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上海訊 在剛剛結束的“2016奇點·創新者峰會”中,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發表重新思考科技與幸福的主題演講,并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探討了國內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發展。

周鴻祎表示,我原來一直相信IoT、萬物互聯代表著未來,我相信這是一個趨勢。但是這一兩年,應該說智能硬件,包括很多的創業公司,大家做的都不算特別好,都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馬上又有很多人出來唱衰IoT、萬物互聯、智能硬件。我感覺在什么東西最熱的時候,要保持一種謹慎、要保持一種冷靜。
智能手機經過20年的發展,發展到今天才進入到最近這五年才是火的市場。我覺得IoT的概念,也是最近三四年的時間。所以我反而是覺得,我覺得智能硬件,我是覺得應該說它雖然沒有到爆點,但是還是在一個正確的路上。
智能硬件和互聯網雖然有很多的結合,事實上我們有些做智能硬件的過于強調互聯網化服務而悖離了硬件的本質。做出一個硬件產品,加上互聯網的加值,但是它本質還是提供一個物理的設備去給用戶創造一個無論是創造幸福感、創造更好的體驗還是解決剛需。
周鴻祎認為很多公司把硬件本身的體驗丟掉之后,盲目地覺得通過廉價甚至免費的硬件獲取用戶,最后得到大數據、變成互聯網服務,這個邏輯只能用來騙VC。
以下為演講實錄:
周鴻祎:我一直覺得極客公園的三觀是比較正的,所以愿意這一次來吐吐槽。但是這一次不太好,他們弄的這么大的屏幕。有的公司要變的高大上,首先要有這樣的大屏幕。有了這樣的大屏幕,一般沒有PPT都不好意思上臺了。對吧?他們給了做了一個PPT,我覺得不是我的風格,就廢掉不用。
張鵬:你去美國次數也很多,我特感興趣你到美國去干什么去了?
周鴻祎:其實每年我會利用暑假到美國去一下,因為實話說,從整個“創新”來看,硅谷還是全世界創新最好的地區。中國是人口紅利再加上這么多年積累的資源各種原因,確實中國現在是最大的市場。我們也特別是在商業模式、營銷模式上,國內公司有很多創新。但是講起一些在技術和產品上的本質創新,我每年還是愿意到美國去跟一些VC聊一聊,跟一些做人工智能的教授交流了一下,也看了一下美國的創業公司,我覺得還是得不斷的要輸入,不能老是“耗子扛大旗”。還是要不斷的到美國去吸收一些東西,也看一看美國現在到底都是“什么豬在天上飛”。
張鵬:接著說說“豬”的事兒吧。就是在美國,看到的哪些在天上飛的豬。
周鴻祎:我的感覺,美國人不太講“獨角獸”的概念。我覺得不管什么概念,到了中國咱們都能把它無限放大。本來講比較罕見的才叫獨角獸,大部分的都長兩個角。但是一夜之間所有人都標榜自己是獨角獸的時候,這個時候長一個角就不稀罕了。現在已經不流行說“獨角獸”了。你們都知道蝙蝠和走獸和飛禽的故事,對吧?你遇見了飛禽,一定要說自己是走獸。遇見走獸了,一定要說自己是飛禽。
獨角獸有一個概念被中國用爛了。很多公司做出了特別酷的事情,特別不一樣的事情,所以獲得了高估值。注意,“估值”其實是結果。后來就慢慢變成了大家不關心這個公司做什么事。有的人他做的事并不酷,但是市場估值弄的很好。極客公園據說估值也到到100億美金了吧?極客公園很快會宣布,他已經快到十個獨角獸了。很多公司已經不去問,包括媒體也不再問這個公司干了什么事,是不是比較酷,比較對產業有價值。又變成了一個唯體量、唯規模、唯收入,甚至是唯估值。
這一次我到美國去,基本上沒有什么人談“獨角獸”的概念了。
張鵬:這個概念好像被拋棄了。
智能硬件雖然沒有爆發,但在正確的路上
周鴻祎:我對智能硬件的事情也是蠻迷惑。因為我原來一直相信IoT、萬物互聯代表著未來,我相信這是一個趨勢。但是這一兩年,應該說智能硬件,包括很多的創業公司,大家做的都不算特別好,都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馬上又有很多人出來唱衰IoT、萬物互聯、智能硬件。我感覺在什么東西最熱的時候,要保持一種謹慎、要保持一種冷靜。但是在大家都唱衰的時候,你反而想一想,這是不是又是我們慣性的思維,叫“以成敗論英雄”。你看一看手機市場的發展,今天手機好像是最熱,因為手機都是剛需。舉個例子,怎么證明是不是剛需。比如:張鵬同志如果你老婆和手機同時丟了,你會先找誰?張鵬的答案一定是“先找老婆”嗎?
