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促進灣區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其中重要一環。
12月20日,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與澳門大灣區人工智能學會主辦,以及深圳數據交易所、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灣區數字科技聯盟、開放群島開源社區聯合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高峰會2022”在香港、深圳、澳門三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盛大開幕,為期2天。大會邀請到多位院士、專家學者、政企代表在內的政產學研各領域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粵港澳三地科創合作、大灣區在國家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定位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為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促進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政產學研專家分享跨境數據流通研究成果
在圓桌論壇環節,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會秘書長柳崎峰擔任主持人,由北京中盾安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耀暉,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統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藍晏翔,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大數據平臺部部長盧春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兩化所工業大數據高級總監趙志海作為與會嘉賓,以粵港澳數字經濟及跨境數據流通為主題,圍繞跨境數據流通的價值、面臨的難點以及正在實踐的突破方式等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分享了研究院的創新成果,包括用于醫療領域的納米機器人、代替人工完成危險操作用于橋梁隧道等新基建的檢測維修機器人,以及機器學習在城市調度、降低碳排放等領域的可用性研究。丁寧表示,對于科研機構而言,跨境數據流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與海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項目中,會涉及到科研數據流通共享的問題,目前也正在探索既安全又不影響互通的有效方法。其中,研究院也正在通過5G技術,與天津大學、生物醫藥醫院合作探索跨境醫療、遠程醫療的項目。
北京中盾安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耀暉分享了關于網絡可信身份相關的研究工作進展。黃耀暉表示,網絡信任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支撐,網絡可信身份將會成為社會治理和創新的重要手段,對于解決網絡行為主體身份識別和信任的有效認證問題,數據流通的確權問題,及個人隱私保護等難題,網絡可信身份都可以作為有效抓手進行突破。
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統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藍晏翔分享了IDEA研究院的研發成果,一種基于數據大規模流通場景的機密計算協處理器。藍晏翔表示,這款協處理器可以為數據的規模化流通交易構建大容量、低延遲、易上手的可信執行環境,通過硬件隔離構建硬件沙箱,配合完善的管理軟件,實現數據“使用前授權”“使用中監測”和“使用后審計”,從而為多方數據的大規模融合和交易提供安全保障。藍晏翔還表示,數據交易流通還存在一些挑戰,克服這些挑戰離不開技術、政策、市場三方面的努力,其中在技術上,打造大容量、低延遲、易上手的基礎設施是數據流通交易未來真正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大數據平臺部部長盧春江介紹了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與跨境數據流通相關的重要任務及工作進展。盧春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創建之初,即明確定位為服務于整個大灣區數據要素的市場發展,充當支撐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力求打造一個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可信賴的底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灣區各類市場主體及行業應用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服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從政策及大數據治理體系兩個層面做了重點分享。楊德斌提到了粵港澳地區大數據治理體系建設自2016年《網絡安全法》頒布至今的發展路徑,其中重點提及大數據治理公會、大灣區國際信息協會兩個重要組織的建設工作。楊德斌表示,跨境數據流通機制的探索可以通過大灣區先行先試,先易后難找到突破口,通過這個試點在政策、體系、技術等不同維度做到安全可信可靠,對于灣區發展乃至國家發展都非常重要,希望通過各方共同的努力來實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兩化所工業大數據高級總監趙志海分享了中國信通院在推動可信數據流通相關工作的成果與進展。趙志海表示,數據只有在流通中才可以發揮價值。目前中國信通院正與產業各界共同推動,通過構建可信環境、數據使用控制、身份認證、日志存證等前沿技術的組合,按照標準和認證來構建可信數據空間。在可信數據空間中數據提供、傳遞和使用全過程實現定向、可控,數據使用的方式由數據提供方和數據使用方決定。通過這個方式促進數據提供方放心地拿出數據用于合理流通,解決數據供給問題。目前,中國信通院牽頭成立了可信數據空間生態鏈組織,成員共同制定數據空間相關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并開展測試驗證和產業應用實踐。
建立跨境數據流通機制,挖掘數字經濟時代“新黃金”“新石油”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其中提到,構建數據安全合規有序跨境流通機制。建議開展數據交互、業務互通、監管互認、服務共享等方面國際交流合作,推進跨境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建設。討論中,各位專家分享了建立完善的跨境數據流通機制,面臨哪些挑戰以及可能產生的價值。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分享到,實驗室的智能機器人在海外學術交流的項目中需要攜帶智能算法出去作業,國內外樣本數據的差異會給實驗效果帶來一定影響。如果未來能夠建立有效的數據流通機制,在安全可信的環境下,保證外面的數據可以流通進來,有利于我們提供更好的模型算法,節省雙方成本,提升效率。
北京中盾安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耀暉表示,數字經濟時代,不同銀行機構之間也需要更多的互通合作,這其中就存在很多數據隱私保護的問題。用匿名化身份的方式,進行各類隱私的脫敏和保護,或將可以在個人隱私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數據安全流通,加速推動數據共享,促進不同數據主體之間業務和數據的交換,推動整體業務提升。
IDEA研究院AI安全普惠系統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藍晏翔認為,跨境數據流通對于跨境貿易、跨國企業合作有重要影響。跨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常存在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收購公司數據融合與互通的需求。但同時,外面的數據要進來,里面的數據要出去,也面臨著國內外數據法規、標準差異的挑戰。對跨國企業而言,非常需要一套綜合,安全,高效、普適、大家認可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來幫助其實現數據的跨境流通。
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大數據平臺部部長盧春江認為,建立一個中立性基礎設施或者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解決跨境數據流通障礙的關鍵解題思路。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數據安全技術正面臨廠商之間技術路線不互通的問題,不同客戶之間的連接成本很高,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中心可以努力創建一個可信賴、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環境,將跨境數據、數據流通的探索跨出一小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表示,數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型的數據,不存在變化的影響,這類數據很適合用于科研,可以匯聚形成一個數據特區,數據只進不出,數據使用方可以共同使用這部分數據進行研發;另一類是交易型數據,是動態變化的,這類數據適用于企業制定規劃和市場策略,需要通過一個交易所,進行標準化的認證,規范化地輸出成果。未來,不同性質的數據采用相應不同的管理辦法,從而形成一整套的跨境數據流通規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兩化所工業大數據高級總監趙志海分享了可信數據空間在高價值共享3D打印場景中的應用。趙志海認為,在需要應用到原始數據的情況下,數據空間是目前看到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未來如果與歐洲的國際數據空間實現空間互通,可為數據跨境流動提供技術支撐。除了技術方案,數據跨境還面臨主權、法律以及合規性的一系列挑戰,希望可以通過各界共同協作,推動跨境數據流通有效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最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會秘書長柳崎峰總結到,跨境數據流通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三位一體,法律制度、規范標準還有技術手段,需要共同努力。做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要從技術上持續攻堅,把問題理解透徹,找到技術解決方案,這個是面臨的一個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