經濟好壞?
》刷爆朋友圈,可以窺見一二。
筆者在這想說的不是“口紅”也不是“出行”,而是說說“舌尖”上的事,日前一家老牌的中式快餐連鎖企業馬蘭拉面上線的一款布亞牦牛肉餅,吸引了筆者的注意,腦海里直接蹦出一個詞“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倒逼的產物
為何要談到“消費升級”?可以從這塊布亞牦牛肉餅說起,牦牛肉來自青藏高原半野生狀態的牦牛,被譽為“牛肉之冠”,而面餅中加入“苦豆子”粉,藥食同源,養胃養生。以前說到肉餅,大家無非想到的就是肉和面粉,還可能擔心是不是放心的食材,但是從馬蘭推出的這款牦牛肉餅,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社會的轉型設計也在倒逼消費升級。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早已在人們心中成為定式。其實這“三駕馬車”指向是需求側的拉動,長久以來我們將重點關注放在了需求側管理,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卻重視不夠,隨著消費結構的改變,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瑞信(Credit Suisse)在《2015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中指出,中國家庭財富總值達22.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富裕國家,僅次于美國;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層人口,達1.09億名,超越美國的9200萬名中產階層人數。龐大的中產數量的產生,必然對供給側的改革形成了一個“倒逼”,這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中產倒逼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促進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可以更好的服務中產”。

布亞牦牛肉餅——中國消費升級中的“長尾”
隨著消費結構的優化,如今人們的消費模型正處于從“基礎型”過渡到“發展、服務型”的新型消費模式的過程,因此給人們照成了一種“基礎型”產業的正在走下坡路的幻覺。之所以稱之為“幻覺”也是由于以餐飲為代表的基礎型產業在消費升級大潮中也緊跟步伐,從傳統的“能吃飽就夠”的模式向“能吃好才行”的服務型過渡,享受長尾效應帶來的滾滾紅利。
舉個簡單的例子,隨著收入水平提升,可支配現金的直線增長,消費結構發生了改變,花在“吃”這一塊的比例看似降低了,但金額絕對值是較之前有大幅的增長。吃得有品質已經成為選擇餐廳的一個重要條件,馬蘭這款布亞牦牛肉餅正是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用牦牛肉作為食材,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吃上更有品質的食物。

GDP增速“破7”——冷靜下來的蓄勢
自去年年末國際統計局公布中國GDP增速破7,就有人在唱衰中國,經濟發展其實并沒有失速,在筆者看來,增速放緩之時正是我們冷靜思考的時間,這是一個蓄勢的階段。如果大步向前,難免會出現浮躁之心,機遇與挑戰永遠都是并存的。布亞牦牛肉餅的出現也相當于餐飲界的“口紅”,悄無聲息的印證著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消費升級。
寫在最后
一份布亞牦牛肉餅引發的思考,“消費升級”大潮中我們都是渺小的,但無論我們是否達到了中產階級,不可否認的是大家都在享受著消費升級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像那份布亞牦牛肉餅,不僅我們要吃飽,更要“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