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概念爆火,但似乎Web3的落地實踐與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還有些距離里。Web3將來會在哪些方面通過什么路徑改變我們的世界?
由速途網和星球日報聯合舉辦的 Web3 Talk 訪談節目正式舉行,Web3 Talk 本期嘉賓:梁偉 | 現任中國電信集團區塊鏈與數字經濟聯合實驗室主任、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新興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2025實驗室主任。2019年出版個人專著書籍《深入淺出區塊鏈核心技術與項目分析》;2020年出版個人專著書籍《區塊鏈思維:從互聯網到數字新經濟的演進》

以下為訪談實錄:
【Web3.0將會在哪些方面通過什么樣的路徑來改變我們的世界?這件事情怎么能讓用戶去感知到它?】
梁偉:Web3.0的本質是一種新型的基于新型的數字生產關系來構建未來的互聯網絡。
Web1.0是信息的互聯網,也就是基于信息共享的門戶經濟,作為接收傳輸和發布信息是主要的應用場景,與Web2.0對比,更多是基于身份的身份識別、身份認證的互聯網,一切網絡行為都是被社交化的社交化成你是誰,所以它是一種基于服務共享的平臺經濟。
Web3.0是基于價值共享的個人經濟,在契約的網絡環境里,貨幣、資產、交易等等都可以無縫的融合到人類的商業行為里面去。
Web3.0的本質是通過技術的手段來讓互聯網用戶擁有了數據和內容的所有權,將內容和數據的控制權從少數幾家壟斷性的科技型巨頭來返還給用戶,所以它更多強調的是用戶能夠對自己的身份數據行為有更多的控制權的這樣一個互聯網。
Web3.0的本質是直指了Web2.0互聯網de 兩大原罪,兩大原罪第一大原罪就是業務的壟斷,第二大原罪就是數據的隱私,所以這個是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層面。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它,所以其實與我們普通老百姓去融入Web3.0的一個最好方式就是去使用它。
在使用的過程中,用戶會覺得 Web3.0不是一個概念,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也可以感受到它在各個方面的創新是如雨后春筍般在生根發芽的。
比如,現在瀏覽器我就不用谷歌的chrome。我現在用Brief,那么我們做一些社區的投票的話,我們也不用微信的投票,我們用Snapshot內容創作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微博,可以嘗試把優質的內容寫到mirror上面,然后一些個人數據的存儲,你也可以不放到阿里云上,可以把它放到IPFS 或者AR上,然后看一些新聞的聚合,你可以用RSS3去嘗試一下,然后對一些Web3.0的開發的應用。
包括上面還有基于社交的,基于音樂的,基于圖片的等等,各種不同的Web3.0的DApp存在,你在融入它的方式就是去使用它,你在使用的過程中你就可以看到,像Web2.0里面對應的Twitter、Facebook、Google,其實在Web3.0里面都在向你慢慢的徐徐走來。
【Web3.0本質上還是要靠各種關鍵技術去支撐的,這些技術發展中哪些是可選項,哪些其實還是有很長的成長的空間?】
梁偉:商業團隊和去中心化的開源組織要兩者結合,共同去探索技術的發展,才是更高效或者更現實的。
從技術架構的角度來說,Web3.0它的技術架構和Web2.0技術架構是不一樣的, Web2.0的技術架構典型的就是三層。
Web3.0跟三個架構不一樣,那么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關鍵技術。比如,原來的中心化的數據庫用來存儲的應用程序狀態,這樣一個中心化數據庫就被替換成什么了?被替換成了去中心化的這樣一個有網絡的參與者共同擁有和維護的計算節點和存儲節點,由它來去替換,就是跟中心化數據庫是不太一樣。
再往上中間這一層,原來是中心化的后端的業務邏輯,現在也被替換掉了,基于去中心化的這種節點虛擬機,加上透明的可以自動執行的這樣的一個業務狀態的智能合約,然后再往上原來的這種簡單的基于 Html的 CS或者BS的這種前端交互協議,其實也被增加了新的元素。
最主要的元素就是通過用戶的簽名來去調用相關的后面的智能合約進行交互,這個一個簽名。驗簽的過程其實也是跟原來的基于用戶名密碼完全不太一樣的。
技術架構決定網絡的屬性,在技術架構中,它包含的元素就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上層的應用,隨著生態的發展在慢慢成熟。
【目前國內和國外的Web3.0發展并相通,這種不兼容和沒有交互的狀態會不會是行業長期存在的,如何看待國內Web3.0的一個發展?】
梁偉:其實跟政策是有關系的,跟監管跟我國的政策肯定是有關系的,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覺得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讓我們去思考一個更本質、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中長出Web3.0的中國方案,這個是更本質的一個問題。
