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財經12月14日報道 文/耿琦

天還沒亮,李麗著急出門趕地鐵,一個半小時后吃著單位樓下買的兩個包子。早晨九點開始一天工作。晚上九點,將自己甩近沙發,安靜地吃飯,看電視,十一點準時睡覺。
此后的每一天都是昨天。
她不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詩和遠方都變成夢中向往。生活精打細算,將二十幾歲的人生過成暮年。卻在別人的眼中如此成功——去年選擇拿出家里全部積蓄,入手一套價值三百萬房子,成為“有家”的人。
首付一百萬是父母墊付的。工資月供八千,剩下兩千生活費。工作一年,負債減少九萬六,私房錢一萬不到。
深夜,她躺在床上掉眼淚,計算二十年后房子完全屬于自己,再把青春丟失的一切補回來。忘卻屆時不再少女,褪去激情,步入暮年。朝花夕拾,撿起的盡是枯萎。
夢想不再值錢,李麗愛的房子好似絞索,她只是喘息不得,不愿割開那條繩子。
她早早將生活和財富綁定。不再理會折舊,貶值,不想了解生活多彩,妥協現實。她的生活只剩下這四壁,她選擇的,她愛的,家。
她不知道,相隔著大西洋,有這樣一個女孩,叫Lily。
Lily拿著父母給她的一百萬,跑到喜歡的海邊,買下一座約合八十五萬的小島,筑起兩間小舍,入手一艘十萬的二手快艇。每天八點花五分鐘去往臨近的一座小島上班,五點一刻回到她的一方天地,洗衣燒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Lily的房子和快艇僅是李麗的首付,她的工資一筆筆花在現在與未來。
每個星光墜落的夜晚,她裹緊棉被沉沉睡去。每個晨光漫天的清晨,她神清氣爽出門上班。
在這里,她是普通的女孩,是守島人,亦是自己的女王。
李麗在紀錄片里看到Lily過著她夢想的人生,看到她向往的大海,聽到她想聽的海浪,動容時擦下眼淚,淚干了,一無所有。噢,不,她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還有那些因為自己的選擇,來不及完成的夢想。
一百萬,有人做首付,有人買小舍,為什么? 選擇不同而已。
房子一直是國人頭上的緊箍咒,買房熱潮相繼提高。國人落葉歸根思想傳統,其中大部分將房賦予家的意義。盡管空無一人,李麗從未后悔。這里一磚一瓦實實在在浸透著歸屬感。她的選擇不是房子,是家。為此披星戴月,透支青春,依然堅持選擇。國外Lily不然,購買一間小舍,遮風擋雨,委以安睡,功能場所。她選擇最愛的自己,為此日日工作,活在當下籌劃遠方。
李麗和Lily,兩者選擇無對錯,亦無好壞。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追求的樣子,漫步人生路,唯有選擇不同。
你愛你的家,我愛我自己。
各取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