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口數據顯示,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持續走低,除經濟壓力、養育成本等顯性因素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年輕一代婚戀意愿下降、家庭觀念轉變等深層情感因素正成為影響生育決策的關鍵變量。在各地出臺生育支持政策的同時,如何從情感根源上重塑年輕人“敢婚愿生 ”的內心動力,已成為一個亟待探討的公共議題。

一、低生育率背后的情感癥結:從“不敢生?”到“不想生?”
“不是養不起,而是愛不動了 ”——這已成為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心理寫照。某社交平臺上“不婚不育 ”話題閱讀量超十億,大量討論聚焦于對婚姻的失望與對親子關系的焦慮。北京大學一項針對適婚青年的調研顯示,超過 50%的受訪者將“對婚姻缺乏信心 ”列為推遲結婚的首要非經濟原因。
“很多年輕人是在原生家庭中目睹了失敗的溝通模式,或在自身戀愛經歷中積累了創傷,從而對建立家庭產生本能抗拒?!毙腋M募彝?span id="d4cxqdo" class="wpcom_keyword_link">教育研究院專家分析指出,“這種‘情感畏懼 ’與經濟壓力形成疊加效應,共同導致了‘不愿生 ’的心理機制?!?/p>
二、情感教育與生育意愿的內在關聯:培育健康的家庭觀念
現代情感教育并非簡單的戀愛技巧傳授,而是幫助個體構建健全的情感認知與關系處理能力。中國家庭教育學會 2023 年發布的《家庭情感教育白皮書》明確提到,系統的情感教育能夠提升個體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從而增強對婚姻家庭的期待感和掌控感。
“當年輕人具備經營幸福關系的能力時,他們對婚姻的恐懼會顯著降低,生育意愿也會隨之提升。”一位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研究 ”的學者表示,“情感教育實際上是從源頭上為生育率提升構建‘軟基建 ’?!?/p>

三、實踐路徑:構建“婚前–婚中–育兒?”全周期情感支持體系
在浙江某市,當地婦聯試點推出的“幸福家庭成長計劃 ”通過社區開展情感教育課程,兩年內參與該計劃的年輕夫婦生育意愿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 18%。在深圳,多家企業將情感健康課程納入員工援助計劃,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此類支持有效緩解了職場青年的婚育焦慮。
在山東濟南,幸福同心等專業家庭教育機構在實踐中發現,通過“關系評估-情感疏導-能力構建 ”三級干預模式,能夠有效幫助年輕人破除情感障礙。其社區公益項目數據顯示,參與系統情感課程的未婚青年,一年后進入婚姻的比例達到 42% ,顯著高于對照組。
四、政策建議:將情感教育納入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專家建議,構建全方位的生育支持體系,應當將情感教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
· 在社區層面普及情感健康教育,將其納入公共服務范疇
· 鼓勵專業機構開展公益性情感輔導服務
· 在企業職工關懷項目中增加情感健康模塊
· 支持相關學術研究,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提升生育率不僅需要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更需要重建人們對家庭幸福的信心?!毙腋M难芯繄F隊負責人強調,“只有當一個穩定的、充滿愛的家庭被視為可實現的愿景而非沉重的負擔時,‘想生 ’的勇氣才會真正回歸?!?/p>
從情感教育的維度破解低生育率難題,不僅關乎人口發展的國家大計,更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幸福安康。這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構建一個讓年輕人敢于去愛、勇于組建家庭、樂于生兒育女的社會支持環境。文/許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