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還習慣于躲在網吧中的電競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搖身一變,成為當今資本市場上的寵兒,一不留神就會有天文數字般的投資砸在身上。曾經的窮酸小子正站在新時代的風口,彷徨而又好奇地目視著遠方。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間發生在中國電競行業中的大型投資案例就超過了20起,其中大部分投給了火熱的直播平臺,而內容供應商、知名俱樂部也在浪潮中分到了一杯羹。很明顯,逐漸受到社會正視,和國家的推動,并脫離了地區窄、受眾淺、商業化程度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限制后的電競產業正在受到敏銳的投資者們的認可。

來自36K的一份2015年電競行業直播平臺數據調查表
通過上圖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僅僅直播平臺一項服務,獲得投資的十家公司總體的市場估值便接近60億人民幣的規模,其中還包括成立不久,便攜帶25億身價光環的熊貓TV。而領投這些網絡直播平臺的機構也不再僅是如騰訊、游久這樣與游戲行業直接掛鉤的利益方,紅杉、創新工場、盤古創富等傳統互聯網上動作頻繁的大佬們也開始大規模涉水這個新興的娛樂產業。
用一句從業者的感慨:“從未有過這樣慷慨的時代,你只要動動攝像頭,或者拉幾名打游戲的孩子,便能獲得商界傳奇們的關注。”以電競俱樂部為例,2014年獲得DOTA2國際邀請賽冠軍的NewBee便輕松拿到了高達1100萬美元的融資,雖然最終受益者是幕后的上海藍游文化,這筆錢也遠遠不止用來為其DOTA2戰隊服務,但大多數人都清楚,最終令投資者敞開腰包的依然是NewBee這塊新興的電競金字招牌。與中國資本市場遙相呼應的還有歐美電競,年中俄羅斯巨賈一筆上億美元的天價注資讓VP戰隊成為了年度話題,而NBA前總冠軍福克斯也不安寂寞,花費數百萬美元買下了北美的戰隊,更名為Echofox…電競的影響力在全球不斷擴大,而因此產生的市場效應也變得愈發讓人著迷。
商人都是絕頂精明的,他們不會為了一個征戰電競舞臺的夢想就花費上千萬元的巨資,之所以能打動他們,無一例外都是龐大的電競市場所蘊藏的價值和潛力。2015年全國電子競技的用戶已經超過了2.8億人,這一超越了大多數國家總人口的數字正是電競行業能在短短數年內火速竄紅的根本原因,到底創造了多大的價值?艾瑞傳媒數據給出的答案是270億元人民幣,且保持著遠超其他行業的增長速度。如果平攤到每名電競用戶的身上,平均一人大概每年在電競領域上的消費是100塊錢,在2015年的中國經濟水平之下,這絕對是一個具有巨大升值空間的信號,投資者、創業者的前赴后繼,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緣由。

僅從最近的兩年看,電競總體規模處于驚人的增長速度下
目前的中國電競與世界同行相比,尚不能算成熟,至少從商業開發上看,完整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除開盈收暴利、短期變現的直播平臺、IP手游外,更高層次和具發展性的賽事品牌、衍生產業、粉絲效應等還處于一個摸索的階段,換句話說,誰能找到打開新領域的鑰匙,誰就能開啟電競時代的新藍海。
在游戲產品更新迭代極快的時代,如何抓住“見異思遷”的電競用戶,甚至讓他們對于品牌產生認可,是投資者和從業者最為關心的問題。畢竟電競既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又在某種程度上與傳統體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游戲項目生命周期的短暫讓粉絲群體很難形成規模,而缺乏統一,影響力的平臺也讓電競長期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所幸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公眾對于電競的認識改善,也有不少平臺和服務者正在尋求穩定的合作與路徑。
同樣來自艾瑞等數據調查機構的報告中顯示,在經過了一整年動蕩、爭議后,原本站在電競臺前的直播行業將回歸冷靜,惡性的競爭、玩家的好感度下降更重要的是自身產出內容的低俗快餐讓直播行業陷入了發展的瓶頸。而幾乎與此同時,電競賽事在正統的比賽內容制造、對于玩家的吸引力強、多角度全方位的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優勢開始浮出水面,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甚至有人已經提前斷言,賽事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證明這種信號的痕跡有很多,其中就有闊別多年,重磅歸來的CIG中國電子競技大會。

DC Boys的眼里,背后的CIG正代表著電競騰飛的時代
了解中國電競歷史的人不會感到陌生,作為最早的專業賽事之一,CIG在早期曾凝聚了一大波核心的玩家群體,貢獻過無數經典的比賽記憶。而此番歸來,除了迎合電競的盛世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希望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組織水平,一改近年來國內賽事萎靡不振的局面。
目前電競行業對于賽事的最主要擔憂分別是最底層的賽制、基礎搭建,和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探索。在CIG主辦方上海久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計劃中,這恰巧也是自身考慮最多,籌備最久的兩大方面。賽事基礎的策劃決定了比賽的專業度和口碑,比賽不僅僅是選手在玻璃房中的鏖戰,現場網絡、賽制合理性、項目覆蓋度,網絡收視情況都是用低姿態向國外同行學習的成果,從成都、福州等賽區看來,CIG也確實做到了國內不多見的零事故現場的典范。而高水平的舉辦水準帶來的回報相當豐厚——網絡上超過千萬的收視量,200家媒體的全程跟蹤報道,贊助商也迅速突破了30家的大關。
在賽事盈利化方面,CIG也通過反思過去不少頂級賽事因為商業模式單一而被迫解散的例子,謹慎地打造了一條“既要賽事高規格,也要盈利接地氣”的路線,其中包括與G聯賽深度合作,登陸衛視的熒幕計劃;引入LCS版權,組織北美、臺灣地區挑戰賽的多元化內容思路;最后還有最直接的打通網吧、手游等渠道實現流量變現的市場化戰略,“賽事是夢想,但支持夢想的依然是現實,CIG的目的不僅在于活下去,也要活的更好,玩家是上帝,投資者同樣處于這個位置,二者并不沖突。”上海久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CEO張軒解釋道。
目前來看CIG正在穩步實現自己的構想和諾言,并且從前人的教訓中拿捏取舍,尋找電競行業中口碑與收益之間更好的平衡點。作為夢想家,也許目前走得并不是一條毫無擔憂的路,但正如CIG所闡述的那樣:”在最困難年代生存過的人才知道珍惜幸福,同樣都是小雞,被綁過鐵板的那只一旦掙脫了束縛,等風來了,就能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