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以5年5億美元左右價格簽下NBA數字媒體版權;PPTV花費2.5億歐元獲五年西甲聯賽中國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樂視體育野蠻生長,2億美元拿下香港英超3年獨家轉播權,1億元冠名北京國安,27億元獲中超兩個賽季獨家新媒體轉播版權;而暴風科技也成立了暴風體育,
和光大資本聯合成立投資基金,完成對國際體育媒體服務公司MP&Silva 65%股份的收購……
善于洞察機會的互聯網公司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金時,該國的體育產業都有一個大爆發的時代,中國也不例外。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體育等精神層面的需求必然會日益增加。

“中國現在就在這個時間點,大的方向和趨勢是不能違背的。”在近日胡海泉跨界主持的《創業中國》節目中,暴風集團CEO馮鑫談到。不管在什么場合,公司上市、訪談節目錄制現場,馮鑫永遠穿著運動鞋,就在上個月,暴風體育剛剛成立,馮鑫小跑入場,展示著自己對互聯網入侵體育產業的信心。
樂視體育CEO雷振劍坐在馮鑫身旁,微笑聽著馮鑫的觀點。“趨勢上來說,這是毫無疑問的。”雷振劍說,“在我看來,體育產業近幾年的發展并不是因為資本助推或怎么樣,其實就是和現在整個社會經濟水平上升有巨大關聯。”
互聯網體育究竟是攪動市場的“鯰魚”,還是又一個有著美好幻想的偽需求?
互聯網體育的錯覺
互聯網人總是擅長把所有事情和自己扯上關系,體育產業也不例外。在經歷了影視文化產業的瘋狂之后,他們更加堅信和文化產業一樣,解決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體育產業會是下一個金礦。
不過,馮鑫卻倔強地認為這是個錯覺。
過去,電影院開門待客,有相當多的空座,人們生活在電影院旁邊,只是不去。當爆發時點到來,去影院的精神需求產生,上座率自然就提高了,票房也漲了起來。“體育則不同。”馮鑫說:“過去,體育的場景一個是體育場、一個是電視臺。而事實上,這兩者已經塞滿了。你去工體看球,甚至去石家莊體育場看,基本上都是滿的。”
這也就是說,在過去,電影院空著,當需求來臨時,空影院滿了就是商機。而同樣在過去,球場卻已經是塞滿的狀態,體育構建的場景并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當人們想進一步投入對體育的熱情時,他們能選擇的消費方式還是原有的——要么去體育場看球,要么在家看。即使是互聯網的介入也沒能給體育產業帶來新的消費出口。
“這是我們在努力的事情,構建新的服務。如果還是基于原來打開中央五臺和去體育場的體育場景的話,這個商機是不能夠真正釋放的。”馮鑫說:“我們如何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服務,一個跟用戶,跟體育相連接的一個場景,并在這個場景當中有更好的服務,這是我們現在面臨最重要的課題。”
馮鑫說的不無道理,而事實上,除了親臨體育場觀看、另一個體育場景“在家觀看”也并沒有因為互聯網的介入而發生太多改變。
現有的體育直播模式無非是一個公共的衛星信號團隊,做一個公共衛星信號并把信號發送給衛星。之后這個團隊便可以拿著參數滿世界地兜售。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法國公司買了參數之后接到本地,再配上當地語言的解說即可。而你會發現,你在中國看到的和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看到的都是同樣的畫面。
雷振劍坦言:“其實中國在過去已經有不同的互聯網平臺在努力,但也沒有讓這件事情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只是把電視信號放到了電腦屏幕上,放到了手機屏幕上。”
“如果球迷說電視屏幕又大又不會卡斷,那我們就廢了。”馮鑫補了一刀:“我們問題在于,互聯網平臺說實話沒有電視平臺做的很好,起碼電視不會卡斷。”
如果只是簡單地把“互聯網體育”理解為觀看設備的變化,那么這注定是個偽需求。而在這樣的邏輯下,互聯網公司大筆購入的版權資源就會顯得蒼白。
