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只是被迫放緩,為何沒像萬達影業等一樣直接被放棄注入A股?
其背后的邏輯之一可能在于,樂視影業未來兩年的發展急需通過這筆98億交易案“輸血”。
樂視網收購樂視影業的交易方案中,擬募集的配套資金,在支付交易所需的現金對價后,超一半的剩余資金擬用于樂視影業投拍作品和購買IP。
其中,約10億元擬流向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開機拍攝的5部作品。
如今,隨著樂視網宣布年內無法完成樂視影業的注入,配套資金無法到位,上述5部電影能否按原計劃開機拍攝成疑。
另外,樂視影業籌劃的今明兩年3億元IP購置,是否會受到影響,也隨著98億元交易的推遲變成一個問號。
“緩而不棄”的邏輯
今年6月7日晚,暴風集團并購影視資產案被監管部門以“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否決后,引發多家籌劃影視并購的A股公司知難而退。
不久后,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的唐德影視并購范冰冰公司案、萬達院線并購萬達影業案,先后被放棄,唯獨樂視網98億元并購樂視影業案一直懸而未決。
樂視影業98億元交易預案5月6日出爐,5月12日遭遇深交所問詢,雖然6月2日回復了問詢,但在此后的5個月時間里一直未進入股東大會投票階段,被認為是樂視網預期交易方案很難通過證監會審核,需要進一步溝通、調整。
在距離預案出爐整半年后的11月7日晚,樂視網對外宣布,預計年內無法完成樂視影業的注入。
對于年內無法完成的原因,樂視網解釋為,國內電影票房在第三季出現下滑,“當前市場環境的較大變化”存在對業績承諾及估值的基礎產生較大影響的可能。
盡管如此,樂視網仍然在公告中表示會繼續推進該交易——即使代價是“不排除交易價格下調的可能”。
監管審核收緊、國內電影票房增長低于預期,這么多不利因素,樂視網為何不像暴風、萬達等一樣暫時放棄注入影視資產呢?
樂視網發聲之際,正值樂視手機拖欠巨額貨款傳聞發酵、賈躍亭宣布樂視系停止盲目擴張之時。這給外界理解樂視影業注入“緩而不廢”的邏輯提供了一個思路。
在樂視系資金全面吃緊的背景下,樂視影業未來兩年的發展,可能比任何時候都需要98億交易方案中的“輸血”計劃。
在樂視網支付現金和發行股份購買樂視影業的方案中,前者計劃募集50億元配套資金,其中約30億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約7億元用于補充樂視網流動資金,10億元用于樂視影業投拍電影和生態自制劇,3億元用于樂視影業IP庫建設。
換一個方式說可能更清晰:通過交易方案的安排,樂視網未動用任何自有現金,除了置入樂視影業資產外,還能從外部投資者手中籌到約20億元現金,其中7億元將用于補充現金流,剩余13億元將用于支持樂視影業發展。
13億中,10億用于投拍計劃在2016年開機的一部作品和2017年開機的5部作品。

(樂視影業計劃投資的6部作品)
從影片制作成本和樂視影業投資比例來看,上述幾部電影將是樂視影業未來兩年的主力作品。
其中,《三國之最后的勇士》總制作成本3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50%;《未來未來》總制作成本3.3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30%;電影《刺局》總制作成本2.2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100%;電影《妖客》總制作成本1.2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100%;生態自制劇《刺局》總制作成本1.2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100%;生態自制劇《妖客》總制作成本1.2億元,樂視影業投資比例100%。

(6部作品的制作成本、樂視影業投資比例和規模)
上述6部作品的原定開機時間都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版上半年。如今在交易案年內無法完成,明年完成時間尚無明確時間表的情況下,能否按原計劃開機拍攝成疑。
13億中的剩余3億元,用于樂視影業IP庫建設。
具體項目涉及2016年、2017年相關文學版權引進、音樂作品影視改編權引進、漫畫版權引進。

