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他大學畢業后做了6年人民教師;1997年加入金山,一路從一線員工做到副總裁,與求伯君、雷軍合稱“金山三杰”;2007年離職創業,七年后,經歷種種艱辛與挫折把公司做上市;他卻說上市只能算“屁胡”,轉身又投入二次創業……今天的他有三個身份——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創業公司CEO和天使投資人,他說最想被人記住的身份只有創業者。
在“中歐創享+”二期的課堂上,王峰分享了自己從職業經理人轉變為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互聯網行業未來的趨勢洞察,全程高能,建議收藏!

文 / 王峰 藍港互動集團董事長、斧子科技CEO、極客幫創始合伙人
整理 / 潘鑫磊 《中歐商業評論》資深編輯
我不知道創業對各位意味著什么?對我來講,創業似乎是命中注定。創業這個詞是我加入金山后才明白的,當我見到雷軍,才知道什么是創業——就是瞄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抱定一個未來可以改變點什么的想法去做事。
然后一不小心,我在職場干了10年,中間有無數人忽悠我說,“你這樣的人為什么給別人打工呢?你應該去創業!”,其實我知道自己創業是可行的,我知道我有帶兵、打仗、管項目等等這些技能。但是真正做決定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糾結、掙扎和彷徨的,所以我一個多月前跟雷軍說,“說實話我可以不離開金山,我可以干一輩子,因為我干了一件喜歡的事,這個跟我賺多少錢沒關系,我并不是沖著成為億萬富翁去創業”。但當時的狀態是,你干得太長了,你把每個位置都干過了,而且都是做老大。
1職場經驗會成為創業包袱
我后來發現創業就是我的屬性,它不是通過后天強化,而是這個人從創建角色的那天起,就只有一個身份——創業者,這是骨子里的東西,這個認知帶動我出來連干了9年,今年已經是第10年。但中間從職業經理人到創業者的轉變其實很不容易,我創業才發現,創業者是不需要在職場上學習的。真正的創業者,初中畢業就創業,大學不念完就創業了。
中國一線的創業者我研究過,沒有大外企出來的人。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可能更長時間的職場會成為創業者初期的包袱和累贅,為什么呢?因為創業的本質是開天辟地,如果我們不是用這種心態去迭代和完善自我,中間會背負巨大的壓力。
我當年出來的時候很容易就拿到了錢,VC說你這么好的履歷:打過仗,帶過兵,但IDG的一個人跟我說,“你知道雷軍怎么評價你嗎?他說你一定能成,但是他也說了,前幾年一定會胡干,因為王峰這個人好大喜功,渴望快速成功”。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為什么?雖然作為職場高管在別人的平臺拿到了不錯的履歷,但他們往往會忽略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創業者的掙扎和焦慮。在過去當高管的時候未必會有那么強烈的感覺,你說我在職場上能領兵打仗,我能成,但這和自己創業還是完全不同,區別在于你的決斷力。
創業很大程度是你在初期的十字路口決定走哪條路,走什么路決定了你能有多大的成功,這種決斷帶來的焦慮是大部分職業經理人從未體會過的。所以創業者始終處在一種焦慮狀態,這在職場很少有。
2朝著錯誤的否定面去尋找正確
拿到錢以后,我就開始快速地往前跑,我的團隊擴張極其迅速。我出來第一年就挖了金山、網易和騰訊的人,有人說王峰出來創業對當時的端游公司是一場災難,那一兩年愿意去藍港做端游的員工也都蠻驕傲的,說我去王峰那兒了,那兒條件更好,工資高、項目分成、還可以送股票。我們在兩年時間擴張到了900人,這時候問題來了。
當時瘋狂到什么程度?我們在北京、成都、珠海三地都有辦公室,北京在中關村和石景山還放了客服中心,用800平米的辦公室,我們開發一個新項目就敢扔進去4000萬,而且是不知道能不能成,我大膽地告訴員工,“沒關系,只要做出來好產品就行,今年做不出來明年做,明年做不出來后年做。做好產品,不怕砸錢”。因為在創業第二年,我就又融了1600萬美金,這時公司賬上就有1億現金,很多業界做端游的人去我們辦公室,覺得我們三年內就能把公司做上市。
