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1月24日消息(報道:李楠)作為目前國內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項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經過半年多的申報與評審,于今日揭曉第三期獲資助名單,35位杰出科學家“榜上有名”。
新一期研究員平均年齡45歲,不但遠低于55歲的申報門檻,和往期47歲的平均年齡相比,也有所下降。其中青年科學家9位(男性未滿40周歲;女性未滿43周歲),創紀錄地占比超過四分之一。最年輕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申報時僅有35歲。縱觀本期新基石研究員名單,青年科學家的脫穎而出是最大的亮點。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2022年,騰訊公司宣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長期穩定支持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開展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支持基礎科研是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的重要議題,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旨在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寬容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探索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設置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并鼓勵學科交叉研究。項目資助類別分為實驗類和理論類,資助期為五年,期間實驗類每人2500萬元人民幣;理論類每人1500萬元人民幣,期滿可申請續期資助。

截止目前,已有三期共139位杰出科學家成為新基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表示:“中國基礎研究在過去10到15年取得了長足進步,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今年新入選的研究員非常優秀,在本領域都處于最前沿,期待他們放手一搏,瞄準重要的科學問題,做出足夠原創性的成果,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助力更多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
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員”共有35位,其中,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19位,生物與醫學科學16位。
新一期名單中,青年科學家達到9位,數學與理論計算機領域的3位入選研究員中,有兩位青年科學家,平均年齡僅為38歲,可謂“新星璀璨”。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王小云表示:“對我們數學領域來說,年輕化是個非常好的現象,這說明,中國數學領域大批優秀的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也印證著中國在教育和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青年科學家的亮眼表現,也與項目今年的新設置密不可分。項目本年度設置了6個名額,專門用于資助青年科學家。施一公表示,青年科學家名額的設置,既是為了更好地響應科學界的呼聲,也考慮了青年科學家成長的實際規律。“年輕人在積累上不占優勢,但他們闖勁兒更足,創造力更足,在世界科學史上,眾多重大原創科研成果就來自年輕科學家。”
“青年科學家名額的設置,也是為了鼓勵更多年輕人申報‘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施一公介紹說,“今年本項目共有669人申報,比上一期增加15%,增量主要就來自青年科學家,有131位青年申報,比上一期增長77人。”

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員,也從多個維度印證著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蓬勃活力,他們來自11個城市(含中國香港地區)的22家機構——蘇州和大連首次上榜,共有8家機構首次擁有自己的新基石研究員,不僅包括南開大學、蘇州大學這樣的高校,也包括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這樣的科研機構與醫院。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的Yuval Rinkevich,成為首位入選的外籍非華裔科學家。他的研究聚焦于器官損傷后修復,有望為解決瘢痕修復、器官纖維化等臨床問題提供新的方案。
此外,今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還選出兩位醫師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王伊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郁金泰。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盧煜明表示,本期的醫師科學家名額競爭激烈,表示國家在培養醫學和科學跨領域的人才方面漸見成效。入選的兩位醫師科學家同樣在神經系統治療有突破性的貢獻,期待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未來帶來福音。
“選人不選項目”,追夢有底氣
“這可是個大問題!”不止一位評委如是評價。
“我還是想跳起來摸摸看。”答辯人說,“別人覺得做不下去了,我不信。”
在本次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終審現場,“可期”與“可達”之間,上演著一輪接一輪的對話。
各位答辯人表達著沖勁兒,施一公將其形如為“膽子夠大”。
他們說:“這個研究在領域里是空白,沒有新基石的錢肯定做不了,因為需要找幾個領域的人才通力合作,但做成了會對現實產生重要意義。”
“希望未來全世界我這個方向的專家,都盼著來我的實驗室看一次,聽我們講自己的工作!”
