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沒有使用過家里的智能音箱了?
憑借著“Hey,Siri”“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等喚醒詞,智能音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作為語音助手交互推廣的重要陣地,智能音箱也因此被行業視為推動人工智能與消費者生活連接的的重要一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2015年前后,智能音箱品類開始在國內市場開始興起,并在2018年迎來全面爆發,彼時阿里巴巴、小米、百度、華為等企業也相繼進入智能音箱市場,推出了各自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在技術上進行不斷創新和突破,還在內容服務、智能家居控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整合和拓展,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智能生活體驗。

然而,智能音箱品類的高速增長,并沒能維持很久。根據洛圖科技(RUNTO)《中國智能音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2111萬臺,同比下降19.8%;市場銷額為59.4億元,同比下降21.0%。相較于2020年巔峰時期的3877萬臺,智能音箱銷量已經接近腰斬。
可見,即使經歷了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的2023年,AI行業火熱卻沒能讓智能音箱行業回暖。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復盤下智能音箱的興衰。
端側大模型成發力方向,智能音箱轉型在即
大模型之家注意到,伴隨著市場規模的變動,也加速了智能音箱企業的優勝劣汰,自2018年百度、小米、天貓精靈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以來,TOP3品牌的合計份額常年維持90%以上,2023年更是達到了94%,馬太效應愈發愈烈。
由于在硬件技術上,智能音箱受限于成本,入門款的音箱很難在硬件方面產生競爭壁壘,因此,比拼服務成為智能音箱產業的必然出路,這也是TOP3品牌均為互聯網生態企業的重要原因。
當智能音箱愈發將服務作為核心賣點的同時,便需要更為廣泛的用戶數量,這也讓智能音箱在成本方面受限,錯失在端側大模型的發力空間。
手機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存在,通過集成大量設備的功能,成為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消費電子設備之一,在眾多消費品類中出貨量始終保持“一枝獨秀”的狀態。
這也讓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含App)成為用戶調用量最大的語音助手類型。相對而言,智能音箱由于使用場景更多被限制在用戶的客廳或是起居室,在使用意愿上并不足以抗衡與用戶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類產品。
2024年開年以來,大模型的技術賦能并重構手機的服務能力已經成為全手機行業的共識,「AI手機元年」的稱號已經標志著今年將成為智能手機的開端。其中,端側大模型長在成為手機發力的重點,伴隨手機算力不斷增強,端側大模型能夠規避云側大模型調用網絡不容忽視的傳輸與算力的成本問題。
大模型之家曾指出:大模型在端側的應用,未來或將成為手機、PC等智能設備的標配。一方面,本地部署的大模型,能夠有效提升大模型處理的速度;另一方面,模型無需聯網即可完成用戶數據的訓練,大大提升了數據安全的防護能力,讓用戶在使用時減少隱私信息泄漏的隱患。此外,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積累的數據也會相應增多,端側AI大模型將更加貼近用戶的個人習慣和風格,從而提供更深入的意圖理解和更加個性化的復雜場景服務。
相比之下,目前智能音箱的核心算力相比手機而言相差甚遠,處理AI任務主要還是依賴于云端的算力服務,雖然這大幅降低了智能音箱對于硬件的依賴,使其能夠基于最小化設備算力的需求,也可以調用參數量級較大的模型。但是也因此缺乏通過硬件升級引發用戶消費升級的原動力,導致智能音箱后續銷量增長出現疲態,市場迅速出現飽和。從語音交互到帶屏音箱,GUI交互的回歸
聲音的傳播,無疑需要借助某種介質,這使得在公共或開放的環境中,智能音箱的使用可能會受到其他聲音的干擾,出現所謂的“串擾”現象。同時,對于那些對隱私保護有著較高要求的場合,智能音箱的現有功能或許無法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屏智能音箱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它們不僅保留了智能音箱的語音交互功能,更通過引入屏幕,將交互方式升級到更為精準且非開放性的圖形界面。據統計,近年來,8寸以上帶屏智能音箱產品市場份額持續擴大,2023年,8寸和10寸及以上屏幕音箱市場的銷量份額分別達到了38.8%和18.4%,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3.8%和0.5%。
隨著智能音箱屏幕尺寸的增大,人們與它的交互方式也逐漸回歸到了更為直觀和精確的圖形界面。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也使得智能音箱的功能和應用場景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然而,大屏智能音箱的出現,也讓其產品定位與另一類電子產品——平板電腦,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重合。然而,平板電腦市場份額在近年來也呈現出萎縮的趨勢。根據TechInsights的最新報告,自2021年以來,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已連續三年下滑,2023年全年出貨量同比下滑16%,總數達到1.37億臺。
這種市場趨勢對智能音箱品類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與平板電腦功能的重合,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智能音箱的獨特性,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智能音箱時的欲望變得更為薄弱。因此,如何在保持智能音箱核心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其獨特性,將是未來智能音箱市場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撤退或轉進,智能印象挺進細分市場
在智能音箱市場遭遇整體萎縮的背景下,不少企業選擇采取“撤退”策略,試圖讓智能音箱這一品類回歸其最本質的屬性——音箱,強調其音樂播放的核心功能。

以蘋果公司為例,面對HomePod產品銷量連續下滑的困境,他們決定重新調整產品定位,將HomePod納入官方商城的“音樂”與“家居”類目之下。這一調整不僅改變了產品宣傳的側重點,從原先強調的強大芯片算力和豐富的智能功能,轉變為突出音箱的揚聲器陣列和高保真音質。
而對于一些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發力的企業而言,通過運用大型模型技術,深入挖掘智能音箱的服務潛力,并面向更加需要個性化內容輸出的細分市場進行布局。

在教育領域,小度和科大訊飛相繼推出了學習機類產品,充分利用了AI技術的優勢,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個性化的學習解決方案。以小度學習機K16為例,它不僅整合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學段和學科的精品課程,還引入了AI輔學功能,包括新一代多模式精準學和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的AI互動大語文體系。這些功能使得學習機能夠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基礎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輔導方案,從而滿足不同的學習訴求。
這些創新舉措不僅展現了企業在面對市場困境時的應對策略,也揭示了智能音箱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整體市場可能面臨萎縮,但只要企業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用戶帶來更加優質的體驗。
在大模型之家看來,盡管智能音箱市場面臨著整體萎縮的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品類已經走到了盡頭。相反,這正是市場進行深度調整、尋找新增長點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回歸音樂播放本質,還是探索個性化內容輸出的細分市場,都是企業在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尋求自我突破的表現。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來發展潛力仍然巨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智能音箱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