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1月21日訊(報道:喬志斌)今日,知乎知學堂聯合電子工業出版社推出“對談凱文·凱利——AI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直播,邀請凱文·凱利與知乎CTO李大海、知乎知學堂AGI課堂名師孫志崗、譯言聯合創始人趙嘉敏、媒體人于困困連線交流,探討AI的前世今生以及大模型對教育行業的影響。

“AI不會是人類最后的發明”
隨著AI對大量數據的深度學習、識別和采集訓練,AI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類書寫未來形態。面對這一現象,凱文·凱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發表后曾說過一句話:“未來50年都將會是AI主導的一段時期;未來5000天后,會是AI時代。”
與此同時,業界也存在大量不同觀點。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等科技界翹楚都非常擔心,認為AI會是人類最后的發明。不過,凱文·凱利在對話中明確表示,這個可能性非常小。“他們認為AI會給人類造成生存威脅,是因為在他們的理解中,AI的技術力量有爆炸式的指數級發展跡象,但目前并沒有證據和數據可以證實這一點。只能說有這種可能性,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如何看待AI在人類世界的定位?凱文·凱利認為,AI也有不同特性,與人類的關系也有不同形態,可以是人類的奴隸、寵物、合作伙伴,但不管是哪種關系,“AI不會淘汰我們,但學會使用AI的人會,我建議大家都去學習使用AI,學習如何與AI協作”。
大模型改變教育行業先從改變老師開始
大模型作為當下AI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成為各行各業追逐的技術熱點。在和凱文·凱利的對話中,大模型也成為討論熱詞。
據李大海介紹,知乎在面對“大模型”議題時,不僅僅在思考模型建設,同時也進行AI Agent(智能體)的探索,讓大模型模擬人類思考和行為,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李大海直言,這些工作正是受到凱文·凱利“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視角來看待世界”這一觀點的啟發。

作為推動大模型技術演進的重要參與者,知乎不斷探索新技術對業務的賦能效應。2023年4月,知乎推出首個中文大模型“知海圖AI”,陸續在分層、分類、興趣理解、搜索等技術場景,以及付費閱讀、職業教育等業務場景中落地,其中包括推出AI智能申論批改、智能作業批改、AI教務領航員等智能教學產品功能創新。
凱文·凱利對于大模型在知乎職業教育的應用頗有感觸,他敏銳地觀察到,目前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核心應用基本以滿足教師的需求出發,“當教學工作完成數字化、自動化,以前數十個小時的工作將會在15分鐘內完成”。
不可忽略的是,大模型的AIGC能力也被學生群體用來輔助寫作業和論文。在凱文·凱利看來,當學生具備使用AI工具的完全自主權時,能保證AI使用的信息披露,AI在教育行業應用的倫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