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生成式內容效率驚人,但真實、權威且有人文價值的新聞資訊類視覺內容,依舊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視覺資源。對于新聞媒體而言,除了優質文字內容,兼顧美觀和時效性的配圖也是抓住受眾眼球的關鍵。
視覺中國為攝影師們介紹三類長期征集的主題內容,為各類資訊報道增色添彩。
市民活動
市民活動是新聞配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蓋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這些圖片能為新聞報道增添生動性和真實感。
節假日:
春節的廟會燈火、國慶的街頭慶典、中秋的賞月活動……這些充滿儀式感的瞬間是媒體報道的焦點,攝影師需捕捉節日特有的元素。

2025年1月20日,重慶,萬盛經開區的城市街頭被火紅喜慶的迎春燈飾裝扮一新,光與影不斷交錯,燈與景完美相融。王瀘州/攝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瑣碎瞬間,是反映民生最真實的窗口。拍攝時需要注重細節與情感表達,尋找貼合當下熱點的題材,讓圖片更具故事性。
文體活動:
市民生活的精彩,藏在豐富多元的文體活動里。諸如舉辦民間籃球賽、參加文娛活動、參觀數字藝術展等活動為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類題材能夠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能突顯環境、氣候等相關問題。這類圖片常用于環保、旅游、地理等主題的報道。
植物與動物
植物與動物作為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承載著生命的繁衍與延續,是生態平衡的重要守護者。創作該題材的關鍵在于挖掘動植物與生態環境的緊密聯系,展現它們的生存故事。

2024年4月7日,北京,故宮花開,滿宮春色關不住。王雨浩/攝
天氣與氣候
季節變遷與極端天氣關乎著我國各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是各大媒體持續報道的題材。除此之外,還可以關注各地政府、社會各界的積極應對舉措,用鏡頭記錄身邊的故事。
生態議題
生態議題需要圍繞生態系統各要素,結合不同生態環境的特點,展現生態保護行動的舉措與成果。該題材需兼具美學價值與社會意義,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
人文事件
人文主題能夠展現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這類內容常用于文化、歷史、社會等主題的報道。
節慶民俗
傳統民俗是文化內容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師需要深入現場,捕捉節日特有的活動、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以及參與者的真實表情等。
生產技藝
生產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是備受矚目的話題。傳統生產技藝歷經歲月打磨,凝聚先輩智慧;現代技藝依托先進科技,成為時代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些技藝畫面,是傳承的見證,更是時代變遷的鮮活寫照。
城鄉變遷
城區智能化設施改造、鄉村振興后的新農村建設成果、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等內容能夠記錄時代發展脈絡,展現城鄉發展的成果。
除了以上三類需要供稿人長期關注的內容,經濟領域題材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報道價值,期待收到你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