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在一眾第三方支付的狂轟濫炸下,消費者使用現金交易的頻率下降,電子幣逐漸占據消費交易的主戰場。
為什么移動支付如此受歡迎?主要的原因歸結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沒有找零錢的步驟,排隊結賬的時間得以縮短,這對處在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來說的確是個利好。
但在帶來利好的同時,第三方支付也存在著很多漏洞。目前,占據移動支付市場較大份額的第三方支付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分別達到48%和20%,兩者已經成為第三方支付的霸主,但在風控方面,兩個霸主對一些致命的風控問題始終保持回避態度。
免密支付便捷卻存在漏洞
消費者使用微信進行掃碼付款時無需輸入支付密碼,收銀員用掃碼器一掃,即成功支付。微信運營商將免密支付限額設置在1000元,1000元以下的交易無需輸入密碼即可支付。使用支付寶則可以自行設置免密交易的限額,即便如此兩者在支付程序的設置上依然存在漏洞。
首先是手機丟失問題。支付寶,微信已經成為手機APP的標配,但是一旦手機丟失,二維碼免密支付就面臨著被動掃碼付款的危險。關于這點,有業內人士認為,輸入密碼支付違背了便捷的宗旨。
在金融行業觀察看來,免密支付是支付寶和微信在風險與便捷間的偏向性選擇,選擇了更便捷的交易程序,只能攜帶部分風險。
創造的便捷如果變成了偽便捷呢
也許是考慮到很多用戶對此產生的擔憂,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的用戶可以關閉免密支付服務。即便如此,支付寶還是和微信一樣,面臨著看似不起眼,卻能清晰反映出第三方支付漏洞的問題。用戶使用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的過程都是先打開APP客戶端,找到付款碼,將付款碼交給商戶,商戶掃描付款碼后付款即完成。
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個問題,無論客戶是否是免密支付,在付款成功前,支付寶和微信都不會給用戶客戶提供任何可以核對支付金額的電子賬單,這就導致許多用戶在進行支付結算時,由于收款方輸入錯誤金額,偶爾被多扣款的現象。
盡管支付成功后,支付寶和微信都會有付費金額的提示,但是多扣或者少扣的金額再進行找回,就使得第三方支付不那么便捷,變成了“偽便捷”。
其實,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完全可以在確認付款前先出一個電子核對金額的賬單,這并不困難,但是雙方都沒有這么做,也許第三方支付在自身是否存在漏洞的把關上,并沒有自己說的那么嚴謹。
追求便捷支付的宗旨沒有問題。但是在支付的一些環節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需進一步完善,面對引起用戶擔憂,質疑的“偽便捷”問題,能采取的解決措施有很多,重點取決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對用戶反饋信息的重視態度,提高用戶體驗是第三方支付的根本,高效背后還應伴隨的是高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