融了那么多錢,我直覺選擇進入的領域就是在金山最后負責的游戲業務,而且也下了決心想把游戲做成,但問題是,我們高舉高打的方式是錯誤的,為什么?在2007、2008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大批端游公司的上市,沒有看到的是風險,風險是它們上市就意味著沒得你玩了,我們完全低估了此時進入的難度,踩點踩晚了。那一兩年的狀態是以為自己很牛,其實干得很傻,直到兩年后痛下決心——我們只是一家創業公司,于是下決心縮減規模,從900人裁到600人,第二年再裁到300人。
給公司減負反倒讓我放下了包袱,“大公司高管”這種感受對你來說不重要了,自己又沖到一線親自抓業務。這里有個總結,創業不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做的,而是朝著對錯誤的否定去尋找正確的過程。
3“我不是學金融的”
減負之后,我們趕上了很好的機會。第一,互聯網的流量變現大爆發,這個行業非常有意思,以前軟件、硬件和互聯網是彼此不理的。但到2009、2010年,整個互聯網出現了變現熱潮,一線互聯網公司如果不做游戲是不可想象的。看到這個趨勢后,我們嘗試做頁游,后來推廣到做手游。第二,手機即將更新換代。當時有人賭在功能機上,有人賭在塞班系統上,這些人后來搞得很被動,我們不相信這倆能成,我們認為智能手機能成。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拿到iPad時的激動心情,我說這必將改變一切領域,蘋果將在新的計算平臺上改變出版、改變音樂、改變應用、改變軟件產品的分發方式,游戲產業也必將大變。
我跟團隊說要做手游,我們想做一款格斗游戲,類似于早期的《圓桌騎士》,后來叫《王者之劍》,我們用了15個工程師做成,當時想的是如果一年能做到1000萬收入就算成功,產品上線后發現我們的預測不準,因為所有的渠道都找我們要那款游戲,這是我創業幾年來第一次感覺站到了行業恰當的位置,上線第一個月就有1000萬流水,海外也接連產生營收——韓國100萬美金、美國100萬美金、歐洲100萬美金……那種感覺就好像在游戲里面,我們之前幾年掉的血全部補齊了。我們把所有在研的老項目(端游+頁游)砍掉,全部改成手游。緊接著我們又出了幾款游戲,一個比一個火。
在這種情況下,券商紛紛來找我們推上市,我們也迅速接受了券商的意見,作出了一個一輩子錯誤的決定——去香港上市。除了騰訊等幾家大公司,我們算是當年最好的移動游戲研發商,網易都沒有追上來。結果我們作為業內一顆耀眼的明星,卻投奔了一個完全不在我們預期的市場,我為什么這么傻呢?因為公司早期融資拿的都是美元,而且都是頂級VC的美元,那個年頭能在早期拿到美元融資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這里面心態很復雜,我也想過把美元清除出去,但之前投資占股的比例比較大,而且回到A股找個殼也很麻煩,整件事后來變得很難。
最近一兩年,在A股的公司,甚至A股創業板的公司,市值都上了百億,我們在香港的估值就怎么也上不去,這也是今天成長中的另外一個煩惱。所以為什么我說自己一直是創業者呢?因為折騰是沒完沒了的。很多人說你好歹被大家承認的資本市場認可過,但看看瘋漲的A股,有的時候你還真沒辦法保持純粹和淡定。但是我后來又反思,咱是創業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還是自己想去哪,這是真正重要的事。資本市場今天熱,明天冷,晴雨表天天變,這是控制不了的,況且我不是學金融的,我是帶團隊打仗的創業者,所以我把這些事情交給我們的總裁,我說這些事以后交給你了。
事后也有人批評,說你這樣的人想別的都想得很清楚,為什么想這個事想不清楚呢?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處在下一個口上了,什么口?我覺得我們將進入下一個令人焦慮、擔心和激動的時代。為什么王峰上市了還要創業?為什么藍港互動還要有業務上的新變化?因為我認為今天的產業又在發生新的變化,我們熟悉的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在發生變化,它們的紅利在逐漸衰退。
4生態的本質是復合力競爭
從常理看今天的互聯網企業,包括我現在做的很多戰略上的預判和決定,如果拿我們在工業時代通行的經濟學和商業原理去判斷是近乎荒謬的。我發現在過去十年里,企業到了一個階段如果不考慮做擴充、衍生和變化,也就是說如果不求變,都是等死。當年我們進入IT這個行業時,看到的是Windows的強大,當時我絕望了,我認為微軟這么強大,它強大到半點縫隙都沒有給我們留,就好像今天大家眼里的騰訊。
