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影創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胡金鑫,簡單寒暄之后,小報君試用了 Air 的原型產品,戴上 AR 眼鏡,眼前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畫面,伸出右手做出左右的劃屏動作,眼前的畫面隨著右手的動作也出現了左右翻頁的效果,就好像是一個隔空出現的手機屏幕。
金鑫隨后又展示了另外一個 AR 應用,放一張白紙在地上,通過 AR 眼鏡的掃描和定位,一會兒工夫,眼鏡中出現了一張桌子,就像是立在地上一樣。金鑫解釋道,要想達到虛擬物品與現實環境的融合,首先需要讓 AR 眼鏡通過攝像頭對現實世界的參照物(白紙)做一個初始化,然后系統會根據參照物創建一個坐標系,然后在坐標系里創造虛擬物品,從而達到虛擬物品與現實環境相融合的效果。
試用完產品,和金鑫一起交流,面前這位出生于 86 年的聯合創始人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對行業的一些看法。
“VR的應用場景非常明確,而AR更多的是在拋概念”
關于 VR /
AR 行業的現狀,特別是 VR 快于 AR 的現象,金鑫認為,廠商做 VR 比較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 VR 的應用場景太明確了:游戲、娛樂和遠程的沉浸式體驗(比如旅游)。第二個原因是 VR 的技術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從硬件的角度來說,VR 眼鏡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光學系統,用戶能夠以非常低的成本來獲得直接的體驗。兩個原因決定了 VR 會比 AR 早成熟一兩年,創業者可以非常直接的投入到 VR 的應用領域里。
Magic Leap 在籃球場演示“躍起的鯨魚” AR 影像
相對于 VR,AR 更多的是在拋概念。其實 AR 在行業領域有很多應用,不過真正讓 AR 映入大眾視野的,還是 2012 年谷歌眼鏡(Google Glass)的推出。大家對 AR 的預期很高,但很多真正使用過谷歌眼鏡的用戶都很失望,因為實際的 AR 應用場景與用戶看到的 AR 技術展示并不是一回事。只有少數公司找到了突破口,比如說基于 AR 技術的早教卡片,小孩子通過看到卡片上的立體畫面,激發了不少學習的興趣,當然這樣的例子寥寥無幾。
“智能眼鏡是下一代移動端平臺,我們希望做一個國人自己的操作系統”
當談及為什么創建這家公司的時候,金鑫說,他和公司的 CEO 孫立是同學,他們在大學學的都是信息對抗技術,這個專業既和移動通訊有關,也和光學有關,因為有這種技術背景,他們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自然要比一般人強。
金鑫他們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個屬于中國人的操作系統,那么他們就需要一個能夠承載這個操作系統的硬件平臺,而智能眼鏡在他們眼中是下一代的移動端平臺。在智能眼鏡這個領域,雖然 Google 已經做了谷歌眼鏡,但用戶體驗非常不好,同時其策略制定得又有問題,導致出貨量很低,不能大規模普及。
起初金鑫他們想給谷歌眼鏡做一個rom,但因為谷歌眼鏡沒做起來,而且價格很高,所以他們決定自己來做。創始團隊陸續找到了從事過手機操作系統、圖像算法和光學設備研發的小伙伴,一個個技術難題也隨之解決。今年 6 月影創將推出量產型的 AR 產品——
Air 智能眼鏡。
“B端客戶有著明確的需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與其他公司不同,影創最初瞄準的不是C端市場,而是B端市場。前面已經提到了,目前關于 AR 在C端的應用場景其實還不明朗,而B端市場則有很明確的需求,其實客戶需要的并不是那些黑科技的 AR 技術,而是升級的生產力工具。
金鑫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物流行業,在搬東西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使用智能眼鏡之前可能需要四五個人,其中一個人要用設備掃描操作的物品,使用智能眼鏡以后減少了一個人,直接降低了成本。第二個例子是維修行業,一線的維修人員往往在技術儲備和經驗上都不夠豐富,需要后臺工程師的指導,通過智能眼鏡,一線維修人員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實時同步到后臺,讓后臺工程師“現場”指導他們進行操作,過去他們只能通過手拿攝像頭進行視頻同步,有了智能眼鏡,直接解放了一線維修人員的雙手。