評委們也在討論中傳達著希望:
“這個方向中國一直是在跟著世界走,但如果按照他的計劃順利進行,我們也能引領世界。”
“這件事幾十年來都是領域里的難題,沒有人能說他一定做得出來。但,這就是新基石的意義。”
從建立調和分析與微分幾何間的全新聯系到揭示平帶材料中的量子度規長度,從探索新一代核污染防治技術到挖掘根際微生物組“暗物質”,從蛋白質動態結構的從頭設計到腦卒中給藥技術創新……翻閱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員們的未來研究計劃,字里行間不僅充滿勇氣和熱忱,也是一份份意圖在科學“無人區”點燃第一簇火種的純粹渴望。
研究員們敢于拿出這些大夢想,源于“選人不選項目”帶給他們的底氣。“選人不選項目”是“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最鮮明的特色,項目不對研究員設置明確的研究任務,不考核論文數量,也不限定必須拿出成果的期限,通過發揮社會資金寬容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探索成為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有益補充。
“‘選人不選項目’,就是因為我們充分尊重‘從0到1’的科學探索風險極高,難于規劃,耗時漫長的客觀現實,并通過這樣的機制對研究員們進行長期穩定靈活的支持,讓他們能靜下心來瞄準最前沿的課題,做出顛覆性的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楊學明表示。
正因如此,2025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在人才遴選的過程中,著重對申報人以往工作和未來研究計劃所體現的原創性進行了考察,申報人在填寫申報材料時,要對原創性進行專項闡述,在進入終審答辯時,也有固定環節重點展示研究工作的原創性。
在今年的終審評審現場,不少申報人開門見山進入科學問題,幾乎將全部時間用來闡述自己尋找“無路之路”的堅定,也有申報人說得直白:“這個方向我從博士時就很有興趣,也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風險太高,所以一直沒有公開說過。”
評估這些夢想的,是近400位具有國際視野、在國內外參加過大型科學項目評審的一流科學家。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強調“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評審分為初篩、初審和終審,今年在初審階段,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充分發揮民間基金會的優勢,實現了100%的海外同行評審,在終審階段,也采用國外和國內專家結合的會評形式。
“我們的評審,始終以科學問題和探索突破為中心,不看出身、名頭,看重的是申報人對科學的理解和追求,希望選拔出一批充滿夢想,相信自己能夠做出世界級成就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張杰表示。
選出最原創的“千里馬”,還需要人才遴選過程風清氣正,讓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表示:“本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評審機制持續優化,堅持國際視野與程序公正,項目通過‘斷開式評審’最大限度避免人情因素干擾,體現科學品味的多樣性,同時嚴格執行利益沖突回避制度,今年在整個評審階段共產生489人次回避,覆蓋親屬、師生、合作等各類可能影響公正的情形,評審工作符合項目章程要求,客觀公正規范。”
對“膽大包天”的最大信任
“當你挑戰一個從未被解決的難題時,就好像登山到了懸崖邊,往下一看,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你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意志,克服內心的恐懼,才能繼續向上攀登。‘新基石研究員’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給我帶來一種自信。”清華大學教授、新基石研究員薛金鑫表示。
“讓我‘鐵了心’、‘定下心’做最困難的事”、“對‘膽大包天’的最大信任”、“對大問題花得起時間”、“有恒產者有恒心”……“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運行三年,往期研究員談及這筆資助帶給大家的影響,令人動容。
新基石研究員們正在科學“無人區”中開展全新的原創工作,長期穩定的支持讓他們有了“穩”的心態和“敢”的底氣。
“我現在把重點完全轉移到一個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方向上來了。”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新基石研究員戴希表示,他現在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研究強關聯凝聚態物理中的非平衡系統,“如果沒有這筆資助,我可能只能花50%的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冷板凳’課題,另外50%不得不做一些相對熱點的、容易拿到經費的課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研究員高彩霞同樣表示:“新基石的資助,讓我敢放心大膽地去設計一些周期長、風險大,但我認為極其重要的課題。所以我才有底氣在未來研究計劃里提出‘從頭設計創制新型作物’,這兩年,這個大目標時刻指導著我們的方向。”
這樣心態上的變化,也在惠及年輕一代。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研究員游書力表示:“我現在招博士后,就可以給他們自由選擇項目的空間,這筆資助影響的不僅是我,更是團隊里的年輕人,讓他們也在一個更寬松、更鼓勵原創工作的環境里成長。”
在另一方面,社會資金的靈活性也體現在自由支配度高,研究員們可以購買昂貴的設備,也可以靈活地招募研究人員。游書力引進了一位做計算化學和人工智能的副研究員,“就是想結合AI、高通量篩選來改變有機化學傳統的研究范式,從‘每天做兩個反應看看結果’轉向數據驅動。”薛金鑫則從無到有,有了三位博士后,“人多了,我們可以一起研讀前沿論文,彼此啟發,在數學領域,這件事非常重要。”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涵蓋基礎研究的各個領域,除資金支持外,還通過新基石科學會議,502科學研討會、新基石502論壇等多種形式國際化、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因“新基石研究員”的共同身份相識相知,彼此激發靈感,跨學科合作也成為可能。
科研之路宛如長跑,新基石研究員們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從2023年至今,以新基石研究員的名義,共有1224篇SCI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收錄的論文)發表,其中在科學類知名刊物CNS(《細胞》《自然》《科學》)發表論文70余篇。
未來,“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將保持兩年一次的開放頻率,10年穩定支持200至300位杰出科學家。“我們之所以著眼十年,是因為未來的 10-20 年,是中國科技立于世界之林的關鍵時期。在科教興國的號召之下,我們作為社會力量,作好國家基礎研究的公益補充,正當其時。”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前兩期‘新基石研究員’反饋,項目對他們聚焦原始創新,實實在在地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給了我們很大鼓舞。我們把對科學家們的支持,作為一份超越商業邊界的長期承諾,以呼應科學研究之本、國家戰略所需、人類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