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是國家級重大工程之一,是有關部門落實“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示的重要規劃。
近日,獨立研發出石英盤數據存儲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京英盤數據存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英盤公司”)正式進軍圖書數字化存儲領域,與圖書館行業龍頭企業北京國圖書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強強聯合,將剛剛獲得紐倫堡國際發明金獎、國產自主可控的冷數據存儲系統推向圖書古籍數字化市場這一千億級規模的市場,把中國文化典籍永久存儲在中國人自己的介質內,實現數據安全自主可控,為激活中華典籍的“數字生命”貢獻中國力量。
ChatGPT和SORA的推出,被市場預期全球人工智能進程將極大加速,隨之而來的是數據要素的價值的成倍放大。根據研究機構IDC預測,從2018年到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從33ZB增至175ZB,其中,中國的數據量將從7.6ZB增至48.6ZB,躍居為全球第一。尤其是隨著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包括算力、存力和運力為支撐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缺一不可。數據存儲作為重中之重,成為能否激活數據要素的核心動能。
數據一般有熱數據、冷數據、溫數據之分,“冷數據”指非經常使用、時效性需求不高的數據,如圖書典籍、實驗基礎數據等,“熱數據”指對處理時限要求高、需要立刻做決策并運算的,如自動駕駛等,“溫數據”則介于兩者之間。
英盤公司專注于人類文明信息的長期保存技術研究。面對數據的巨量增長,尤其是訪問頻次較低、卻占總量80%以上的冷數據的保存,面臨著成本、能耗以及保存壽命的挑戰。
英盤公司核心技術團隊,針對冷數據存儲的難點和痛點聚力攻關,利用飛秒激光雙光子、多光子吸收原理,通過緊聚焦飛秒級超短脈沖激光得到具有超高能量密度的焦點,在納米級尺度下與石英玻璃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引起光學材料本身的相變和結構變化,從而形成可以記錄數據的微細點位,實現在介質內部的信息寫入。
英盤公司的核心技術優勢明顯,一是存儲時間長,目前存儲介質的保存年限,硬盤5年、固態盤5年、磁帶10年、光盤可以到50年,但石英玻璃可以接近進行永久存儲;二是信息存儲容量大,通過多層寫入,目前已實現GB級數據存儲,預計存儲容量可超過10TB,明顯優于藍光光盤;三是信息存儲方式直觀,讀出設備要求低,信息可以微型二維碼或微縮圖案兩種方式存儲,即使沒有專用讀出設備,利用普通顯微鏡也可直接查看存儲的信息,避免了因為讀出設備失傳而造成信息載體無法讀出的問題;四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公司已申請多項專利,確保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仍在不斷研發和迭代。
英盤公司技術團隊早于2020年就在石英光盤內實現了2352平方微米的二維碼寫入,獲得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最小尺寸二維碼”認證。此后團隊不斷進行技術研發與迭代,形成數據寫入設備、透明晶體盤和數據讀出設備組成的信息長期存儲系統,該系統被中國發明協會推薦參加2023年第75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以“用于人類文明傳承的信息長期存儲系統”得到國際評委會高度認可,榮獲金獎稱號,在國際舞臺展現了英盤團隊的科研創新實力。

圖為北京國圖書刊服務公司總經理于士洋(右)與北京英盤數據存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衛華。
2024年1月,國家圖書館基金會孫一鋼理事長到北京英盤數據存儲有限公司調研指導石英光盤存儲項目,實地考察實驗室裝備,深入交流石英光盤存儲的有關技術指標和技術路線。孫一鋼指出,石英光盤存儲技術是國際上領先的冷數據存儲方式,其接近永久保存的特點可以很好地解決圖書古籍等文獻資料在數字化保存中的痛點,是圖書館系統期盼已久的好技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公司目前的研發方向和路徑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要堅持做下去,在技術不斷突破的基礎上要做好知識產權的布局和工業化產品化的集成,為國家甚至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中國人的努力。
北京國圖書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是在國家圖書館的支持下成立的面向圖書館行業的公司實體,專營數字產品、中文古籍圖書和期刊等的專業發行,擁有多款數字產品,發行的古籍文獻和期刊品種已有四萬余種,在圖書館行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深厚的專業經驗。英盤公司與北京國圖書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經過數輪溝通,就圖書館領域的樣機性能指標、市場推廣、試用銷售、以及行業標準制定等達成高度共識,目前已展開相關工作,共同為激活中華典籍的“數字生命”貢獻專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