(樂視影業3億元IP庫建設)
這些IP購置項目,尤其是原本發生在2016年的IP購置項目,在募集資金無法到位的情況下,樂視影業將如何解決?自有資金是否足夠支撐?
在原預案中,樂視影業2016年的業績承諾是凈利潤不低于5.2億元。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遭到不少質疑,原因是被寄予厚望的《爵跡》票房不盡如人意。
票房快速增長不能和利潤快速增長劃等號
“2016
年國內電影市場發展顯著低于預期,第三季度國內票房出現同比下滑。在平緩的行業背景下,樂視影業電影票房仍維持了快速增長,”樂視網11月7日在公告中稱。
然而,“票房仍維持了快速增長”并不能和收入或者利潤快速增長劃等號。
因為在一些樂視影業參與的影片中,樂視影業僅擔任協助推廣,或者只是投資比重相對較小的投資方之一,最終分享的票房分成有限。
當然,如今,樂視影業2016年能否實現5.2億元的凈利潤,已沒有前幾個月那么重要,因為隨著樂視影業確定年內無法注入,業績承諾期已被更改為2017年、2018年、2019年。
但在幾個月前,市場曾熱烈地討論著《爵跡》對于樂視影業產生的影響。
2016年,樂視影業參與的電影主要有13部,包括《熊出沒之熊心歸來》、《高跟鞋先生》、《誰在我上鋪的兄弟》、《超腦48小時》、《賞金獵人》、《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二十八歲未成年》、《盜墓筆記》、《爵跡》、《時空行者》、《機械師2》、《長城》。
刨除樂視影業僅擔任協助推廣的《超腦48小時》和《機械師2》,上述已上映的電影中,6部票房過億。
其中,票房最高的《盜墓筆記》2016年8月5日上映,最終票房10億。不過,該片的出品方(投資方)除了樂視影業,還有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南派泛娛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
樂視影業作為主要投資方的《爵跡》2016年9月30日上映,票房最終僅3.83億。除了樂視影業外,該片還有10家聯合出品方。
對于這一“意外”,樂視影業CEO張昭11月初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們也在檢討說這個影片能不能在影院市場做得更好。最開始是想以技術的吸引力去拉動更大范圍的觀眾,但事實證明,對這個感興趣的觀眾還是一些青少年,這種靠視覺、靠技術拉動的影片,年輕觀眾對他們的反應更直接一些。”
票房不佳之余,《爵跡》口碑也如《小時代》系列一樣低至谷底,只不過口碑的槽點除了郭敬明IP電影中一貫的劇情和演員演技,這回還多了個特效。
有意思的是,針對特效被吐槽一事,曾有媒體10月初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爵跡》的一家主要出品方由于受到本度財務方面的壓力,在明知道特效制作周期過緊,影片完成度不足的現狀情況下,依然要求電影在國慶檔必須上檔。
報道雖未明確這家出品方的身份,但考慮到樂視影業并入樂視網案中背負著業績承諾,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個“主要出品方”可能就是樂視影業。
《爵跡》之所以被樂視影業寄予厚望,是因為郭敬明《小時代》系列總票房高達17.93億,其中,僅《小時代4》、《小時代3》就分別在2015年、2014年給樂視影業帶來2.4億元、1.9億元營收。
《爵跡》之后,《長城》是今年最后一部樂視影業參與的、最有可能取得超高票房的電影。
《長城》據稱制作成本1.5億美元的影片,由張藝謀執導,預計在今年12月16日上映,投資方包括傳奇影業、環球影業、中影、樂視影業。
不過,樂視網5月預案中披露的資料顯示,樂視影業截至2015年底與《長城》有關的預付款僅為1.2億元——實際投資規模可能只占1.5億美元制作成本的10%。
由于投資比例較小,樂視影業從《長城》上獲得的收入可能比較有限——除非影片最終取得超高票房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