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一家普通診所,迎來了一位“不尋常的醫生”。他不會穿白大褂,也不會對你打招呼,甚至不會眨眼。但他可以準確地詢問你的癥狀、調用輔助設備完成聽診、判斷可能病因、提出用藥建議,并最終由一位真正的醫生“背書”簽字確認。
這名AI“醫生”背后的技術,來自一家中國醫療人工智能公司——森億智能所打造的AI診療系統。經過兩年籌備,全球首個“AI診所”在沙特試運營,正式將“人工智能主導診療”從技術幻想拉入現實世界。

這一歷史性跨越,并非簡單的系統部署或模型接入,而是人類醫療體系向自動化與智能化核心環節的深度轉型。森億智能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少典在媒體溝通會上坦言:“醫療AI發展30年,全球都在談AI輔助醫生,但真正讓AI邁出‘獨立看病’這一步,沒有人做過。今天我們邁出了第一步,這意味著醫療AI正逐步從輔助走向主導。”
從“幫醫生”到“做醫生”:技術路徑的根本轉向
多年來,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始終徘徊于“輔助工具”的邊緣:在影像識別、病歷分析等單點環節取得了顯著成績,卻鮮有應用邁出最后一步。這也讓過去的醫療AI,多以“助手”角色出現,做預測、做提醒,核心判斷與法律責任仍由醫生承擔。

張少典直言,相比傳統的“AI輔助醫生”,AI診所面臨三個根本挑戰。
一是信息采集,AI不僅要“答題”,更要“提問”。傳統的AI輔助系統只需根據醫生采集的病史與檢查結果,給出風險評估或診療建議;而“AI直接看病”則必須自行與患者對話,捕捉發燒、咳嗽、咽痛等主訴,甚至指揮人類助理完成聽診、拍照、抽血等基礎查體動作,并即時解析產生結構化數據,再綜合大模型推理給出診斷與處方。過去,這在技術與合規層面皆無法突破。
二是知識廣度,要能處理門診高頻疾病,形成真正的“多科室醫生”,AI若不能覆蓋多數常見疾病,其診斷價值將被大幅削弱。
三是責任閉環,AI成為“第一責任方”之后,其判定結果與行為邏輯必須具備可審計性與臨床可控性。同時,哪怕AI主導問診,仍需醫生進行最終審閱與確認。
而這三道門檻,也正是過去三十年醫療AI止步于“輔助”的根源。
AI開始真正“像醫生一樣思考”
AI診所的最大革新,并非能依靠模型堆砌解決,而是信息采集方式的徹底重構。張少典指出,傳統大模型(如GPT類)系統在對話中扮演“被提問者”,而醫生在現實中是主動發問的一方。AI要真正代替醫生問診,必須具備“診斷型對話系統”的能力:能提問、能追問、能根據回答改變問題方向。
森億智能的AI系統正是圍繞此核心設計的。患者走入AI診室,無需預約、無醫生在場,只需坐在配備語音系統與屏幕的診療臺前,即刻進入對話流程。如果需要物理檢查,比如聽診、測體溫、拍攝皮膚病灶等,則由“AI+人類助手”的協作機制完成——AI發出指令,人類助手采集數據,AI實時接收、分析并更新診斷判斷。

AI診所集成了語音識別、多輪問答邏輯、醫學知識圖譜、疾病推理和標準化路徑控制,形成一個真正“由AI主導、醫生復核”的三層架構:AI負責初診與判斷,人類助手介入執行類動作(如體溫、聽診等),醫生則最終簽發診斷意見。這一閉環結構,使AI能夠在真實臨床場景中獨立運轉,并承擔初診責任。
“整個流程和我們熟悉的醫院問診并無二致,唯一不同,是主導權變成了AI。”張少典這樣形容。尤其在基礎病領域,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等常見病,AI在第一階段即覆蓋了30種呼吸系統疾病,初步覆蓋率超60%。預計在一年內覆蓋更多常見病種后,將可涵蓋基層90%以上的常規門診。
這也回應了一個關鍵現實問題:AI診所并不需像醫生那樣“無所不知”。只要能識別常見疾病,并篩查潛在高危病人,它的實際價值已遠高于現階段基層醫療資源所能提供的平均水平。
解決普病常病:釋放醫生,而非取代醫生
張少典還強調,現階段AI診所不是“醫生被替代”,而是“醫生被解放”,其并非意在替代頂級醫生,它針對的是基層醫療中大量的“普病常病”場景,尤其是在醫生短缺、診療能力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的地區。

根據森億智能與友醫生診所的數據研究,在基層門診中,超過90%的接診需求集中在呼吸、消化、皮膚、內分泌等四大科室的常見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慢性咽炎、胃炎、糖尿病等。這些疾病診療路徑相對清晰,具備高結構化、高重復性的特點,極適合AI實現標準化初診。
“AI不需要會治癌癥,但必須能識別‘這可能是癌癥’。”張少典這樣定義AI診所的底線能力。他強調,系統設定了多重安全機制,遇到任何潛在復雜病情或疑難癥狀,AI會自動觸發轉診或醫生復審流程,避免漏診或誤診風險。

更重要的是,這種“以AI為主”的診療結構在效率上達到了顛覆性提升。傳統門診中,醫生平均接診一位患者平均需要10-15分鐘,而AI診所中,AI可獨立完成問診、信息采集與初步判斷,醫生只需用更少的時間進行最終審核簽發。這種“AI主導問診+人類醫生兜底確認”的模式,實現了十倍效率的提升,使得原本資源緊張的基層醫療體系擁有了新的“放大器”。
風口已現:智慧醫療的下一步
在大模型之家看來,AI診所的誕生,不僅是算法與數據能力的合流,更是一場對“醫療結構”的重新分配。一個從“AI輔助”向“AI主治”的醫療變革已經開始,不再只存在于實驗室或概念方案中,而真正走進了診室,面對真實病人、真實癥狀和真實風險。
森億智能AI診所首站落地沙特,這種”全球技術+本地智慧”的融合創新,為AI醫療出海樹立了新標桿。
張少典還透露,AI診所試運營目前已在沙特三家機構展開,未來還將逐步擴大推廣范圍。這不是中國智慧醫療技術簡單的“出海”,而是一場帶有探索意味的實驗。它為未來全球各國——尤其是面臨醫療資源緊張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AI診所不是終點,只是開始。但它讓我們真正看見了一種未來:AI,不再只是工具,也不再只是陪伴,而是可以承擔起一部分醫療責任的“新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