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營銷新鮮事)
“11年積累,四重思考,想做出一個不讓孩子‘一周就棄’的AI產品。”
劃重點!!!兒童品牌借用AI打造增長新曲線容易陷入四大誤區:兒童品牌反對簡單套殼大模型,強調提供解決方案;AI玩具不應主打替代陪伴,而要具體解決成長問題;IP化無靈魂的簡單外表;不考慮價值觀和兒童觀的重要性。

“所有行業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當這樣的口號滿天飛時,曾打造出1000萬臺故事機的“凱叔講故事”創始人王凱,卻想狠狠踩一腳剎車。
去年12月,就在團隊即將上線公司的AI產品時,王凱突然叫停了項目。“市場上所有的產品都是這么做的,為什么我們不能這么做?”產品經理很不理解。
但在王凱看來,如果只是隨大流“套殼”大模型,本質上是“浪費用戶金錢,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今天,在得到新商學的線上分享中,王凱坦誠地分享了從2014年創業至今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對當前AI玩具市場營銷方面的深刻觀察。
白牌可以“套殼”,但品牌必須提供解決方案
什么是“套殼”?王凱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是通過硬件把大模型的對話功能裝進去,直接交給孩子,卻沒有創造全新的解決方案。當小朋友對著一個AI產品說,“我要聽一個小鹿的故事。”
于是大模型反饋,“啊,今天有一個小鹿,它的名字叫美好,美好今天來到小河邊喝水,突然一抬頭看到了一只大老虎。轉頭它就跑到了媽媽的懷抱。”
“我看到一些玩具宣傳說有100萬以上的故事,沒過兩天就有人說有600萬以上的故事。”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大模型根據提示詞隨機生成的“粗糙故事梗概”。
為什么這些故事難以豐滿?除技術限制外,更現實的是“token成本”——每個字的生成都在燒錢。當成本成為內容深度的枷鎖,“海量故事”反而成了一句空洞的銷售話術。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業邏輯的漏洞:“套殼”產品往往要求用戶“雙重付費”。用戶已經為硬件買單,為何使用內置的大模型服務還需額外支付年費?這種模式不僅不合理,更在無形中消耗消費者對AI產品的信任。
AI玩具/品牌真的需要主打“替代陪伴”嗎?

在營銷話術中,常見“AI替代陪伴”的主張——尤其是面對孩子的產品,針對那些忙碌的父母。
“陪伴的本質是以父母之名給孩子生命注入溫暖和堅定的力量。”王凱強調,陪伴是物理在場加上情感鏈接,父母沒有目的性的陪伴具有極大意義。
王凱直言看過一些讓人不適的AI玩具廣告:主角是繁忙的職場媽媽,廣告傳遞的信息是“我太忙了,沒時間陪孩子,買一個這個就解決了”。
“AI玩具不能替代人的陪伴,而應該建立幫助孩子成長的具體目標”。孩子不需要心不在焉的陪伴一天,而是父母每天放下手機30分鐘的專注陪伴。
一些AI玩具廣告中呈現的敘事令人擔憂:一個職場媽媽因為太忙,用AI玩具替代自己陪伴孩子。這種營銷不僅利用了父母的焦慮,更模糊了AI應有的輔助定位——它該是“幫手”,而不是“替身”。
我們不妨跳出兒童產品的框架思考:所有面向人的AI產品,是否都該警惕“替代思維”?AI可以補充、增強、延伸人的能力,但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好的科技,應讓人更像人,而不是把人變成機器。
產品IP化,不是簡單無靈魂的“套個殼”

為什么IP聯名的奶茶、服裝可以賣出更多,但智能玩具買了IP版權后效果卻差很多?王凱道破其中的“秘密”:“版權方可以賣給你表,賣給你聲音、形象,但絕不會出賣靈魂”。
小朋友抱著喜歡的IP玩具,玩幾天就放下了,不是因為外觀或聲音不像,而是因為“不是他喜歡的那個靈魂”。
孩子真正熱愛的IP,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角色,有一以貫之的性格、價值觀和故事脈絡。如果只是把IP的外殼套在一個通用對話模型上,孩子很快就能察覺。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凱叔講故事“沒有走捷徑,其團隊用7年積累的460個案件訓練:打造專屬推理游戲;與凱叔幾萬集內容打通,語音呼喚任何想聽的內容;建立家長端智能管理,遠程操控、定時關機、接收日報;同時強化雙語陪練功能,根據孩子英語水平定制進階游戲。
這些累積的結果是,在“AI雞飛飛”還沒正式上線前,測試版的留存度就遠高于市場產品。
價值觀和兒童觀是底線問題當小朋友問某AI產品,“我不想上學怎么辦?”
該AI產品回答,“你可以跟媽媽說身體有點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一天。”
在現場,王凱分享了這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例:當孩子問“我不想上學怎么辦”時,某些AI玩具直接回答:“你可以跟媽媽說身體有點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一天。”
這種回答不僅不負責任,更是價值觀的失守——你不能為了解決當下問題,教孩子去說謊。
相比之下,好的AI產品應當引導孩子誠實溝通,追問“為什么不想上學”,嘗試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學業壓力?是同儕關系?還是情緒困擾?AI不僅要在功能上可靠,更要在價值觀上站得住腳。
更重要的是兒童觀:孩子不論多小,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AI玩具不應成為父母控制欲的延伸,也不能僅僅以“功利性學習”為目標。如科幻作家郝景芳所說,AI時代應培養孩子的大局觀、創造力、共情力,而不是將他們訓練成“工具人”。
王凱在分享最后強調擁抱AI后,公司要從“創造優質內容,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變為“創造優質內容和體驗,讓孩子成為成長的主角”。
最后,對于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AI營銷新鮮事想說,對于營銷人和品牌方而言,在AI浪潮中尋找增長曲線時,要借助AI,而不是依賴AI;或許還應回歸三個原點:考慮人的主體價值,照顧人的情緒價值,解決人的需求痛點。
畢竟,最好的科技,不是讓我們忘記人性,而是幫助我們更完整地成為人。
本文根據王凱在得到新商學的分享整理,作者:雪小主
文中插圖來源現場分享圖,及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