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月4日綜述 (報道/彭盼盼)新年伊始,人們總是喜歡總結過去、暢想未來。科技大佬們也不例外。正所謂新年新氣象,人要有新的面貌與想法,企業要有新的創新與布局。上周末,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他的Facebook個人頁面上撰文,公布了他2016年的一大目標:開發能控制家庭環境的人工智能技術。
在文章中,扎克伯格寫到:
每年,我都會接受個人挑戰,學習新事物,在Facebook的工作以外獲得成長。2016年,我的個人挑戰是開發簡單的人工智能技術,控制家庭環境,并協助我開展工作。這類似于《鋼鐵俠》中的人工智能助手賈維斯。
最開始,我將了解市場上已有什么樣的技術。隨后,我將教會人工智能助手理解我的語音,以控制家中一切,包括音樂、照明和溫度等等。我將教會它識別朋友們的面部圖片,在朋友們按門鈴時讓他們進入。我將教會它提醒我,當我沒有陪伴著女兒麥柯斯時,她的房間里是否發生了什么事需要我去查看。關于工作,它將通過虛擬現實實現數據可視化,幫助我開發更優秀的服務,更有效地領導我的組織。每次挑戰都有一個主題,而今年的主題就是發明。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2015年曾有研究人員推測,日本接近半數的職位可能在10至20年內由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取代。在備受關注的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也曾發表演說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這和機器取代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如出一轍。”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屬于計算機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它能創造性地生產出一種能與人類做出相似反應的智能機器,比如智能機器人、人臉識別、語言識別、專家系統等。
但是這似乎并不能完全概括人工智能的概念。另外一部分人則推崇有可能創造出具有真正像人類一樣具有知覺與自我意識、能夠推理和解決問題的強人工智能。它能像人類一樣思維、行動,甚至還能產生與人類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對于人工智能,業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畢竟智能兩個字給了人工智能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間,連Facebook人工智能負責人雅安·勒存都只能說“我不想談論人工智能,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智”在何處?
人工智能不僅僅包括機器人,也不光只是智能硬件。從字面意思看,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是一種類似人的智能。這種智能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無疑是有很多好處的。
代替人類簡單、重復性的勞動。比如機器人能承擔很多工廠生產的工作,解放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還能減少次品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對于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而言,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變革;對于人類而言,人工智能能將其從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生活中更加重要的事情,比如親情,比如充實自己。
利用機器感知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強人工智能甚至有可能超越人類。有人認為當人工智能機器能夠與人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無縫連接后,人工智能便將逐漸具備可以思維的能力。然而人工智始終離不開標準的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也是靠程序設定的理性判斷。要想擁有類似人類的思維能力,或許還應考慮如何讓其走出設定好的條條框框,走向外面的不確定的世界,并且能在這些不確定中,擁有類似人類般的思辨能力、反應與判斷。
老生常談,帶著鐐銬跳舞?
Siri、小娜、谷歌的搜索技術RankBrain、無人駕駛汽車……關于人工智能,2015年已經說得太多,現在說顯得有些老生常談。不過,人工智能覆蓋面太寬,涉及的內容也太多,更何況,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最奪目的精彩遠遠還沒有到來。
關于人工智能,也有不少人憂心。史蒂芬·霍金教授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愿意接受人類控制,也有人擔心由此可能產生的倫理問題。如何讓人工智能在一個人類能夠控制的安全框架里面跳舞,或許是相關研究者必須考慮清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