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業凈息差普遍承壓、資產質量分化加劇的2025年上半年,渤海銀行通過“穩規模、調結構、增營收、降成本”的組合策略,實現了盈利指標的正向增長,同時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戰略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資產質量與風險抵御能力保持穩健。
當銀行業步入低利率、低息差和低收益的“三低”周期,這家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如何以金融“五篇大文章”重塑增長邏輯?
在行業壓力中實現韌性回升
2025年上半年,渤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2.15億元,同比增長8.14%;凈利潤達到38.3億元,同比增幅3.61%。在當下銀行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這一增長態勢實屬不易。

渤海銀行核心經營指標的結構性改善,主要源于兩大關鍵驅動力。一方面,降本增效戰略持續深化,運營效率顯著提升,上半年渤海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為32.17%,較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其中通過壓縮辦公支出、嚴控人員總量等措施,營業支出48.39億元,同比下降3.57%。
另一方面,非息收入成為業績增長的“第二引擎”。面對利息凈收入下降的行業共性問題,渤海銀行通過輕資本業務轉型打開增長空間,上半年實現非利息凈收入達61.6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1.81%,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43.4%,較上年同期提高4.5個百分點,標志著其收入結構從“利息依賴”向“多元平衡”取得階段性成果。
2025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整體呈現規模穩增、質效提升、風險可控的態勢,但“三低”周期的壓力仍未完全緩解,行業分化進一步加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5年二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2萬億元,增速有所放緩。其中,凈息差為1.42%,雖較一季度下降0.01個百分點,但降幅明顯收窄,意味著筑底企穩的可能性增加。
在行業整體承壓的形勢下,渤海銀行多項核心經營指標呈現“觸底回升”態勢,尤其是資產與負債結構的優化以及凈利差的低位企穩,為其盈利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資產與負債方面,渤海銀行實現了規模穩中有調、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銀行總資產1.82萬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09%;總負債規模為1.71萬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34%,資產與負債規模實現動態平衡。
進一步細分,上半年渤海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達9544.22億元,同比上升1.91%,信貸投放保持適度增長;吸收存款總額為10041.85億元,保持萬億規模的穩定水平,為信貸投放提供了長期資金支持。
從息差表現看,渤海銀行雖仍處低位,但已有企穩跡象。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其凈利差為1.2%,同比上升0.04個百分點;凈利息收益率為1.32%,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
這一表現背后,是渤海銀行在資產端與負債端協同發力的精細化管理。資產端受“讓利實體經濟”政策導向影響,渤海銀行上半年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為176.06億元,同比下降13.47%,進而對利息凈收入產生了一定影響。
但更為關鍵的是,渤海銀行負債端的成本管控效果明顯。截至6月末,吸收付息存款9580億元,同比上漲6.06%,同時人民幣存款付息率降至2.03%,同比下降33個基點,為資產端預留了空間。同時,受存款結構優化及市場利率下行雙重因素影響,渤海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利息支出從2024年同期的112億元下降至100億元,同比降低10.34%,存款平均成本率也同比下降0.37個百分點,有效對沖了資產端的收益下滑,最終實現凈利差的邊際改善。
盡管面臨宏觀經濟調整與行業信用風險壓力,但渤海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資產質量仍保持在合理區間,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增強,為長期穩健經營奠定了基礎。
從資產質量指標看,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雖略有上升,但仍處于可控范圍。截至6月末,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1.81%,較上年末上升0.05個百分點。
在風險抵補能力方面,渤海銀行的撥備計提充足,資本實力穩健。截至6月末,貸款減值準備達275.7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0.05億元;金融投資減值準備99.19億元,其他減值準備16.69億元。此外,撥備覆蓋率為159.7%,較上年末提升4.51個百分點,較自身歷史水平顯著改善,能夠有效覆蓋潛在信用風險。
今年上半年,渤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指標均滿足監管要求,其中資本充足率為11.24%、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3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39%,為后續信貸投放與業務擴展提供了資本支撐。
科技賦能與資本管理的平衡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已成為銀行業轉型的核心方向。2025年上半年,渤海銀行以科技金融為突破口,推動“五篇大文章”協同落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戰略布局。
