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人們在利用大模型推動教育的過程中,也無形中推動了大模型面向C端用戶的教育。
近日,國內教育科技智能硬件品牌讀書郎宣布公司將開始研發自己的大模型,并以“讀書郎夢想教育大模型和AI學習機”為話題進行宣傳,計劃將自主研發的大模型技術整合到其教育產品和服務中,以進一步推動教育的智能化和個性化。
對此,讀書郎CEO秦曙光表示,大模型技術將成為未來教育領域的關鍵發展方向,因此,讀書郎教育科技決定積極參與并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為學生和教育者帶來更具前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無獨有偶,在今年以來AI大模型熱潮的推動下,人工智能企業、智能硬件企業、教育企業紛紛“會師”于教育賽道,推出或計劃推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學習機產品。
據大模型之家統計,除了宣布進軍大模型學習機賽道的讀書郎外,小度、科大訊飛、學而思、作業幫等品牌也推出了與大模型結合的學習機,據介紹,這些產品與大模型結合后,實現了從傳統學習媒介到更為“類人化”輔導角色的重要進步。例如,小度學習機與訊飛T20學習機,分別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與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的能力,不僅能夠提供傳統學習機能提供的生態資源內容,還能夠實現口語陪練、作文批改、個性化學習等多種功能,使其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化,提供更真實、高效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AI+教育”賽道變得如此火熱?
涌入學習機賽道,大模型為“科技感”代言
作為“AI+教育”落地的典型場景,基于大模型的學習機產品打開了大模型技術面向C端用戶的大門,為教育和科技產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首先,大模型技術在學習機領域的應用需要大量用戶的反饋,這反饋數據可以用來不斷優化和改進模型,形成模型與數據的“雙飛輪”。這意味著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大模型的性能將不斷提升,從而提供更高質量的個性化教育,使大模型技術的場景拓展能夠得到市場的驗證。
另一方面,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也促進了企業智能教育硬件產品的銷售和軟件的用戶客群擴張。學習機不再僅僅是傳統的教育工具,它們變得更具交互性和個性化,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使得學習機成為教育市場中備受歡迎的產品,從而促進了銷售和用戶增長。

在我國綿延不斷的文化中,“因材施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根據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天賦能力等具體差異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
而基于大模型打造的個性化教育,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著諸多共通之處。
而“大模型”恰恰作為如今“自帶流量”的科技詞匯,在不少消費者眼中,成為了“科技感”的代名詞。擁有大模型技術的學習機,其能夠根據每位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天賦能力等具體差異提供不同要求的教育,實現了真正的個性化學習體驗的宣傳,也更加貼近“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促進銷量的同時,學習機+教輔兩個“高毛利”行業的融合,也能夠廠商活得更加豐厚的利潤,這一趨勢吸引了更多的企業投身到這個領域,以迎接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一位來自北京的家長向大模型之家透露,她本人在電商平臺購買了一臺某品牌的大模型學習機,主要是看中品牌與宣傳的教輔內容的全面性,并表示自己雖然對大模型“不甚理解”,但相信先進的技術能夠對于學習帶來更多幫助,至于價格方面,雖然目前學習機價格普遍在數千元乃至萬元不等,價格偏高,但為了孩子的學習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位家長也多次表示出了“知識無價”,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AI+教育”開啟教育升級空間
而如果讓我們上升到整個教育行業角度來看,AI大模型的落地,也為教育場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可能性。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大模型在“個性化學習”方面,能夠可以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根據個體的學習差異性來調整教育內容。同時大模型還能夠大模型還能夠提供學生實時的問題解答和學習建議,使學生能夠隨時獲得幫助,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和困惑。此外,根據學生的學習歷史和需求,這些模型能夠制定獨特的學習計劃和路徑,有助于每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彌補知識差距,提高學習成果。
如果說大模型的出現,通過學習機的方式讓普通的消費者能夠在家中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但這并非大模型在教育領域賦能的終點,事實上,大模型在教育內容的編排與管理上,也帶來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以往,教育材料的編寫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而如今AI大模型可以通過自動分析大規模的教育相關文本,迅速生成高質量的教材。這一技術不僅為教育工作者減輕了負擔,還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水平,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內容,提高了教育材料的質量和實用性。
在大規模在線課程管理方面,AI大模型的自動化管理功能也為教育領域帶來了便利。這些模型能夠自動追蹤學生的進度、管理課程評估和成績記錄,減輕了教育者的管理負擔,確保了課程的高效運行。這種自動化過程有助于提高在線教育的可擴展性和效率,為更多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除了實現教育行業的“降本增效”之外,以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的AI場景落地,還能夠有效解決國內教育資源存在著的分配不均衡的現象。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智能學習機器人等工具,學生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可以隨時隨地訪問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教育支持,包括視聽障礙學生、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等。這種技術的應用使得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地分布,實現國內教育資源的優質均衡。
賦能教育,大模型任重道遠
大模型之家注意到,目前,基于大模型所打造的個性化學習指導服務,主要通過大語言模型,能夠更好地理解用戶的意圖,讓用戶以更加自然的對話方式,取代傳統的指令操作,去完成與學習機的交互,實現更好的學習體驗。不過,大模型之家也發現,在題目理解能力上,大模型現階段仍然表現出了較大的局限性。

大模型之家曾在《ALL in 大模型,好未來能否迎來“好未來”》一文中,測試了好未來自研教育大模型——MathGPT。在測試過程中,大模型之家發現MathGPT的圖片輸入功能缺陷較多,存在更換題干部分內容后無法“舉一反三”等問題,更接近于能夠自然語言交流的“搜題工具”。
同時,教育行業內人士還指出:數學語言“千姿百態”且十分抽象。因此,想讓MathGPT完全理解題意,聯系上下文更是難如登天。同時,隨著學段的增加,試題不僅要基于“規定”的數學原理,還要時刻落實到課標上,而基于數據產生的MathGPT如果不與時俱進,自然無法給出正確答案。
雖然面向用戶還是行業,大模型技術在賦能教育上均體現出其重要的價值,但基于現階段大模型發展早期的現狀而言,大模型想要發揮更多作用,仍然任重道遠。不過廠商們的紛至沓來,也反映出教育科技領域正在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整合AI技術,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學生和教育者需求。隨著大模型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將托舉教育賽道到達更高的層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模型之家看來,人們在利用大模型推動教育的過程中,也無形中推動了大模型面向C端用戶的教育。智能硬件作為大模型應用感知較強的領域,以教育的方式,與年輕人共同成長,使如今的學生成為與人工智能、大模型共同成長的原生一代,將真正推動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