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賽道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爆發期,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在政策推動“以舊換新”與Z世代擁抱循環經濟的雙重浪潮下,也迎來快速發展。
國內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和服務頭部平臺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正通過雙模式拓展、多品類回收布局、平臺生態創新及標準化體系建設等策略,構建增長飛輪,重塑行業的價值邏輯。
增長飛輪加速
營收與利潤的雙增長,往往是業務戰略有效性的直接反映。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萬物新生總收入達到創歷史新高的49.9億元,同比增長32.2%。
從利潤端看,二季度,萬物新生non-GAAP經營利潤同比增長28.9%,達到1.2億元;non-GAAP凈利潤為9991萬元,同比增長24.1%。從GAAP層面來看,二季度經營利潤和凈利潤分別達到9107萬元和7234萬元。
這一成績單不僅表明萬物新生在市場中的強勁競爭力,也意味著增長背后有多重驅動因素。

一方面,萬物新生的增長得益于1P(自營)業務的持續發力,二季度1P產品銷售收入達45.6億元,同比增長34%。1P業務的快速增長反映了萬物新生在自營產品上的供應鏈掌控力,通過不斷優化回收網絡和提升服務質量,萬物新生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可靠、高效的二手產品交易,增強了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二手消費電子市場的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二季度3P(平臺)業務收入為4.3億元,同比增長15.4%,則體現了萬物新生在平臺服務上的拓展能力。通過為第三方商家提供增值服務,萬物新生不僅提升了平臺的運營效率,還促進了二手商品的交易流通,形成了良性生態循環。
二季度,萬物新生全平臺二手商品交易量達1030萬單,同比增長22.6%。這種“自營托底、平臺補位”的結構,既源于萬物新生消費電子回收的基本盤穩固,也得益于線下渠道加速擴張、多品類回收帶來的增量。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萬物新生的線下門店覆蓋全國291座城市,門店總數達2092家,自營上門團隊人數達到1160人。線下渠道加速擴張不僅是萬物新生增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提升用戶體驗和品牌影響力的關鍵舉措。
二手商品的非標準化屬性,決定了線下場景在信任建立中的不可替代性。通過線下門店,萬物新生能夠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到店交付和上門回收服務,增強用戶對品牌的信任感。
同時,線下門店也成為萬物新生多品類回收業務的重要載體。隨著消費者對閑置物品循環利用意識的增強,萬物新生在門店內增設箱包、腕表、黃金、名酒等品類的回收服務,滿足用戶多種回收需求,提升門店坪效。

財報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共有804間愛回收門店開通多品類回收服務,包括自營店692間和加盟店112間。二季度,多品類回收GMV為18.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10%,多品類收入增長接近110%。其中,重點品類黃金與奢侈品回收均實現快速增長,黃金回收受益于金價上行趨勢,回收GMV同比增長118%,奢侈品回收GMV同比增長63%。
萬物新生自2022年開始重點推進“多品類”戰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回收需求。多品類回收業務的快速發展,不僅打破了萬物新生“手機回收商”的刻板印象,也進一步豐富了業務生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標志著其向綜合循環服務平臺的轉型初見成效。
在萬物新生的拍拍平臺業務發展中,寄賣模式作為新模式發展迅速,二季度拍拍寄賣GMV同比增長128%。
萬物新生通過寄賣模式為中小二手商家提供運營支持,前臺展示一致、服務標準一致、商品質量可控、售后有保障,綜合提升了銷售質量與用戶體驗,增強了平臺對商家的吸引力;而消費者也能夠通過寄賣模式,購買到更多高性價比的二手商品,享受更優質的售后服務,形成了良好的循環效應。
掘金循環經濟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用戶需求驅動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循環經濟賽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
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對二手商品的交易意愿明顯增強。據2025年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調研結果顯示,81.9%的消費者認同并踐行“重生式消費”理念,即通過空瓶回收、以舊換新、二手轉賣、舊物改造、再生材料消費等方式,讓物品重獲新生,減少浪費,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
消費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進一步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19-2023年,中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市場按流轉交易額衡量,由1988億元增長至5567億元,約擴大2.8倍,CAGR為29.4%;預計2024年中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規模將達7150億元。
盡管二手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但行業內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當前,二手電商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而萬物新生作為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通過構筑生態閉環、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建設,有望進一步提高市占率。

一方面,萬物新生通過C2B回收平臺“愛回收”、B2B交易平臺“拍機堂”、B2C零售平臺“拍拍”以及海外“AHS Device”四大業務線,形成了“C2B+B2B+B2C”全產業鏈布局,實現了從回收、交易、零售到海外市場的循環經濟閉環,各業務線之間相互協同,形成了堅實的“護城河”。
另一方面,萬物新生在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通過技術驅動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萬物新生建立了8大區域級大型運營中心和16個城市級運營中心,其中常州和東莞為全自動化運營中心。自動化運營體系的建設,改變了依賴密集型人工質檢操作的行業狀態,提高了流轉效率、質檢能力和倉儲能力。例如,在萬物新生的自動化檢測設備上,1-2秒即可檢驗出手機內是否有過拆修和換件情況,3分鐘內即可完成對手機外觀、功能和性能的全部檢測。
此外,今年7月,萬物新生“3C電子產品再利用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順利通過驗收。在試點期間,萬物新生還參與了《二手貨交易市場管理規范》《二手貨品質鑒定通則》《直播電商服務質量的信息監測與評價規范》3項國家標準編制,牽頭制定《二手手機交易規范》《二手手機出口質量要求》2項團體標準,研究制定企業標準35項。
這種“產業鏈+技術+標準”的模式,可使萬物新生具備的多重優勢。在控貨端,萬物新生掌握優質3C貨源,與京東、蘋果等知名品牌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保證了穩定的貨源供應;在處理端,其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技術驅動的運營體系,能夠高效地對二手商品進行質檢、分級、定價和處理;在銷售端,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絡,將二手商品銷售給全球各地的消費者,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成為衡量企業長期價值的重要標準。萬物新生在ESG方面的表現,既體現了對社會責任的重視,也為長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6月,萬物新生發布了第五份年度ESG報告,并首次設定碳減排目標:以2024年為基準,目標于2030年將范圍一和范圍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降低35%,并將范圍三的排放強度降低50%。同時,對于沒有二次使用價值的廢舊電子產品,萬物新生選擇與具有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資質的第三方合作,對機器進行環保拆解。萬物新生2024年回收并負責任地處置廢舊電子設備共計13.7萬臺,減少電子產品污染21.92噸。
此外,股東回報計劃與現金流管理的平衡,則彰顯了長期主義的導向。萬物新生宣布在2025年至2027年,將把年度non-GAAP凈利潤以不低于60%的比例返還給股東,形式包括分紅、回購或二者相結合的方式。這一計劃體現了公司對股東利益的重視,有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提升公司的長期價值。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萬物新生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資金、短期投資及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余額總計23.5億元,為穩定運營提供了保障。
結語
從3C回收的基本盤鞏固,到多品類擴張的第二曲線顯現;從線下渠道的深度滲透,到技術標準的行業輸出,萬物新生的發展路徑指向“生態化、標準化、可持續化”。
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萬物新生需要在自營與平臺業務間找到平衡、突破多品類鑒定的能力瓶頸,并應對來自閑魚、轉轉等競爭對手的挑戰。隨著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擁有技術、品牌、資金等優勢的企業將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
(注:non-GAAP,即經調整,均不含員工股權激勵費用、無形資產攤銷及因收購產生的遞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