作為首批落地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的十家金融機構之一,渤海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實現“量質齊升”。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712.5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41.53億元,增幅高達51.28%,貸款投向精準覆蓋商業航天、腦機接口、合成生物、AI、人形機器人等前沿科技賽道。
在融資工具創新上,渤海銀行同樣表現突出。今年5月成功發行50億元首期科技創新債券,募集資金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業務;截至6月末,累計承銷15只實體企業科技創新債券,金額達31.47億元。此外,該行與中信證券合作上線“渤海銀行-中信證券-京津冀企業科創債聯合報價籃子”,成為首只京津冀地區科創債籃子的創設及報價機構,進一步完善了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同時,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協同推進,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綠色金融領域,截至2025年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499.0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02%,貸款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低碳行業。在綠色投資方面,上半年自營投資綠色債券108億元,同比增長57%,渤銀理財投資綠色債券30.9億元,同比增長224%,通過“信貸+投資”雙輪驅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在普惠金融領域,渤海銀行重點打造“鏈系列、數系列、快系列、科系列”四大普惠金融產品譜系,通過“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深化與小微企業的對接。截至6月末,普惠貸款余額564.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普惠貸款客戶數超1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9.65%,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養老金融方面,渤海銀行持續完善個人養老金賬戶產品貨架,創新豐富養老服務金融形式,發展養老產業金融,著力構建具有特色的養老生態圈,全面推動養老金融立體化發展。
數字金融的“底座支撐”,為“五篇大文章”落地提供了技術保障。上半年,渤海銀行加快推進“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統”“AI應用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設,打造多層次、多模態、多模型協同融合的大模型算法體系;落地“渤銀司庫”服務體系,完成手機銀行適老化及一戶四開微信簽約功能建設,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效率與客戶體驗。

此外,渤海銀行還將服務區域經濟作為戰略重點,通過聚焦天津特色金融與京津冀發展,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金融動能。例如,依托“九大銀行”轉型戰略,深度融入區域產業生態,今年上半年交易銀行業務實現中間業務收入超7.5 億元,同比增長5.36%,交易銀行表內外業務余額、業務累計發生額均同比增長近兩成。
作為國內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渤海銀行于2020年7月實現港股上市。分紅是上市銀行回報股東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銀行經營業績與資本管理能力的關鍵指標。然而,在當前凈息差收窄、銀行盈利能力面臨挑戰、資本補充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分紅政策也成為銀行平衡股東利益與自身發展需求的微妙杠桿。
渤海銀行選擇暫不進行2025年中期分紅,背后是短期讓利實體經濟與長期業務布局的戰略性考量。首先,為了短期讓利實體經濟的需要。上半年該行通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等方式服務實體經濟,導致資產端利息收入下降,在盈利增長面臨壓力的情況下,暫不分紅能夠避免分紅壓力傳導至企業融資成本,可更好地踐行金融為民的責任。
其次,滿足長期戰略業務布局的資金需求。上半年渤海銀行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業務增速顯著,但這些業務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因此留存利潤能夠為戰略業務擴張提供內生資本,避免過度依賴外源性融資而導致資金成本上升。
再者,提升資本補充與風險抵御的預留空間。盡管渤海銀行當前資本充足率達標,但相較于國有大行仍有差距,而通過留存利潤可以進一步充實資本緩沖墊,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增強在經濟周期波動中的抗風險韌性,保障銀行的持續經營能力與股東長遠利益。
整體來看,渤海銀行上半年沒有進行中期分紅,雖短期未直接回報股東,但從長期看這一決策有助于渤海銀行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體現了“立足長遠、理性發展”的經營思路。
結語
2025年上半年,渤海銀行在行業周期壓力中實現了經營質量的穩步提升。營收凈利雙增長、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資本充足率改善等指標印證了轉型策略的有效性;科技金融的突破性進展與區域經濟服務的深度下沉,彰顯了在戰略布局上的前瞻性。
未來,隨著結構優化的持續推進、科技賦能的不斷深化,渤海銀行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更強金融動能。(圖源:百度股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