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金承壓、24%+資產遭拋棄、資金方縮期鎖量……三成玩家或將倒在合規圈邊緣。

距離10月1日《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簡稱“助貸新規”)正式實施僅剩不足兩個月,這場行業清退風暴已進入最后階段。
在持牌金融機構持續提升合規標準、資金方全面收緊資金供給的背景下,中小助貸平臺的生存空間正被系統性擠壓:24%以上高利率資產遭主動規避、保證金比例飆升、資金“有價無市”,甚至風險暴露引發的“負資產”危機已讓多數中小平臺瀕臨絕境。
資金方集體撤離
穿透式監管利劍之下,持牌金融機構正系統性切割高風險業務。助貸新規嚴令商業銀行將平臺服務費、增信費等全數納入綜合融資成本并明示年化利率,這使長期游走灰色地帶的24%-36%高利率區間首當其沖。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6月末全國短期消費貸規模9.93萬億元,較年初萎縮2.5%,其中24%+的放款規模自6月開始收緊,放款規模受影響程度在20%至40%,收縮潮已成定局。

資金方的撤退路線圖也已經越來越清晰:
資金方正全面收緊24%+高息資產的生命線,多家機構將放款期限壓縮至6-12個月,劍指2026年6月末徹底清退存量高定價資產。
同步實施白名單篩選機制,銀行與消金公司聚焦螞蟻、微眾等頭部平臺,將規模不足、客訴高企的中小玩家踢出合作名單,“能做24%以內資產才是入場券”的銀行宣言昭示著殘酷準入門檻。
更關鍵的是分潤模式已崩塌,資金方通過截留100%全額息費構筑風險護城河,持續拉長的結算周期正將中小平臺的現金流逼向枯竭。
流動性絞索
8%資金價格的“有價無市”已成行業警示,部分中小平臺即便出高價仍無法獲得資方對放款規模與價格的鎖定承諾。更殘酷的是,資金方每月重啟談判機制,持續壓降合作規模、推高資金成本,使中小平臺深陷流動性沼澤。
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撕裂行業的“雙荒”悖論:持牌機構雖降價渴求24%以內優質資產,但中小平臺受制于獲客與風控短板卻無力供給;而24%以上高息資產則遭資金方集體規避,融資渠道實質性斷裂。有助貸平臺負責人直言:表內杠桿見頂、頭寸枯竭,資方根本無力承接高息資產。
風險鏈式爆破
助貸新規觸發的高息資產風險正沿三條火線蔓延:
據媒體消息,某北方系助貸平臺vintage 風險飆至6%-8%+,遠超行業2%-3%生死線。
部分平臺分潤費用池遭擊穿,被迫補償歷史虧損淪為負資產。
資金方集體啟動保證金,致使行業平均保證金比例從2024年的3%-6%重回5%-8%高位。
部分激進擴張平臺因首逾率暴增,遭多家資方聯合提保,現金流已呈斷崖式下跌。

轉型“絕境”
中小平臺轉型24%以內市場的掙扎遭遇三重困境:
盈利根基上,北京金融局明令禁止權益費抬利率,而據部分平臺測算替代性會員收益僅4%-6%難補利率缺口。
科技戰場上,頭部平臺憑自營風控與生態場景碾壓技術薄弱的中小對手。
監管紅線下,消金公司近期因合作高息資產頻繁受罰的案例表明任何AMC債權轉讓類規避手段都將遭嚴懲。
還有試水百萬醫療險權益的平臺,僅三日便因客訴問題被資方終止合作,這意味著監管利劍已斬斷最后退路。
終局倒計時
助貸行業正經歷殘酷的生態重構:頭部平臺憑借合規資產與科技壁壘轉向價值創造,而中小玩家在資金撤離、風險爆破、轉型無門的三角絞殺下,生存倒計時已然啟動,高息資產清退周轉期日漸迫近,持續失血的保證金繳納與科技投入正吞噬最后現金流。曾有行業人士預言:新規落地后,至少30%的平臺將消失,中小機構唯一生路是體面退場。
行業陣痛之后,唯有刮骨療毒的“長期主義”巨艦才能駛入助貸新藍海,而缺乏真正科技實力的中小平臺玩家們如同孤舟,或許將不再出現在這片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