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上海一家新媒體公司的創始人聊天。他們產品做得不錯,一兩年的功夫,在業內聲名鵲起,雖然公司還不到百人規模,但是已開始在北京等城市開辟疆土,據說剛融了一輪資,身后還追著幾個投資人,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但他也有點兒苦惱:總是發現,剛做了點兒什么產品,不幾天某對手就也會出類似的東西,真是步步緊逼啊。
對于這哥們的煩惱,我能理解,不過我說大可不必,反而應該慶幸。在快速成長的市場里,如果只有一個玩家,那該多寂寞啊,有時候甚至可能說明這個市場的潛力值得懷疑;有對手和你一起培育市場和用戶,督促著你不斷創新,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最后每個參與者,可能都是受益者,皆大歡喜。更甚者,作為一個創新領域的創業者,如果一直被模仿,卻總能像長跑比賽里遙遙領先的領跑者一樣無法被超越,那種感覺,該有多拉風啊。
這些年我經常思考市場競爭的問題。競爭有時候確實很殘酷,尤其是競爭企業處于不同體量或產品同質化很嚴重的時候,經常只能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或者價格戰、口水戰硝煙四起,揪耳朵、抓頭發的手段甚至都能使出來,讓旁觀者看起來血肉橫飛,膽戰心驚。不過,我還是覺得,正常的企業間競爭,不是壞事,沒有競爭才需要擔憂。

以前有句老話,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回望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各種細分市場里,都曾經有過大大小小的競爭,從早年的新浪、搜狐們的門戶爭斗,江民殺毒軟件、金山、瑞星們殺毒領域的混戰,以及后來的3Q大戰、京東和蘇寧價格大戰、視頻網站領域幾代模式競爭…那些市場上的失敗者,往往都是故步自封、無法跟隨時代發展創新的企業,最后被市場和用戶相忘于江湖,成為歷史;而更多有進取意識、不斷創新的企業,反而因為競爭使自己不斷進步壯大。
我喜歡思考競爭,并認為競爭是進取者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法寶。不過,參與和迎接競爭,我覺得也應該有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的底線,違法和違反政策地去和對手競爭,意味著自己隨時隨地可能GAME OVER,這不是企業之道;其次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以自殘的方式去傷害對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那是莽夫的愚蠢行為;最后,企業間的競爭,手段和方法可能千變萬化,36計都未必能歸納得了,但用創新去贏取市場競爭,應該是最受人尊重的。
每一個企業的成長,都很難離開競爭。尤其是如今跨界時代,甚至“關公戰秦瓊”的競爭案例,也層出不窮。每一個創業者,都要有充分的迎接競爭的心理準備和勇氣,堂堂正正的通過競爭去保持自己前進的動力。我想成功的創業家,如果能通過不斷創新和行動,讓對手感慨“既生瑜何生亮”,那應該是很美妙的一件事。
來自微信公眾號:范氏途說?【一個互聯網創業者的思考筆記和生活感悟。如有些觸動看官內心之言,無妨訂閱“范氏途說”(微信號:fanshitu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