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在千行百業中的不斷深入應用,AI for Science作為科研新范式已經成為多方共識。4月11日,在2023阿里云北京云峰會“飛天智算加速科研創新論壇”上,來自產學研用的多位大咖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如何加速科研創新”的主題分享洞見,深度探討AI for Science的應用實踐和發展前景。
阿里云智能副總裁、行業解決方案負責人霍嘉在開場致辭中指出,所有產業都將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不僅是傳統行業轉型中迫切渴求的能力,在生物、地理、環境等領域也已碰撞出創新的火花。“阿里云期待與各方攜手,以算力為基礎設施,以大模型為核心能力,共同探索更多創新場景下智能化應用的落地。”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秘書長陳文光在致辭中表示,科技的發展是支撐整個社會發展、人類福祉的十分重要和基礎的手段。AI for Science作為科研新范式,將為我們在算力、算法、數據和軟件層面的研究釋放更多想象力。
當前,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給諸多無法計算、解決的課題帶來了新方法、新工具。
如何利用AI技術提升創新效能、賦能產業應用,已經是產學研各方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認為,科學研究正在從“作坊模式”向“平臺科研”模式發生轉變,這將是基礎科研的發展趨勢,而AI for Science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推動作用。“2023年是整個AI研發范式由判別式時代到生成式時代的轉變元年。”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徐盈輝則判斷道。
高效、便捷的算力資源是支撐AI for Science真正落地的重要一環。作為國內云計算廠商的領頭羊,阿里云已經沉淀了扎實的技術積累。阿里云機器學習PAI平臺和大數據平臺技術負責人林偉介紹道,在基礎算力層面,阿里云自研800G全速無擁塞RDMA網絡,網絡通信時延低至2微秒,可支撐萬卡GPU的的單集群規模,能承載多個萬億參數規模的大模型同時在線訓練;結合軟硬件聯合的深度優化技術,阿里云構建了同時支持AI計算和科學計算的計算產品PAI-靈駿智算服務,配合豐富大數據存儲與計算能力,支撐科研算法迭代及應用全流程,推動科研創新加速;在價值凸顯的MaaS層,首創的“魔搭”社區總用戶量達106萬,模型總下載量超1628萬,以開源的方式提供多類優質模型,供開發者免費體驗與下載使用。

在普惠的AI基礎設施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抵達科研的“無人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學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崔辰州在暢談宇宙魅力的同時,也以脈沖星搜尋為例闡述了天文研究的挑戰。正是基于阿里云平臺的智能計算集群,高效實現了數據壓縮、信號搜尋等一系列復雜工作流程,同時中國天眼FAST發現“重復快速射電暴”斬獲2022年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接下來國家天文臺還將與阿里云就天文學科學研究的平臺建設展開深入合作。

“未來的數字醫學研究,一定要可視、可算,才能實現可防、可治。”浙江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研究員、基礎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副系主任楊帆指出,浙大和阿里云已經建立了阿里巴巴-浙大未來數字醫療聯合中心,未來在阿里計算資源和算力的支持下,一定會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并推動臨床研究應用。
會上,來自角井(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CTO遲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學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崔辰州,浙江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研究員、基礎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副系主任楊帆,北京深勢科技有限公司材料研發總監王曉旭以及阿里云行業解決方案部智算解決方案總經理張天劼等嘉賓,圍繞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創新、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平臺等內容展開熱烈討論。
日前,科技部宣布啟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專項部署工作,緊密結合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基礎學科關鍵問題,圍繞藥物研發、基因研究、生物育種、新材料研發等重點領域科研需求展開,布局“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前沿科技研發體系。可以預見,在AI驅動創新的征途上,需要科研機構、云廠商、產業伙伴通力合作,共同營造開源開放的創新生態,實現智能化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