美國,從去年年底在Web3.0國會聽證會開始,可以看到其實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實踐上,美國都是Web3.0最活躍的創新的地方。
根據 CB insight的統計,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全球的融資里面有60%的融資來自于美國,而且絕大部分的項目公司投資人也集中在美國,所以其實美國的塑形是很嚴重的,那么它兩大特征就是第一個就是去中心化,第二個就是Token化,比如說我們基于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以及Web3.0下面一些項目的這種經濟體系的Token,其實這些是美國發展Web3.0最主要的塑形。這是一方面。
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我們先退回到Web2.0說,我們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已經逐步的從模仿西方和美國變成了這樣一個引領式的創新了,所以其實我們完全有必要去思考我,剛開始拋出那個問題,如何去跳出美國的塑形,也不是說美國的方式就一定是典型的Web3.0。有兩個方面,我談兩個小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或者中國的土壤已經具備了非常好的Web3.0生長發展的現實根基。比如電商領域,我們有全球最發達的主干物流網絡和用戶群,那么從消費模式上來說,我們也創新了最靈活的這樣一個小貸信信貸風控這種模型互聯網的。
在網絡規模上,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智能的物聯網的設備,然后從工業制造上,我們也有相對發達的信息化的制造業,產業數字化,那么其實這些都是Web3.0可以在中國去生根發展的現實基礎,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出跟美國不同的這樣Web3.0。
第二個就是中國的參與,我覺得也會讓Web3.0的美國的去中心化這種原教旨主義的塑形被打破,是因為區塊鏈它更多的是一種技術的色彩,那么如何來去在這樣的一個法律法規以及監管的情況下,來去參與到這種聯盟自治的方式,來達成這樣一個最大的共識,其實是中國應該可以走出的一條路。
那么也就是說基于中國特色的這樣一個外部三點,完全是可以創造一個服務更加復雜的商業鏈條,社會系統和交易的契約。
【電信集團在區塊鏈在Web3.0方面的一些布局和成果有哪些?】
梁偉:從產業趨勢上來說,我們剛才也談了Web2.0的互聯網的壟斷巨頭,在我們電信運營商建設的這樣一個優質的無線寬帶通信IDC的基礎上來修建了它自己的空中花園,形成了自己的壟斷生態,這樣來去獲取用戶數據,攫取巨額利潤。
在國家反壟斷法規、法法律以及互聯網產業的監管下,這個趨勢會加速向Web3.0的分布式數字經濟去變革。
其實電信運營商在這個變革中,其實是有更多的與互聯網寡頭壟斷寡頭進行競爭的重要的機遇,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機遇。
基于云網融合的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的這一戰略,來結合著區塊鏈的信任博弈的這樣一個體范式,來去挖掘云邊端資源的這樣一個潛力,來去想去提前布局這種高效協同的新型的Web3.0的基礎設施。
具體來說的話,我們也做了一些前沿的項目,舉個例子,我們做了一個叫PRAN的項目,PRAN基于通信的Network。
比如說我們在預言6G這樣的一個關鍵技術,它的頻段會大大提升,頻段提升的話,肯定是要縮小波長的覆蓋半徑,那么就會帶來海量接入需求和無線資源頻譜短缺的這樣問題。
因此運營商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保障投資回報率的同時去實現高頻大規模的部署,并能夠保障用戶的終端體驗。
6G就是甚大容量與極小距離通信、超越盡力而為與高精度通信和融合多類通信的網絡。針對這樣的挑戰,我們在內部做的創新就是利用區塊鏈加上基于通訊這樣的一個融合模式,利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共識機制,建立一個大規模、低成本、可擴展的通信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這樣的話就創新了原來傳統的移動通信的運營模式,讓禁域網絡的參與者也能夠受益,能夠比較好的解決服務質量、經濟模式、隱私安全和運營模式的這一系列問題。
無獨有偶,國外也有類似的一個項目叫做Helium,它跟我們思路就很像,是實現物聯網設備互聯互通的一個去中心化無線網絡。它用的不是蜂窩,是用一個協議跟區塊鏈來結合,為物聯網的設備提供安全可靠可擴展的、公共遠程的無線接入。
你可以從網站上可以看到,已經有940,505個熱點在全球進行部署,使就近的物聯網的設備可以獲得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接入和數據的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