張鵬:當然,這是直播。
周鴻祎:關鍵是你都沒有手機,你怎么找你老婆呢?所以說,手機是剛需。
周鴻祎:我認為如果你回顧一下手機的發展,你想一想。在iPhone之前。iPhone現在差不多將近10年了,07年,馬上2017年就整整10年了。在iPhone之前,有一家公司在探索手機市場已經做了,大家再往前可以再追溯差不多七八年。如果我們拿20年的維度來看,會發現智能手機經過20年的發展,發展到今天才進入到最近這五年才是火的市場。我覺得IoT的概念,也是最近三四年的時間。所以我反而是覺得,我覺得智能硬件,我是覺得應該說它雖然沒有到爆點,但是還是在一個正確的路上。
反思智能硬件的路應該怎么走?
但是重要的是,我想比較一下中美互聯網市場。其實美國智能硬件公司活的比中國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都舒服。我就在想,為什么?所以我也做了一些反思。后來我就覺得智能硬件產業被一些包括我在內的著名業內大忽悠,我只是“之一”啊。都給忽悠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反思一下,智能硬件應該怎么走。
我是覺得智能硬件和互聯網雖然有很多的結合,事實上我們有些做智能硬件的過于強調互聯網化服務而悖離了硬件的本質。你做出一個硬件的產品,你把它加上互聯網的加值,但是它本質還是提供一個物理的設備去給用戶創造一個,無論你說的創造幸福感、創造更好的體驗還是解決剛需。我們真的覺得我們賣出來兩百萬個體重計,就得出每個人每天測體重的時間,最后拿了很多人的體重數據就號稱有了大數據,就可以步入健康管理嗎?我覺得實際上智能硬件恰恰是因為被這樣一種比較浮夸的想法推動著,夢想自己像軟件一樣進入快速的發展,就能夠獲取海量的用戶。然后在海量用戶的基礎之上建立新的互聯網模式。我不是說不可能。有了硬件,比如:手機。因為它本身完全是以手機應用內容為驅動的設備。但是很多其它的智能硬件,我覺得目前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我覺得很多智能硬件的失敗,我總結一下,包括我們自己也做了不少失敗的產品。我覺得第一個最重要的,我覺得根本就是做的沒有需求。
我們真的把電飯煲加一個Wifi芯片把網連上,這就叫“智能電飯鍋”了?跟普通電飯鍋就不一樣了。我們恨不得大家都覺得把任何東西都連上網,它就叫作智能硬件。20年前在微處理器剛流行的時候,有一段什么電磁爐、微波爐、洗衣機都加了一個單片機在里面,然后都美其名曰叫“電腦洗衣機”,也并沒有真正帶來革命性的東西。反過來今天如果只是簡單的把一些傳統的硬件加了一個Wifi跟網絡連起來,我覺得這不叫產品,它不是真正用戶本質的剛需。
我們很多人覺得,在很多傳統的設備里面加上一個智能的處理器。里面放一個安卓,我們就覺得這是叫智能硬件了嗎?我這一次到美國聊一聊,我自己思考:不對。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跟背后人工智能的服務結合在一起的東西,你才配叫智能硬件,否則你還是一個傳統硬件,還是就是能聯網,然后加了一個智能的安卓或者Liunx的操作系統。
做硬件賺錢是合理的
你做出一個硬件還是要給用戶創造硬件本身的價值。有一度我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因為我做“免費軟件”出身,很多人把“免費”就過度極端化了。大家都知道,從“偉大”到“謬誤”有很多事情是一步之差。現在把這套思路,如果“免費”再用到硬件上,我覺得會出問題。我原來也鼓吹過硬件免費。當然,還有人在鼓吹硬件免費。這個我就不做評論了。但是我認為有兩個模式是有問題的。第一個,硬件本身這個產業價值規律和軟件有太多的不一樣。各位不知道有多少做過硬件創業公司,你當年沒做硬件之前做軟件。咱們要改個軟件太快,但是今天想把硬件重新修改,發現開個模至少三個月。如果哪個地方地震了、缺貨,你把自己上吊,你的東西也出不來。
我們做一個軟件,比如:軟件做不好,沒關系。這個軟件我們就費點人力,大不了沒有人下載我們就不要了。可是你做了十萬個硬件賣不出去在庫里,可能把你原來掙的錢一把就全部給虧出去了。所以當我們很多做互聯網的人,妄圖用互聯網的規律來領導硬件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整個的成長速度跟我們預想的不一樣,它用戶的積累速度也不一樣。今天做一個軟件,一夜之間可以積累一百萬用戶。你賣一百萬個什么一個小硬件出去,你看一看,對于你物流、倉儲、供應鏈,所有營銷能力的挑戰都是非常不一樣的,包括市場行銷。
