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2月29日消息 報道/彭盼盼)12月29日,由北京網信辦組織的“溫暖中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走進《牦牛走進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此次活動讓來自北京各大網絡媒體感受高原獨特的牦牛文化。

據(jù)速途網了解,《牦牛走進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12月15日在首都博物館“開門”迎客,截止至12月25日,已有3萬余人到此參觀。展覽將持續(xù)到2017年3月15日。此次展覽以牦牛為主題,從“探秘牦牛”、“相伴牦牛”、“靈美牦牛”、“風尚牦牛”四個部分,展示了牦牛在構建青藏高原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了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運、燒、耕,并逐漸影響到高原的多個領域。

牦牛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寒區(qū)域,包括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其世界總量的92%以上在中國。它就是牦牛,藏語稱為“亞克”。現(xiàn)在,牦牛“來到”了京城!

此次包括牦牛標本、與牦牛相關的生產生活用品、制品,以及與牦牛相關的古代和當今的藝術品共呈現(xiàn)500余件。展覽分為“探秘牦牛”、“相伴牦牛”、“靈美牦牛”、“風尚牦牛”四個部分,展示了牦牛在構建青藏高原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了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運、燒、耕,并逐漸影響到高原的政、教、商、戰(zhàn)、娛、醫(yī)、文。展品中最為特別的是45000年前古牦牛化石、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巖畫、2000年前的金質野牦牛飾品、1000年前的合金鑄造牦牛擺件,數(shù)百年歷史的壁畫和唐卡,清代手繪畫牦牛哈達等。

為了給觀眾營造更好的觀展體驗,展廳中最大化還原藏式風貌。藏式手抓墻、牦牛標本陳設、牧民居住的牦牛帳篷、高高壘起的牦牛糞,在細節(jié)彰顯著西藏風情。
西藏民間俗語說:“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數(shù)千年來,這種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動物與藏族人民相伴相隨。牦牛從被馴化、被畜養(yǎng)、被役使、被廣泛利用,到被精神化、藝術化,是人類文明進程宏偉篇章中的一個獨特的傳奇故事。

展館一進門這幅畫,很好地詮釋了藏族人民和牦牛的關系,藏族馴養(yǎng)了牦牛,牦牛養(yǎng)育了藏族,牦牛和藏族人民相生相伴、不可分離。有位藏族學者曾寫道:“對于高原人類而言,牦牛是永遠的祖先,是祖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伙伴,是鄰家親戚朋友……”

吳雨初曾經總結“牦牛精神”為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經過上千年文化影響,這也成為牦牛背上駝載的藏族文化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金色野牦牛,顧名思義是全身被毛為金色或者金黃色的野牦牛,也被人們稱作“金絲野牦牛”。這是牦牛中一個特別奇特的品種,僅生長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日土縣。雖群居生活,但不與其他色系的野牦牛集群生活、繁殖。由于金絲野牦牛資料稀少,主要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無人區(qū)內,為研究和保護金絲野牦牛工作的開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目前世界范圍內金絲野牦牛數(shù)量不足200頭。

用牦牛毛編織的帳篷是牧人的家。牦牛帳篷為黑色,藏語叫”芭”,或”扎納”,即黑帳篷。

西藏的牛皮船不僅是水上交通運輸工具,而且也是一種強身健體的一種民間舞蹈,其構造非常簡單,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體,一般船身長3米多,高l.5米、寬2米左右,一只船至少要用4張牛皮縫制,每只船可載10人左右,是西藏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它吃水淺,牛皮入水,一經泡浸,便發(fā)軟,有彈性,對水中暗礁等物耐撞擊、磨擦,牛皮船輕便靈活(重量只有30~40公斤),船工可隨時搬來搬去,船隨人行,遇水撐舟、上路背在肩上,十分方便。

右邊堆積成小山的是牦牛糞。千萬不要小看牦牛糞,這可是藏民重要的燃料和肥料!
散發(fā)著牧草清香的牦牛糞曾經是牧區(qū)的主要燃料,陪伴著高原人民度過了漫漫寒冬。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牧民蘭則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牛糞》,真實地記錄了牛糞在牧區(qū)生活中的作用。蘭則說:“沒有牛糞的日子將是我們自我遺失的日子,是給我們生活帶來災難的日子,也是我們與大自然為敵的日子。到那時,我們的慈悲心與因果觀、善良的品性都將離我們遠去。”
本次展出時間為2016年12月15日~2017年3月15日,地點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配合展覽,首博還將陸續(xù)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展覽結束,觀眾可關注首都博物館的官方微信(capitalmuseum)了解更多展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