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貸”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信貸模式,原本是用來幫助那些希望通過職業技能或學歷培訓來提升就業競爭力的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模式卻頻頻曝出各種亂象,逐漸淪為一些不良培訓機構和網貸平臺聯手進行欺詐性營銷的溫床。
重慶小雨點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簡稱“小雨點小貸”)頻繁出現在各大投訴平臺上。眾多求職者和學生反映,在尋求提升工作技能或學歷培訓的過程中,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誘騙簽訂了高額分期貸款協議,而背后的資金提供方正是小雨點小貸。

深陷誘導貸款泥潭
3月3日,“小貸之都”重慶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25年2月28日,重慶市共有小貸公司222家,其中網絡小貸公司36家,小雨點小貸便是其中一家。
公開資料顯示,小雨點小貸成立于2015年12月,2016年6月獲批開展網絡小貸業務,旗下產品有雨商貸、雨花貸(小雨花)。其中,雨商貸主要面向全國“三農”群體、小微企業的經營貸;雨花貸(小雨花)為消費貸,專注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分期信貸服務,主要和各省的職業教育中職、高職合作,涉及汽修、高鐵客服、廚師等30多個職業教育場景。截至2025年1月,小雨點業務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累計發放貸款超過440億元,累計服務用戶超過565萬人。
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黑貓投訴等平臺上,眾多消費者紛紛發聲,講述自己被誘騙背負分期貸款的遭遇。

一位消費者表示,2024年7月20日在QQ瀏覽器上了解到自考專升本后,通過電話添加了廣州成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機構人員的微信。機構人員在明知其為專科在校大三學生、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仍以學生身份給予1000元減免,并誘導其分12期付、0首付0利息貸款,通過二維碼獲取個人信息。
同時,這位消費者表示,在此期間并沒有出現跟小雨點小貸簽訂任何合同及協議,卻在同年11月發現小雨花上出現不知情的合同,而與小雨點小貸協商取消分期貸款均被拒絕,已還款3期,但去年11月20日到期未還款后產生了罰息。
還有消費者稱,2024年4月27日在小雨點小貸聯合的教育公司報名行政管理班,費用5382元,已交2240元。報名時被誘導辦理分期貸款,報完名后發現課程無法觀看、平臺無法登錄,聯系不上相關人員,“但是小雨點公司的人卻天天催我交錢,肆意騷擾恐嚇我”。

另有一位消費者投訴稱,2024年3月22日被廣州成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誘導報名了行管專+會計專本連讀,費用10240元,是開通小雨點小貸支付的。該教育機構宣傳時說課程質量高,后面上課了發現課程質量差,而且在網上看到該機構有很多負面新聞,發現宣傳與實際不符,課程對本人沒有幫助。
“后面聯系班主任,回消息很慢,課件質量也很差,課程顧問老師離職卻沒有把我交接下一個老師,我現在聯系不了顧問老師。目前支付了3413元,課程只看了一節課的百分之四十,要求教育機構辦理退學卻讓我再支付將近2000元才肯退,以格式條款限制我。”該消費者說。

從諸多案例來看,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誘導貸款,教育培訓機構以提供工作機會、學歷提升等為名,誘導消費者通過小雨點小貸進行貸款;二是虛假宣傳,培訓機構承諾的就業保障、課程質量與實際嚴重不符;三是高額利息,消費者在背負貸款的同時,還需支付高額的利息和罰息;四是個人信息泄露,在貸款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不當使用,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辦理貸款。
在這些投訴案例中,小雨點小貸通過與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合作,扮演了資金提供方的角色。
小雨點小貸官網顯示,公司控股股東為李家誠,是香港恒基兆業創辦人李兆基之子,公司高管團隊具有豐富的金融行業經驗。然而,盡管有這樣強大的背景,小雨點小貸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卻問題頻發。
例如,2022年1月,小雨點網貸(版本2.6.2,360助手)因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被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點名。2022年9月,小雨點小貸運營的“小雨點商貸”被重慶市通信管理局通報存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這些問題均暴露出小雨點小貸在數據管理和用戶隱私保護方面的漏洞。
2022年,還有多家媒體曾報道,與小雨點小貸合作的廣州熳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存在以招聘為由誘導求職者培訓貸款的現象。求職者莫名背負萬元貸款,最后工作得不到落實。
甚至更早之前,小雨點小貸的合作機構武漢師大科技教育有限公司、華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廣州師大教育等均出現誘導學員貸款,并聲稱沒有利息、分配工作、口頭承諾包過考試等情況,甚至一些機構在收到款項之后連夜跑路,導致貸款的學員在沒有獲得相關職業培訓的同時還要背負巨額貸款。
這些投訴案例顯示,消費者在追求教育提升或求職培訓的過程中,被培訓機構與小雨點小貸的合作模式所誤導,陷入了未充分知情且可能無力承擔貸款的困境。
雙方勾連?
隨著多地消費者對小雨點小貸及其合作培訓機構的投訴不斷增加,網貸平臺與培訓機構之間是否存在不合規行為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些投訴不僅揭示了消費者在尋求職業培訓時遭遇的種種困境,也暴露出小雨點小貸在合作機構審核與貸款資金流向管理上的問題。
一方面,小雨點小貸與多家培訓機構合作,但這些機構卻被大量投訴存在誘導貸款、虛假宣傳等問題。這不禁讓人質疑小雨點小貸在選擇合作機構時的標準和審核機制是否過于寬松。
從公開信息來看,小雨點小貸的合作培訓機構五花八門,涉及多個行業和領域。然而,這些機構的質量卻參差不齊,甚至有一些機構存在嚴重的信譽問題,也反映出小雨點小貸在合作機構的選擇和管理上存在明顯漏洞。
在小雨點小貸投訴中涉及的培訓機構包括武漢博學益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博睿思(陜西)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成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啟章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陜西星空明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近思之(恩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易師通教育科技(陜西)有限責任公司、湖北般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
小雨點小貸對合作機構的把控不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風險的產生。部分教育培訓機構以虛假宣傳、誘導貸款等手段吸引消費者,而小雨點小貸未能有效識別和阻止這些行為,導致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貸款性質和后果的情況下背負債務。
另一方面,在小雨點小貸的投訴案例中,消費者反映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他們的分期貸款并未直接打入自己的賬戶,而是直接支付給了培訓機構。這種做法引發了公眾對于資金流向和監管的質疑。那么,這種操作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否符合國家規定?

