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20%,2020年已經達到26.28%,2021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銷售規模近2.3萬億元,同比下降2.8%。不難看出,即便是在百強企業銷售占比增加之后,也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市場份額,零售業仍呈現出小而分散、區域性強的特點。
除了分散性,零售業態的種類也很繁雜,大賣場、便利店、生鮮超市、百貨、品牌專賣店、夫妻老婆店等,不同的業態所對應的人、貨、場、供應鏈等也都不盡相同,產業鏈長、復雜度高。
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零售企業生存難,也在積極的尋找出路,數字化轉型就成為了行業共識。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1年中國零售商的數字化率為2.7%,遠低于美國的12.4%。可見,中國零售數字化轉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就收入而言,中國零售云解決方案行業的市場規模自2016年的人民幣12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人民幣13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1.3%,預計于2021年至2026年期間將進一步以4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于2026年達到人民幣847億元。
不過,零售云市場只是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冰山一角。《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指出,2021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3229億元,增速為54.4%。規模和增速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面對云計算如此廣袤且巨大的市場,互聯網巨頭,還會加入到零售SaaS這一細分領域嗎?
首先,互聯網巨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技術創新,他們大多在底層技術發力,一是通用性強,就能夠搶占更多的市場;二是做細分領域的應用層面,耗費研發成本,有點得不償失。目前,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都是這樣的思路和打法。
其次,我們還是以零售行業為例,零售數字化轉型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零售的業務,又要懂數據挖掘與分析,這類人才非常稀缺,企業自己培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互聯網巨頭的生存法則是“唯快不破”,耗費大量的時間切入一個個的行業,有點不太現實。
第三,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對互聯網巨頭而言,以往產品合作是可選項,如今為了控制成本、降低技術風險,產品合作也會成為大廠的必選項。同時,一些自研項目由于投入產出比低,也可能會停止下來轉為使用別家的SaaS產品。
其實,以上原因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地主家也擔心沒余糧了,大廠燒錢模式結束,流量導向轉變為能力導向、盈利導向,這會使生態間的競爭也趨于理性。
相比巨頭,行業SaaS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深入了解行業,我們以多點Dmall為例。多點Dmall成立于2015年,八年來都在做一套基于零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字操作系統,從門店里“長出來”的系統,更能了解零售的需求,也能更好的解決問題,這種深入度是巨頭短時間內無法達到的。
目前市場上其他零售SaaS產品更多的是集中在前端O2O配送、自助收銀、會員營銷等偏于C端運營的方向,并沒有涉及到傳統線下零售的場景和管理流程,而多點研發的Dmall OS系統提供的全套模塊和一站式解決方案,涵蓋端到端本地零售全流程,滿足零售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需求,是目前本地零售行業唯一一家可以全面替換傳統ERP系統的一站式系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SaaS行業勢必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巨頭更理性的方式是與行業SaaS合作,形成生態打法,同時行業SaaS也需要巨頭的底層技術。
生態打法,在互聯網巨頭以及國外的頭部SaaS企業中已經成為共識。比如:不同SaaS企業之間通過API接口實現互聯互通,因為KA客戶不只是需要一款SaaS產品,它更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數字化系統解決方案,所以生態打法成為了SaaS發展的一個可選路徑。
像明源云在地產行業持續發力,北森云計算也是在人力資源領域做了20年,也有像多點Dmall這樣的零售SaaS企業,深耕零售行業,為零售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他們既可以單獨服務所屬行業的客戶,也可以跟巨頭形成互補,為更多領域的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多點Dmall與騰訊就有過這樣的合作案例。
衛瓴創始人&CEO楊炯緯認為SaaS的未來是:1、每家的產品都有自己清晰的目標客戶、價值定位和清晰的邊界,知道自己最適合服務誰,解決什么問題;2、各家的產品都具備非常強的可連接性、互通性,能夠與其他產品共同形成最適合客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3、市場上形成更多的專業的咨詢機構和服務體系、與SaaS軟件服務商共同形成良好的生態合作關系。
其實,無論是零售行業SaaS單打獨斗,還是與巨頭協作形成更全面的產品服務,最關鍵的是,能不能解決客戶的需求。所以,未來SaaS生態中,有平臺公司、有SaaS產品公司,也有咨詢公司和集成商,大家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一起最有效率地幫客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