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現,在“識典古籍”平臺上檢索《靜夜思》一詩,搜索結果與大家耳熟能詳的版本并不一致。大家熟悉的“床前明月光”,在南宋詩論家楊齊賢集注、元代文學評論家蕭士赟所刪補的《分類補注李太白集》中,記載為“床前看月光”,“舉頭望明月”則記錄為“舉頭望山月”。
兩種版本哪個才是正確的?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東瑤解釋說,“床前看月光”和“舉頭望山月”可能更接近李白原作,而目前流傳較廣的版本則是后人收錄選本時修改的。

古詩有不同版本很常見
馬東瑤教授表示,古代文學傳承千年以上,載體經歷了從抄本到刻本等不同形式的變化,出現異文是難以避免的。其中一些已經搞清楚原委,譬如李白的《靜夜思》,又或者王安石《泊船瓜洲》,早年這首詩的第三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后來詩人自己改成了“春風自綠江南岸”。但也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例如王之渙《涼州詞》,第一句是“黃河遠上白云間”,還是“黃沙遠上白云間”、“黃沙直上白云間”,甚至這是不是第一句,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在馬東瑤教授看來,一般編教材的專家和編輯選擇了哪個版本,學生們背誦的就是哪個版本,“難以一句話說清楚是不是背錯了。”不過她也表示,大家在學習教材選錄版本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識典古籍”等平臺了解詩作的其它版本。以比較的視角進行多角度思考,反而會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版本在藝術表現、情感抒發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優劣,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對比中更能發現詩句韻味
此前在參加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錄制時,馬東瑤教授詳細介紹了后人將《靜夜思》中“月光”、“山月”逐漸改定為兩個“明月”的原因。
馬東瑤教授介紹,體例嚴謹的律詩往往不允許用語重復,但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五言絕句體的樂府。而樂府民歌的語言往往不求雕琢,追求清新自然,常常會有一些相同的語辭往復出現,形成一種回環的韻味。目前流行版本中的“明月”,正是從漢樂府沿用來的經典意象。在傳統詩歌中,“明月”往往具有在皎潔月色下興起某種情感的意蘊,并且這種意蘊比“山月”體現得更為明顯和典型。

馬東瑤教授講解說,詩歌第一句中,用“明月”取代“看月”,也有它的道理。“看”是一種有意識的動作和過程,改成“明月”后,第一句取消了動詞,弱化了“看”的感覺,才會有第二句的“疑”。詩人前兩句通過半看半疑的鋪墊,營造了滿目清輝的場景,給人清冷孤寂之感;后兩句從人們望月思鄉的常情中提煉出最觸動人心的一刻,作了最單純的表述,因而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最高妙的詩常常具有最單純、最天真、最概括并且最富于啟示的藝術本質,正是在這一點上,《靜夜思》成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