金融監管部門對于小貸公司的貸款業務有一系列嚴格的監管要求,其在發放貸款時必須確保資金用途的合法合規。從小雨點小貸的角度來看,直接將貸款資金打入培訓機構賬戶,可能是為了確保資金的專款專用,防止資金被挪用。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資金風險,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特別是當培訓機構與網貸平臺存在不當合作時,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背負貸款,而實際培訓效果與承諾不符。
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貸款資金的發放和使用應遵循明確的流程和監管要求,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在小雨點小貸的這些投訴案例中,貸款直接進入培訓機構賬戶,消費者對資金流向缺乏知情權和控制權,這顯然不符合規范的貸款操作流程,也違背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本原則。
據《半月談》報道,一些不良培訓機構和網貸平臺勾連,盯上求職或兼職的年輕人,他們以通過培訓提供就業機會為誘餌,引導一些年輕人借貸支付培訓費。培訓經費動輒上萬元,往往“課不符實”,被培訓貸套路的求職者多為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不但難以兌現就業機會,還容易陷入退費難、還貸壓力大的窘境。
在兩者的合作中,培訓機構為獲取更多利益,通過虛假宣傳、誘導貸款等手段,吸引消費者報名。而網貸平臺則為了擴大業務規模,在合作中降低審核標準,忽視了對培訓機構的監督。
此外,小雨點小貸在貸款審批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有消費者反映,他們在貸款時并未受到嚴格的資信審核,甚至一些明顯不符合貸款條件的消費者也能輕松獲得貸款。去年6月,據廣東民聲熱線報道,一位求職者是“黑戶”,同樣也獲得了貸款。這種做法無疑增加了貸款的風險性和不穩定性。

由此來看,小雨點小貸在處理與培訓機構的合作過程中暴露出了監管漏洞和技術手段不足的問題。作為一家專業的小額貸款公司,理應加強對合作伙伴資質的審查力度,確保所提供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責任何在?
“培訓貸”騙局的本質是一些不良培訓機構利用求職者的急切心理,以及他們對于金融產品的不了解,精心設計的一套騙局。
培訓機構承諾提供高質量的職業培訓及就業服務,吸引求職者報名參加高價課程。與此同時,它們又與某些網貸平臺達成協議,向求職者推銷所謂的“學費分期”,實際卻是高息借貸合同。一旦求職者同意貸款,資金即刻流入培訓機構口袋,而后者則可以輕松逃脫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像小雨點小貸這樣的網貸平臺而言,雖然表面上看它們只是扮演了一個中介的角色,但實際上卻成為了整個利益鏈中的關鍵環節,它們通過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間接支持了不良培訓機構的非法行為,甚至有可能從中獲取額外收益。因此,“培訓貸”亂象絕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合謀的結果。
在諸多“培訓貸”騙局中,小雨點小貸的身影頻頻出現。作為一家網貸平臺,小雨點小貸在與培訓機構合作的過程中,其可能存在未充分履行其審查和監管職責,導致大量消費者受害。
首先,合作機構審核不嚴。一些明顯不具備培訓能力和資質的機構,卻能輕松通過小雨點小貸的審核,與消費者簽訂貸款合同。這種不嚴格的審核機制,為后續的騙局埋下了伏筆。
其次,貸款流程不規范。在小雨點小貸的貸款流程中,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例如,一些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辦理了貸款手續,甚至“黑戶”也能貸款。
再者,風險提示不足。小雨點小貸在提供貸款服務時,未能充分履行風險提示義務,許多消費者在辦理貸款時,對貸款的風險一無所知。這種做法導致消費者在遭遇騙局后,難以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更重要的是,根據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然而,小雨點小貸卻多次涉及與在校大學生相關的“培訓貸”騙局。
小雨點小貸的催收方式也備受爭議。許多消費者反映陷入“培訓貸”騙局而無法按時還款時,遭受了頻繁的催收電話和短信騷擾,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生活。
面對“培訓貸”亂象的猖獗,國家相關部門積極出臺政策進行治理。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出臺的《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校外培訓不得使用培訓貸方式繳納培訓費用”。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共青團中央也曾聯合發布消費警示,提醒青年學生樹立健康消費觀,遠離不良校園貸。然而,“培訓貸”亂象還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治理工作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培訓貸”亂象的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決。作為網貸平臺的小雨點小貸,更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培訓貸”亂象的蔓延,維護一個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