“過去一年,我們買了很多版權,儲備了很多內容。但這些內容可能70%、80%還是電視臺的直播模式。”雷振劍認為目前版權開發還很不徹底:“我們在前端播放方面做了一些調整、一些交互。雖然邏輯上互聯網公司一定有優勢,但這個優勢的轉化過程里面有很多挑戰,這需要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平臺從產品角度做更多的改造。”
兩位有競爭關系的從業者有著如此一致的判斷:互聯網平臺一定要讓用戶意識到用小屏幕或者互聯網電視去看體育,和直接看電視臺的播出有著實質性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在于不同的畫面體驗和直播體驗。
暴風已經推出了VR產品,據雷振劍透露,樂視體育也將在8月推出運動直播相機和VR相機,加上已有的直播體系,用戶未來或許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內容制作和內容管理過程中。
冷靜時刻:奧運會或是拐點
當互聯網公司們開始意識到,原來體育產業的“互聯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的時候,他們對體育產業的熱情開始慢慢冷卻。
PPTV在去年豪擲2.5億歐元買得五年西甲聯賽中國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但在今年,他們在體育版權方面幾乎沒有動作。PPTV體育傳媒事業部總監董礫曾透露,一些頂級賽事版權基本上以每年30%~40%的價格往上漲。據騰訊科技不完全統計,2014年發生在體育產業的投資有37起,2015年為120起
隨著幾大賽事版權的塵埃落定,版權方面,今年的“爆點”寥寥無幾。而這樣的放緩同樣發生在體育創投領域。
雷振劍對此感慨頗多:“過去一年是體育資本的爆發期。”他認為,包括影視行業的剩余資金在內的很多原因引爆了投資體育的熱潮。樂視體育本身在去年也用創投基金投資了約10個項目。但在投資過程中,雷振劍發現,項目的質量優劣差距非常大。
他斷言,在奧運會結束之后,體育的資本市場一定會冷靜一段時間。
“我們自己也是,今年年初,我已經收緊了在投資范圍的合作了。”雷振劍提到樂視體育的情況。他用“外熱內溫”四個字概括當下的體育創投。
外熱,是資本熱,創業者也因為資本的熱度而覺得產業很熱。內溫,則是指體育產業本身。就體育產業整個價值鏈來看,互聯網的影響并不大,新的格局還在搭建中,而搭建過程里產品的能力并沒有立即展現出來,回報也沒有立即產生。
如果說頭兩年,各個大公司是在版權、資源方面進行布局,那么到了今年,資源基本穩定,投資的目光會轉移到好的產品上。“但是好的產品非常有限,在我看來,今年下半年,體育創投市場會進入一個調整期。”雷振劍認為。
而雖和雷振劍一樣喜歡穿黑色T恤,一向隨性的馮鑫要樂觀很多。“資本肯定會有泡沫的,但一定的泡沫是合理的,對這個行業是一種能量的注入。能注入更多的變化和人才。”他認為現在的體育產業還遠遠未到“安靜”的時刻,各個玩家會繼續比拼,相互砥礪。
互聯網公司最該介入的地方
偽需求錯覺加上資本冷靜期,這么說來,互聯網體育前景堪憂。但是如果從賽事本身等“硬方向”上難以突破,運營和體驗等“軟方向”或許是互聯網的突破口。
過去人們對于中國體育的觀感更多地停在“看”和“增強國民信心”,而現在,從周末匯聚在奧體跑步的人群就可以感受到體育正在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夜跑族越來越多,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去射箭館、保齡球館放松休閑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變化背后一定是與每個人生活有關的體育運動的崛起。而真正的參與正是體育的新消費出口,這是過去鮮有的,有特別大的增長空間的領域。
雷振劍認為,賽事IP價格的上漲讓體育產業的成本激增,加上媒體的報道,體育產業變得“看上去很大”,但實際上,體育產業在消費端的收入規模還很小,而這也是未來的增長點。
“未來的消費產品無所謂線上和線下,體育是汗水經濟,它一定要參與才能帶來巨大消費。如果僅僅在客廳看一場比賽,這個消費在中國目前的市場是有限的,甚至是不成立的。”雷振劍說:“
只有帶動體育到消費這一步,才是真正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