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 龍翔
編 輯 | 李楠
在騰訊40億參與投資的德國飛行汽車公司Lilium破產1年后,美國電動飛機企業Beta Technologies帶著虧損財報沖刺紐交所——招股書顯示,Beta2025年上半年凈虧損1.83億美元,同比擴大34%,擬通過IPO募資8.25億美元,公司估值約72.2億美元。
Beta的IPO正值中國飛行汽車制造商小鵬匯天在中東市場斬獲600架訂單、創下中國飛行汽車領域最大海外批量訂單紀錄之際。兩家公司分別代表了低空出行領域的兩條不同技術路徑與商業化思路,而Beta的資本動作也為小鵬匯天提供了難得的參照樣本。
Beta的基本面:持續虧損,但股東GE亞馬遜并不在意
在Beta Technologies向SEC遞交的招股書中,該公司呈現出一幅典型高科技創業公司的圖景:收入快速增長但同時虧損持續擴大。
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內,Beta營收為15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0萬美元增長逾一倍。然而公司的凈虧損也從去年同期的1.371億美元擴大至1.832億美元,每股凈虧損達25.57美元。

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狀況在科技初創企業中并不罕見,尤其是對于涉足電動航空這一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公司。
但Beta的投資人們,Beta背后閃耀著一系列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這成為該公司IPO的一大看點。
招股書顯示,Beta的主要股東包括持股5%及以上的私募股權公司TPG Inc.、亞馬遜、通用電氣,以及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yle Clark等管理層。
基石投資者陣容同樣豪華,包括Alliance Bernstein、Black Rock、Ellipse、GE Aerospace和Federated等機構可能購買高達3億美元的Class A股份,顯示出專業投資機構對公司前景的認可。
那么,為什么資本選擇相信Beta?
Beta靠生態鏈思維和業務落地吸引資本垂青
資料顯示,Beta Technologies的業務布局較為多元,不僅涉及設計、制造高性能電動飛機,還開發先進的電力推進系統、零部件和充電系統。公司的飛機平臺ALIA面向兩種不同機型——傳統固定翼電動飛機“ALIA CTOL”和電動垂直起降飛機“ALIA VTOL”。
與此同時,Beta還在美國和加拿大部署了50多個充電站點,構建支撐電動飛機運營的基礎設施網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銷售軍用版本的飛機,每架售價在500萬至1000萬美元之間。

圖:Beta CX300電動飛機
可見,Beta不是單純的飛機制造商,而更像一家電動飛行生態鏈整合者。而進一步觀察Beta的IPO申請,一些商業化進展非常值得研究。
首先,Beta Technologies在貨運、醫療、客運eVTOL體系均有商業落地。據悉,Beta早期以研發的貨物運輸及醫療支援的eVTOL為主,并已于2025年實現商業運營。客運領域,Beta擁有固定翼飛機CX300和eVTOL飛機Alia 250兩種機型,如果獲得FAA的型號認證,計劃在2026年進入客運領域,新西蘭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訂購了最多23架的CX300。
此外,UPS、Blade Urban Air Mobility、Bristow(全球最大的離岸直升機運營商之一)、Helijet(加拿大領先的直升機航空公司)、LCI等多數公司已計劃采用Beta的機型進行商業運營。
據悉,Beta公司聲稱其電動飛機的運營成本比傳統飛機低42%。其ALIA CTOL電動飛機已完成數千次飛行,覆蓋近8.3萬海里,涉及北美和歐洲的運營。
可以發現,Beta跨過商業模式的PPT階段,進入到商業加速期,同時其產業生態的構建賦予其更多想象空間。那么,對于小鵬匯天來說,應該如何從資本和商業端破局?
Beta啟示:小鵬匯天如何吸引資本用腳投票
其實,在低空出行領域,中美企業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徑。
Beta Technologies專注于電動飛機,其產品更接近傳統航空器;而小鵬匯天等中國公司則主打“飛行汽車”概念,側重于陸空兩棲的交通工具。
2025年10月12日,小鵬匯天在阿聯酋迪拜舉辦“陸地航母”首場國際品鑒會,正式開啟全球化之路。該公司最新一代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完成了海外首次有人駕駛公開飛行演示。
同時,小鵬匯天發布了國際新品牌“ARIDGE”及以漢字“飛”為設計靈感的全新品牌Logo。

商業進展方面,小鵬匯天剛剛與阿聯酋Ali & Sons集團、卡塔爾Almana集團、科威特AlSayer集團及阿聯酋中華工商總會簽訂中東地區首批600臺飛行汽車訂購協議,以約人民幣200萬元的產品銷售單價計算,此次預訂單金額規模將達到約人民幣12億元。
但是,對比Beta的IPO,資本更偏重長期穩定收益。
Lilium的教訓早已證明,沒有實單支撐的技術故事,資本遲早會失去耐心——小鵬匯天需要更多B端訂單。Beta綁定物流等場景,相當于拿到“長期飯票”;而小鵬匯天雖宣稱“陸地航母”全球訂單超7000臺,但其早期3000臺多為個人預訂,近期與高直航空等簽下3億B端訂單以及與中東的大宗采購,都是好的信號。
此外,騰訊持股22%仍沒能救活Lilium,暴露了純財務投資的短板。反觀Beta,引入GE航空的邏輯在于,航空巨頭不僅是股東,更是“適航認證背書”;亞馬遜持股6.3%鎖定物流場景訂單,資管巨頭FMR持股14.5%搭建金融資本橋梁。可以說每個股東都可能在業務端賦能Beta,信任雪球就這樣滾起來了——Beta賣不是電動飛機,而是“GE背書+亞馬遜訂單+可驗證運營數據”的風險緩沖組合拳。
所以,小鵬匯天可以在未來,逐步引入更多產業資本、長線資本作為“壓艙石”。小鵬匯天的B輪2.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仍以創投基金為主,缺乏險資、社保等長線資本壓陣。在燒錢成常態的賽道上,基石資本的缺席,意味著抗風險能力先天不足。建議優先對接社保基金、險資等長線資本,同時拉上順豐、滴滴等場景方做戰略投資。

圖:小鵬匯天A868 電動飛機
另一方面,可以發現小鵬匯天剛曝光的A868似乎在技術路線上向Beta靠攏——款混動飛行汽車設計續航超500km、航速突破360km/h,主打城際長距離出行,A868的混動長航程特性恰好適配空中醫療、城際物流等B端場景,小鵬可借此向B端客戶拋出橄欖枝。
總體來看,Beta沖刺上市的底氣,從不是1560萬美元營收,而是讓資本看清了豐富的商業路徑。對小鵬匯天而言,一定程度上放下“個人飛行夢”執念,撕掉“純車企跨界炫技”的標簽,通過A868向資本遞出商業化的“清晰地圖”——標注好“誰買單(B端合作伙伴)、怎么賺(運營成本結構)等要素”,可能更為重要。
畢竟在資本市場,“模糊的正確”永遠輸給“正確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