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正在對傳統計算體系發起一場徹底的重構。
11月17日, OAC 2025 龍蜥操作系統大會正式召開,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蔣江偉與龍蜥社區理事長馬濤在臺上回顧龍蜥(Anolis OS)過去五年的“國產化曲線”——從最初的百家伙伴到突破千萬的裝機量——臺下的開發者與行業高管們,思緒卻早已飄向了下一個五年。
五年,從“穩定替代”到“與 AI 共生式演進”,這不僅是龍蜥社區的路徑切換,更是整個國產基礎軟件行業被時代洪流推向的十字路口。
而在 AI 引發的這場洗牌期中,這場變革的核心:在于算力結構被重塑,應用范式被顛覆,操作系統這一基礎軟件的“靈魂”是否會被重新定義?而長期處于追趕狀態的國產操作系統,又能否在這場“隱形戰爭”中抓住機遇,實現突圍?
AI 時代的“新系統”:從資源管理者到算力“傳動裝置”
在 PC 時代和云計算時代,操作系統的定義是清晰的:它管理硬件資源,為上層應用提供一個穩定的運行環境。但在 AI 時代,這個定義正變得模糊且極具挑戰性。

“連老牌的像一些老牌的操作技術廠商都面臨被顛覆的可能性。”龍蜥社區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智能集團總監楊勇在采訪中直言不諱。他指出,AI 場景下,行業選擇操作系統的標準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優勢品牌”。
這場顛覆的根源在于,AI,特別是大模型,徹底改變了計算的需求范式。一個新的“AI 操作系統”畫像正逐漸清晰:
首先,它必須“對上”支撐大模型,尤其是智能體(Agent)的復雜應用。楊勇在采訪中多次強調,智能體的運行遠比模型訓練復雜。它需要記憶能力(涉及存儲)、工具使用能力,以及一個由模型推理驅動的“思考鏈”。“它是個全聯合,離不開 CPU,GPU,離不開整個鏈路上所有資源。”
其次,它必須“對下”管理“多元異構的算力與超節點”。這不再是簡單的 CPU 管理。AI 時代的算力底座是 GPU、DPU、CPU 以及各種 AI 芯片的混合體。英特爾軟件與技術事業部高級技術總監劉秉偉在采訪中也提到,AI 正從訓練走向千行百業的“應用”,這必然要求“升級的大腦(大模型)和我們傳統的數據的業務計算的東西合起來”。這種結合帶來了全新的技術難題。
這一定位,讓操作系統從過去的“資源管理者”轉變為一個更主動、更核心的“傳動裝置”。它的核心價值不再僅僅是分配資源,而是如何高效、智能地組織和調度這些異構資源,使之協同作戰。正如 OAC 大會主題“System for AI”所揭示的,OS 的易用性、資源分配能力和最終的利用率,將直接決定 AI 應用的門檻與廣度。
困局與機遇:國產 OS 的“全局性”差距與“場景化”優勢
在 AI 帶來的新標準下審視國產操作系統,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清醒的現實。
“國產OS在全局性上面,目前與國際頂級操作系統仍有差距。”采訪中,一位資深的開源聯盟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他認為,盡管龍蜥、OpenEuler等在底層創新力上很強,但在“貫穿全局的綱領”上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國外有英偉達的 CUDA 作為事實上的“外特性表征界面”,而中國 OS 尚未形成這樣強有力的、能統一生態的“美學原理”或“交互界面”。
然而,這場 AI 變局的戲劇性在于,短板有時也能演化為獨特的技術路徑。
正因為無法依賴單一的、壟斷性的算力供給,國產操作系統從誕生之初就被迫在“多元異構”的環境中求生。這種“被動”選擇,反而使其在支持國產多元化算力方面積累了不可替代的經驗。
同時,在求索的過程中,國產操作系統也探尋出了自身的優勢所在:
第一層優勢來源于場景復雜度。中國企業面對的場景往往是并行疊加的,互聯網規模處理、企業級業務、政務安全、金融穩定、AI 高速增長同時壓向同一套系統。在這樣的場景中成長的國產操作系統,天然會更早、更頻繁地面對復雜性。
第二層優勢來自開源社區的組織方式。國產系統的路徑幾乎都與開源深度綁定。楊勇在采訪中強調,今天的國產化替代,是開源社區與商業組織共同推動的結果;而進入 AI 時代之后,開源的價值反而變得更高,因為它能夠讓更多廠商在相同底座上協同創新。
但開源不是目的,而是解決路徑。采訪中,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開源的“前提”:必須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投入,否則社區無法支撐長期迭代。
國產系統的第三層優勢來自產業互補性。龍蜥社區過去五年從 100 家伙伴發展到 1000 家,本質是因為它承接了芯片、服務器、云平臺的共同需求——從“替代”到“可用”,再走向“可持續”。而在多位參與者看來,國內產業鏈的互補性原本就強,開源社區的組織方式恰好能把這些能力聚在一起。
AI 時代,龍蜥社區面臨的“實際問題”極其具體。為此,社區成立了“智算聯盟”,吸納了沐曦、寒武紀等眾多國內 AI 算力公司。這個聯盟的目標并非空泛的“生態共建”,而是要解決一系列“卡脖子”的工程難題:從解決使能問題,到解決可靠性,再走向解決產品化——這條路徑,構成了國產 OS 借助開源社區力量,在 AI 時代突圍的現實藍圖。
“百花齊放”的深意:超越“內卷”的競合
在探討國產操作系統突圍時,常常被提及的,是同為開源社區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楊勇的回應坦率而現實:國產操作系統競爭從來不是“誰取代誰”,而是復雜的競合。他認為國產系統之所以需要多個社區,是因為國內產業鏈并非單一生態,不同公司、不同芯片、不同算力,都需要各自的生態位。
“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產品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確實可以在開源精神下,把共性的東西合作,而不是走低水平的內卷競爭。”
芯片公司在同一社區內競爭,服務器廠商也在相互競爭,但如果社區能夠在內核規范、接口標準、軟硬件兼容上保持統一,那么競爭就不再傷害生態,而變成推動力。

國產系統要突圍,需要的不是“一統江湖”,而是“系統性繁榮”。
所謂“百花齊放”,就是要通過多種路線、多個社區、多個商業模式在共同拉動產業。這種“求同存異”的態度讓國產開源社區能夠并行發展,而不是相互掣肘。
他認為,像通義Qwen、DeepSeek 這樣的開源大模型,才是真正跨越所有硬件隔閡的“共同場景”和“共同利益”。龍蜥的戰略應該是“向上我們服務好模型,向下服務好這個多元異構算力”。以開放的模型為牽引,去驅動和定義底層的硬件與 OS 規范,這或許是國產 OS 擺脫硬件追趕、實現“彎道調整”的唯一路徑。
“突圍”不再是目標,而是過程本身
OAC 2025 大會落幕,但國產操作系統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AI 正在重新劃分基礎設施的邊界。系統不再是穩定器,而是被模型、算力、算法牽引著不斷前移。國產操作系統的突圍,既不能依賴過去的路徑,也不能依賴單一推進方式。
模型架構的變化、算力體系的重構、開源社區的聯動、國內場景的復雜性、多元生態的互補性,這些都讓國產系統在 AI 時代具有可能性。
而當計算范式重寫時,一個國家的基礎軟件體系能否抓住重置窗口?
國產操作系統的答案正在生成。它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在沖突、合作、試錯和共同演進中不斷形成的路線。只要底層生態持續開放,技術路徑圍繞模型演進,社區之間保持高水平合作,那么所謂“突圍”就不再是目標,而會成為過程本身。
AI 的浪潮將帶來新的秩序,而國產系統正在嘗試成為這場重構里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