你一旦做智能硬件,你的東西就是按成本價賣、貼錢賣也不是免費送,也是要用戶真金白銀的掏錢。人經過這么幾十萬年的進化,基因會起作用。一旦要掏點錢,他腦子里做選擇的這一部分跟選擇免費就不太一樣,定位理論又重新發揮作用了。
我這個話絕對是對我自己也適用,我這也是叫“忠言逆耳,苦口良藥。”你不能夠期望硬件像軟件一樣,在最短的時間里面。特別是對于很多創業公司而言,快速的建立巨大的;比如:海量是什么概念?怎么得幾千萬吧?硬件賣幾十萬、幾百萬,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可是這個用戶基數,如果做互聯網業務,這個基數可以忽略。所以我認為很多公司把硬件本身的體驗丟掉之后,然后盲目的覺得我通過硬件特別廉價、特別便宜。甚至說免費,我快速的獲取用戶基數,最后得到大數據、變成互聯網服務。我自身都覺得這一套邏輯騙一騙VC還可以,你自己相信嗎?所以這個商業模式,我認為它是有問題的。
我舉一個例子,您做了一個手環。大家半夜活動的數據都記下來了,真的就能變成“健康管理”嗎?最有意思的就是汽車。因為這一次到美國大家討論很熱的概念,關于“自動駕駛”。做一款汽車比做手機的難度至少高3個數量級,這不僅是零件的數目決定的,也是由它的安全要求的等級高度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年做出一個汽車,你就指望天天坐進車就開始狂播廣告。我覺得這哪里是做安全?這是做不安全。這種商業模式,有可能我今天又開始保守了。我至少覺得汽車做的好,還是應該賣錢、還是應該賺錢,而不是說最后我的汽車低價出售,最后通過里面的互聯網服務加值。我認為互聯網不是萬能的。
為什么很多P2P金融都出了問題?因為金融本身風控的要求,這不是很多互聯網公司所能解決的。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有點過于按照互聯網公司的游戲規律給這個公司定商業模式、做設計,可能自己都不相信這種商業故事。我自己認為很多智能硬件應該冷靜下來,不要因為前面有人唱衰了我們就放棄。但是也不要特別浮躁、特別膨脹的,就覺得我快速的拿到用戶、快速的建立大數據的服務。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給老百姓,給你的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
免費殺毒當年我們做的很爽。但是免費,你在網上就可以下載,渠道是暢通的。用戶獲取的成本近乎為零,當然無往而不利。在未來我認為軟件免費仍然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硬件賣的越多虧的越多,這個在商業邏輯上是不成立的。軟件做一個東西的成本是固定的,用戶越多,這個公司的成本是越少,所以是不一樣的。隨著你免費的規模,邊際成本是在持續下降還是在上升?這個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硬件賺錢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三個:
1.在你沒有到達一定的用戶規模之前,你沒有建立你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之前。你的硬件如果能夠給用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你理所應當要從硬件賺到錢。如果大家都覺得硬件不賺錢,都去奔著干APP。就會出現很可笑的一件事,有的公司故意把硬件做的很難使用。比如:做一個水杯。對不起,喝水只前得先拿手機。
2.消費升級。你們剛才講的消費升級,我也非常認同。也就是說,如果最后我們都講“純屌絲經濟”,最后大家都不賺錢。最后會成為一個什么問題呢?你就會去擠壓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當很多公司鼓吹硬件免費的時候,擠壓上下游的時候,你不能建立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怎么投入新的東西做你的事情。
今天很多芯片公司非常難受,上游廠商的擠壓,導致他做芯片越來越不掙錢。如果整個上下游最后硬件都不賺錢,整個傳導下來。我們再談什么“中國制造”,不最后又成了代工的概念嗎?你用什么去搞專利呢?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深層的問題。
3.