但在我看來,這些大公司其實一樣很不安全,如果不是張小龍抓住了微信,騰訊這家公司很難想象。你可能忘了在2009、2010年移動市場剛剛呈現雛形的時候,最重要的社交形態是微博和推特。推特全球知名,中國互聯網公司后來都在模仿推特,成功最快的是新浪,當年全民社交第一波抓住機會的是新浪微博,第一次社交大戰騰訊是失敗的。而且騰訊后來把微信這場仗打贏,靠的竟然是一支邊緣團隊。但也可以看出,騰訊有極強大的內部產品文化,你不成他成,此消彼漲,所以騰訊內部一定不是聚焦的文化,我認為它的文化叫產品主義的多元化,靠聚焦可以在早期成功,但是后期需要多元。
第二個問題,一線起來的所有互聯網公司早期誰是老大?是兩千年初的新浪,但新浪過去這么多年專注內容,結果錯過了電商。劉強東早期最大的流量來自新浪,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新浪早期首頁上幾乎都是京東的廣告,新浪把流量導給了京東,成就了后者幾百億美金的市值。新浪看到了電商的機會卻沒有動手,因為它太聚焦。互聯網公司不是靠聚焦發展的,靠的是商業模式的迭代,在自我否定的下一個階段涅磐重生,不斷做大。
今天有個概念叫生態,本質上我認為是復合式的競爭,就是復合力,什么叫復合力呢?今天你是做游戲或者拍電影的,你面臨的挑戰是有一家游戲公司橫跨電影把一個電影公司打得很小,也很有可能出現一家電影公司橫跨游戲把游戲公司打得很小。所以我覺得要相信當我們大膽跨越,從游戲升級為復合性的娛樂內容時,會產生多元的相互影響。打個比方,今天一部熱門電視劇出來以后,同時有一款游戲配合,可以在應用市場成為暢銷游戲,甚至游戲可以和影視內容打通,產生互動。更何況下一代的娛樂場景延伸到VR,所以娛樂產品會從早期一維的娛樂變成二維甚至是三維。
所以未來會有藍港游戲、藍港影業以及藍港動漫,這幾點相互融合,相互找合伙人,我們今年不再是1億人民幣創業,我們手上有10億現金,如果只讓我做一件小事情,未來被別人圍打我可不干,你要知道,華誼兄弟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游戲公司,光線傳媒也收購了不少游戲公司,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拍電影?道理是一樣的。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把IP吃透的公司還沒有出現,市場上現行的規則在劇烈地改變,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投入進去。
第三個問題,下一代的平臺機會在哪里?我隱約感覺移動互聯網馬上會變成上一個朝代。我的感覺是,最近兩年很可能看到下一個過度點即將來臨,是什么呢?有人說是VR、AR、萬物互聯,但是到底是什么?這個過程像極了2009、2010年智能手機爆發的前夜。我感覺江湖秩序有可能大變,我現在為什么嘗試做家庭娛樂游戲機,微軟燒了10億美金才做成xbox,我才融了6000萬美金,能干得成嗎?微軟是8年升級一代,我給自己的要求是能不能每年更新一代設備;第二,我的內容能不能不斷地連接互聯網,圍繞智能電視產生更多的連接,就好像蘋果商品里的App并不是蘋果設計的,但是都跟蘋果有關聯。
如果我今天依然追趕別人想做移動端的平臺,比如今天有那么多公司在做手機,我感覺難度絕不亞于我創業第一年做端游,因為現在手機的體量已經太大了,有的時候沒法談不服氣這句話,該服氣就得服氣。我的看法是,不要在別人成功的領域跟別人打仗,打仗是最大的冒險。方向對的時候就是對了,方向不對就是不對。可怕的是我們今天好多互聯網創業者都在拿生命賭機會,可問題是你真的能趕上你人生的10年大運嗎?你真的能每次都踩到那個拐點嗎?
5最想跟創業者說的話
對我而言,創業是價值的實現,是好奇心的兌現,與其說創業給我帶來財富的積累,更不如說是自己好奇心的驅使。因為你喜歡干一件事,決定往前走,就是你守的原因,沒有這個你就成天變,這就是投機。今天在中國一說投機大家就想到商人。今天很多人說我是商人,中國人認為商人這個詞很負面,但是大部分的商業實踐都是巨大的個人冒險、生命冒險、財富冒險和家庭幸福冒險。所以我最想跟創業者說的是四個字——守正出奇。你要想成就要守,從熬到守,但是大成的創業者是靠奇做出來的,奇靠的就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