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AI營銷新鮮事)
人類掌握戰略方向與價值判斷,AI成為生產決策主體,二者協同構成自驅、自適應、持續進化的新型組織生命體。
“傳統企業把AI當作工具,而AI原生組織讓AI成為生產決策主體。”在AI營銷新鮮事的專訪中,浩鯨科技董事、云智能總裁楊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兩者本質區別。
作為親身策劃并推動公司從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進化為AI原生組織的人,楊名認為,這場變革不只是技術上的升級,而是一場改變企業運作方式的大轉型。

顛覆認知:AI不是工具,是“新員工”
AI原生組織與傳統企業的根本差異,始于對AI角色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工具,而是承擔決策、思考、生產的“新員工”。
楊名分析,傳統企業通常把AI當作提高效率的工具或者輔助分析的手段,最終決策還是靠人。而在AI原生組織中,AI自己就能做生產決策,人則更多關注戰略方向、價值判斷和重大決定。
他進一步解釋說,人和AI的協作方式變化、導致組織形態變化。傳統企業中,AI只是幫忙的角色,人和工具之間關系比較松散。而在AI原生組織里,常見協作單元是由人與AI組成的搭檔。
在浩鯨科技內部,這個理念已經變成實實在在的“數字員工”崗位,這些數字員工負責那些重復、低價值的工作,而人員工專注于挖掘客戶需求、創意策劃等高價值的事情。
在這個模式下,最核心的區別在于組織怎么自我進步。楊名強調,AI原生組織靠的是“數據—模型—業務反饋—學習不斷循環優化”,系統可以不斷從實際運行的數據里學習,自動調整參數和流程,讓整個組織的能力持續迭代、越變越強。
管理革命:從“管人”到“管AI”
當AI成為決策主體,一場靜悄悄的管理革命也隨之到來。管理的焦點,正從傳統的“管人”擴展到如何高效地“管AI”。
隨著AI原生組織理念落地,管理的對象、方式與文化也面臨全面升級。楊名指出,管理對象從原來只管理人,變成要管理人、數字員工和各類智能體,管理者也從一個指揮者,變成智能體系統的設計者、調度者。
“管理文化必須隨之轉變。”楊名坦言,浩鯨科技在自身轉型過程中發現,企業必須建立開放信任的文化,打造一個靈活、能創新的組織形態。
他舉了浩鯨科技內部的例子,AI可以把信息和推薦方案直接給到一線員工,人在關鍵節點做判斷和介入,組織不再是固定的金字塔結構,而是一個可以靈活組合的智能體網絡,更有韌勁,也更適應變化。
對于管理者需要具備的新能力,楊名歸納了四點: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會設計人和AI怎么高效配合;建立AI的管理規則,確保AI符合道德倫理;強化戰略引導和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員工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技術黑箱:讓AI像水電一樣好用
AI原生組織理念與管理的升級,需要堅實的技術底座來支撐。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復雜的技術像水電一樣,成為企業隨時可用的基礎資源。
在理念與管理升級的基礎上,如何搭建支持AI原生組織的技術系統?
楊名介紹了浩鯨科技的“鯨智百應”系統,它不是單一工具,而定位為企業AI操作系統,主要解決“智能體數量多了,業務卻沒更順”以及老舊系統難以智能化的兩大問題。
該系統創新性地打造了Data Cloud和Function Cloud兩大核心技術。Data Cloud相當于企業數據的“神經網絡”,整合分散在文檔、郵件、數據庫、業務系統中的知識,讓AI能擁有全局視野,可以減少AI應用的開發工作量,打通企業內部那些孤立的數據。
Function Cloud則像是給企業裝上了“智能外骨骼”,不管系統有沒有開放接口,或者架構多復雜,都能順利調取數據、執行操作,幫助企業封閉的IT系統具備智能化的執行能力。
“鯨智百應的出現說明企業競爭從‘誰會用工具’進入‘誰的系統更智能、更協同’的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只看單個AI應用有多強,而是整個AI生態一起協作、一起進化的效率。”楊名強調。