OPPO和VIVO他們在線下做了很多推動的事情,我也到他們店看了一下。后來我發現,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當人人都覺得靠著跑分就可以買一部手機,你的手機明顯比別人便宜兩千塊錢的時候,這時候大家就愿意花錢去購了。但是到了今天,當產品的功能越來越細分,當消費者越來越有了自己的所謂“消費的品位”,就是你剛才說的“對于體驗的追求”、“消費的升級”。你會發現光在網上看到一些簡單的介紹,消費者是不足以下決心拍賣做購買的決定。這時候線下一對一的溝通是非常的重要。很多人可能本來是想買某個牌子的手機。售貨員會告訴他說:“你應該買OPPO,應該買華為。如何如何好。”他親自把手機拿在手上這種把玩和打量,他可能真的這里起的作用不是互聯網認為的,說:我們在互聯網上放一個“特價銷售”的就能解決。
回過頭來講,未來很多智能硬件產品,不是簡單的放在網上低價就能夠銷售出去,需要用戶去體驗、需要用戶去判斷。這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光靠電商是不夠的,可能依然需要線下的銷售。
當年有一類做上游服務的人,他們夢想大家以后都是宅男宅女,大家都叫外賣。人類進化了幾十萬年,社交僅僅靠看直播是不行,最終還是得見真人。傳統的商業可能不會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最后會被電商摧毀掉。我個人覺得,這個不現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產品想進入線下的渠道,想通過線下的這種推廣。你如果沒有留出利潤的空間,幾乎做不到。所以整個硬件免費,你會發現他跟原來的商業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人說:“我做硬件免費,通過資本的這種方法,我在資本上獲得更高的回報,然后再拿資本來補貼。”但是這不是很多創業公司自己所能學習,你可能也沒有那個膽量,也沒有那個冒險精神。所以我覺得對于很多做硬件公司來講,包括我對我的硬件團隊也說:“我們還是應該回歸商業的本質,還是應該想怎么把一個硬件圍繞著它核心的功能做好,獲得用戶體驗,然后我們所謂的AI、人工智能的服務,所有的連接云端,所有的智能芯片都是為了讓這個硬件的本身功能發揮的更好,而不是最后把它變成一個數據采集器、廣告發送器。”這樣的模式,我認為是用戶不能接受的。
張鵬:我覺得有道理。其實我覺得如果總結一下老周剛才說的,周總說的幾個點。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在于,溢價是有它的價值。有了溢價才有資格做更棒的產品,才會有人愿意為你付出價格。所以我們追求應該不是一些“虛”的東西,哪怕做到一個產品有人愿意為你付出溢價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周鴻祎:對于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創客來說,我的建議是“忘掉一些資本的喧囂,不要太急功近利。”今天既然你選擇了一條明日之路,你就一定不是今日最狂躁的風口,這條路需要時間,需要耐的住寂寞。至于是不是被別人看成獨角獸,一點都不重要。你如果能夠做出很好的硬件,你每賣一臺硬件有合理的溢價。通過這個溢價支持你的團隊能夠把產品持續的打磨,技術持續的提升。我覺得只要給足夠的時間,未來智能硬件和互聯網的結合,未必是今天我們所設想的這么一種模式。
給人工智能潑一盆涼水
周鴻祎:我最后再補充一句。人工智能可能會變成2016年、2017年的“O2O”,哪個公司都在講“我們利用深度學習的技術”,他們覺得這個技術能夠改造所有的行業。我和美國的一些教授聊了聊,“深度學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說能夠產生什么機器意識或者機器自主的這樣的東西。比如:圖象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你能給出大量數據素材。但是在自然語言理解的方面,到目前為止大家都覺得它會是一個很有利的武器,但是還沒有取得在計算機視覺方面那么大的突破。
所以我是覺得“深度學習”這個東西,并不能盲目的在飼料的場景里面都去用。你可能要去做試驗。比如:谷歌把波斯頓動力賣掉了。做了機器驢、機器騾子、機器狗。我問美國一個開源軟件的創始人,我就問他:為什么?他們就說:“那家是基于硬編碼的規則在做。你把這個機器人的腿長度改變一下,它就走不了了,基本上就得改程序。”但是現在他們有一個團隊發現,用“深度學習”的方法,等于是讓這個機器手臂自動去學著抓雞蛋。剛開始它們根本都抓不著,就亂著。但是一旦能抓著之后,就開始慢慢積累。所以,他們也演示了很多機器學習的例子。
第二,剛才談到消費級機器人。我本來對這個方向也是充滿了期望,但是這一次去聊一聊,這個方向可能相對悲觀一些。大家認為近期內機器人在真人意圖理解這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一個,機器人的動作。因為你要能走能抓這個東西如果都能做起來,大家覺得不是短期內在三五年內能夠看到爆發的產業。他們這些科學家還是很有信心,說:認為在十年左右的維度來看,他們覺得應該是有機會的。這也供我們很多的創業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