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途網4月18日消息(報道 祖騰飛)隨著Facebook、谷歌、三星以及阿里等國內外巨頭相繼宣布加碼投資VR產業,“VR元年”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上周,華為借著P9手機的發布會順勢推出旗下首款VR產品“Huawei
VR”。
想想樂視多個版本的LeVR、魅族推的畫風VR、小米組建的VR實驗室、360月薪30K招攬的VR設計負責人、以及羅永浩積極接洽VR團隊的消息,似乎不跟VR搭上點邊兒都不好意思在國內手機圈混了。所以華為這個時候推出Huawei
VR也是順理成章。但是從發布會來看,簡單的幾頁PPT除了介紹參數、功能、售價等基本信息外,似乎并沒有太多贅述。而相比之下外界和媒體對P9的期望值要超于Huawei
VR。
手機廠商為何入局VR
上面我們也提到,幾乎國內一線的手機品牌都有意向VR挺近,但是他們并不是第一批。三星是最早以手機廠商身份將VR產品付諸實踐的,2014年柏林消費電子展上,三星的Gear
VR初次露面。今年初在三星MWC的新品發布會上扎克伯格曾說:“Millions of people will get their hands on Gear
VR this year.(今年將會有上百萬的人能拿到Gear VR。)”從側面提及一體式頭戴VR設備的未來銷量。
手機廠商做VR有著自身的優勢,他們能夠從顯示端(手機)和VR設備端同時入手做優化。在手機方面,華為建議搭配P9、P9 Plus和Mate
8,因為解析能力和顯示效果更佳,而在VR眼鏡增面,0-700度近視可調、最低至20ms的超低延時、360°視覺/聲場同步的移動等都是比較明顯的進步,并且華為還提供了通話以及微信顯示功能。
眾所周知,從華為的VR計劃曝光到產品問世時間很短,能夠迅速作出有特色的可移動VR設備得益于暴風科技在背后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而國內的手機廠商大多也是類似華為這樣采取合作的模式。
這樣的VR有競爭力嗎
雖然Huawei VR和Gear VR在底層技術上差不多,外形也有點像,輸入方式也都是觸摸板,但是總體來說二者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
三星擁有全球頂級的CPU生產能力,其運算和解析能力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現階段VR設備存在的眩暈和顆粒感等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手機的解析能力不足。而其在AMOLED屏技術的壟斷性優勢也無需我多說,與Gear配套銷售的Galaxy
S7及S7 edge都采用的2K AMOLED屏,盡力保證顯示效果。
華為這邊雖然還停留在1080p的IPS屏上,但是其全球龐大的出貨量優勢也不容小覷。如果華為也效仿三星在美國那種預約Galaxy S7/S7
edge送VR眼鏡的策略,則有可能迅速圈得第一批用戶。
醉翁之意不在酒
簡單的幾頁PPT除了基礎的信息之外,華為并沒有對這款站在風口上的產品發表太多。其實仔細觀察手機VR(或者說是一體式頭戴VR)領域,其內部也是兩極分化的,唱衰的人認為畢竟目前來說手機的運算和顯示能力有限無法帶給大家極致的VR體驗,畢竟性能才是優質體驗的保障。另一些人則認為,雖然現在的體驗不夠好但是勝在其門檻較低,一臺手機加一個VR眼鏡就可以實現初步的虛擬現實體驗,因為很多人已經沒有PC但是他至少有一臺手機。
華為大舉進軍VR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換句話說,并不在VR本身。
國內的移動VR產品大多以初創公司為主,暴風、樂視這種又缺乏渠道和推廣能力。這一市場空白對華為這種大品牌來說是極好的,因為移動VR設備的差異并不大,體驗的好壞更多取決于手機,只要手機夠快、夠清晰就能形成優質體驗形成口碑。
在全球智能機銷量整體下滑,手機產品功能同質化、技術瓶頸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如何提升手機的銷量成為擺在每一個品牌面前的難題。華為現在推出VR產品,只要價格合理、體驗舒適銷路應該不成問題。將來一定也會采取“打包”的形式將手機與VR眼鏡一起銷售,以此來提升手機銷量。
未來會有成千上萬的公司擠進VR領域,但是能玩起來的一定是大公司。借用華為CEO
余承東一句話,“AR和VR均是當期市場的熱點,屬于智能終端范疇,華為不可能不做。不過,當前尚不成熟 ,僅處于試水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