未來已來:企業將“活”過來
擁有了先進的操作系統,企業如何像生命體一樣持續進化?答案藏在于兩個核心機制:“記憶進化”與“智能體工廠”。
記憶進化:從“用完就忘”到“經驗沉淀”。“傳統AI工具干完就忘,沒法積累經驗,而鯨智百應的企業記憶圖譜,就像是組織的‘長期記憶庫’,讓每次完成任務都變成一次能力積累。”
楊名具體描述了跨部門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系統會全程記錄用戶行為、任務歷史、反饋數據和決策依據,把“用戶、任務、執行單元、反饋”全部關聯起來,形成從個人經驗到團隊模板,再到組織資產的知識沉淀體系。
例如,在合同審查時,每完成一次審查,鯨智百應就會多認識一些風險條款;每處理一次工單,系統就會學習用戶反饋、優化問題處理流程。
“組織的智能水平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務中不斷提升,AI不只是干活,更是讓組織進入‘越用越強’的良性循環。”楊名指出。
智能體工廠:業務人員的AI“制造車間”。“智能體工廠”是鯨智百應的關鍵部分,它讓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也能用說話的方式“造”出自己需要的”數字員工”。
比如,針對財務、人力等比較標準的場景,提供拖拽式界面和通用模板;借助Data Cloud與Function Cloud的能力,讓數字員工更貼合具體業務需要;整合現有數字員工的核心功能,快速衍生出新能力。
楊名特別提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智能體工廠負責數字員工從開發、運行到迭代、優化的全過程,確保數字員工一直符合業務需求,隨著企業一起成長進化。”
安全底線:給AI戴上“緊箍咒”
當AI深度融入核心決策,安全與信任便不再是可選項,而是企業必須堅守的生命線。楊名從“可信AI”與“ESG融合”兩方面,解釋了如何打造負責任、有韌性的新型組織。
可信AI是AI原生組織的安全底線。企業把核心業務和數據交給AI系統,安全與信任是第一位的。
“AI原生組織的底線,是必須安全、合規、責任清楚。”楊名表示,面對“AI萬一誤操作敏感數據怎么辦”“客戶信息被越權訪問了怎么追查”等各種擔心,鯨智百應的可信AI框架從技術上保證AI‘可信、可控、可追溯’。
據了解,有三大保障機制:權限繼承確保AI只能處理用戶有權訪問的內容;全鏈路審計日志記錄“誰觸發、哪個執行單元處理、執行了什么操作”,每一步都可以追溯;“人類在環”機制讓關鍵操作必須經過人工確認,如果收到負面反饋,可以及時調整AI的行為。
在近期于北京舉辦的“2025ESG年會”上,浩鯨科技攜手中企研、責任云發布了“中國ESG大模型(鯨牛ESG)”的2.0版,楊名強調了ESG與AI原生組織的深度融合。在ESG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背景下,他提出“讓ESG變成能帶來明顯競爭優勢的增長引擎”。

“AI原生組織強調AI作為生產決策的主體,而ESG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將ESG融入進來,能讓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流程等方面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緊密結合。”楊名強調。
他詳細介紹了“鯨牛ESG大模型2.0”與“鯨智百應”系統的配合方式:數據層面,鯨牛ESG大模型2.0建立了國內首個覆蓋全產業鏈的ESG高質量數據集;鯨智百應系統則通過Data Cloud把ESG數據和企業內部的業務數據、運營數據等融合在一起。
智能決策層面,鯨牛ESG大模型2.0中的“ESG鯨智百應助手”,通過開放“智能體工廠”,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配置專門用于碳核算、供應鏈ESG評價等場景的專屬智能體。
楊名指出,這種協同最終幫助企業將ESG從“合規成本”轉變為“創新動力”,在碳核算、供應鏈合規等場景中實現從感知、決策到執行的ESG閉環管理。
AI正從輔助工具變成組織的核心部分。楊名展望說,在鯨智百應操作系統的支持下,企業將能像生物一樣感知環境、分析信息、做出決策、執行任務,并根據反饋持續進化。
他堅信,在這場生產關系的大變革中,AI原生組織將成為企業應對不確定性的全新生存方式。
寫在最后
本次專訪中,我們得以一窺“AI原生組織”這一理念如何重構企業運行邏輯——人類把握戰略方向,AI承擔生產決策,二者協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組織形態。楊名先生從理念革新、管理升級、技術實現到安全機制,系統勾勒出一幅充滿未來感的組織圖景。
然而,我們亦需清醒認識到,任何前沿理念的探討都難免存在局限。本次專訪更多呈現了理念推動者一方的視角。關于來自企業實踐側的充分驗證——那些真正經歷轉型陣痛的一線案例、組織變革中具體遇到的挑戰、以及AI決策與人類判斷權責界定的現實困境,我們會在以后的報道中持續關注。同時,對于“AI作為決策主體”可能帶來的倫理隱憂、就業沖擊及文化沖突等關鍵議題,受限于對話篇幅與角度,也未能進行更充分的批判性探討。
理念的先進性需要實踐來檢驗。在未來的追蹤中,我們將持續關注:首批AI原生組織的實際運行效果究竟如何?當AI決策與人類判斷出現分歧時,協調機制如何設計?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如何防范技術理性對組織人文生態的侵蝕?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在更多元的企業實踐、更深入的案例剖析與更平衡的視角碰撞中逐漸浮現。
通往AI原生組織的道路絕非坦途。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既擁抱變革的可能性,也關注落地的復雜性,在理念與現實的對話中,共同探尋技術賦能與人本價值之間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