對于這些行業客戶,他們有著非常明確的需求,那就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對于產品的外觀和舒適度并沒有太高的要求,對于產品的系統其實也只是需要業務相關的APP。影創的團隊針對行業客戶的需求,推出了服務B端市場的智能眼鏡產品,開拓了 AR 產品的一片藍海市場。
“國內團隊想要生存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在談到如何面對國外廠商的競爭時,小報君也提出去年有 70% 做 VR 眼鏡的企業默默死掉了。金鑫的觀點是,硬件產品方面我們跟國外的差距確實很大,以 VR 眼鏡舉例,三星的 Gear VR 比一些國內的 VR 移動設備在體驗上強很多,一方面是因為三星的 Gear VR 在 VR 方面的技術是由 Oculus 提供支持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三星向合作伙伴開放了硬件底層代碼,這樣 Oculus 可以在硬件層面對三星的應用進行良好的優化,導致其無論是在畫面延遲還是畫面效果上都好很多。而國內的廠商往往沒有這種優勢。
微軟 Hololens 智能眼鏡演示游戲《我的世界》的AR版
對于一大批死掉的 VR 硬件廠商,金鑫認為還是因為這些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其實每家公司只要在某一方面的核心技術做得比較強都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比如說光學,或者是畫像算法,其他的部分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但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只是一味跟風,當技術大潮進一步發展,跟不上的企業只能死掉。
目前影創的產品基本上都是自己研發的,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在智能眼鏡領域,國外的產品都很昂貴,價格基本上都是幾千美元的級別,而影創的產品在價格上相對于國外的產品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具體的價格現在還不便透露,等到今年六月影創的發布會一切答案將會揭曉。
“視場角做到60度,大眾用戶才會真正接受AR”
當被問到 AR 市場何時才能成熟這個話題,金鑫認為這與一個重要的數據有關,這就是視場角(簡稱FOV),它代表了用戶實際可以看到影像的角度,FOV 越大,用戶能夠看到的影像尺寸也就越大。目前的 AR 產品的 FOV 在 20 –
40 度之間,能夠看到的影像非常有限。
影創科技的 AR 眼鏡演示一個大象3D模型
對于普通C端用戶來說,他們自然希望拿到一款 AR 產品,一些基礎應用都基本可用,例如圖片、視頻、音樂、瀏覽網站、拍照、通訊錄等等,并且這些基礎應用至少要能提供一個“及格”的體驗才可以。金鑫認為當 AR 產品的 FOV 達到 60 度的時候,體驗才能夠讓普通用戶真正接受 AR,而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因為光學設備的迭代相對很緩慢,遠沒有軟件系統和硬件芯片迭代來得快。
“新的交互方式帶來新的殺手級應用”
小報君的最后一個問題是關于未來的,到底什么樣的應用是 VR / AR 的殺手應用?金鑫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VR / AR 產品本身就是殺手級產品,但真正帶給用戶非凡體驗的一定是交互方式的革命。蘋果曾經兩次帶來交互方式的革命,第一次是發明了鼠標,讓個人電腦迅速普及民用市場,第二次是推廣了多點觸控屏幕,從而帶動了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
交互方式的革命會給開發者很多想象空間,會讓開發者感覺到:有了這種新的交互方式,我可以做出一個東西來實現某些功能。開發者基于新的交互方式開發新的應用,從來形成了新的生態系統。所以說新的硬件平臺和新的交互方式本身就是殺手級的應用。
最后,金鑫認為在 VR
/ AR 領域,真正的殺手級應用還應該是社交類軟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