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辯仙源何處尋” ,三伏天酷暑,難擋“中國桃鄉”桃子豐收的熱情。
說到“中國桃鄉”,人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北京平谷,作為自西漢初建縣,迄今已有2200余年,憑借著三面環山,獨立水系,水資源豐富,沙壤土質,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聞名遐邇的平谷大桃。
每年的8月前后,正值平谷大桃上市的時節。平谷大桃以個頭大、果味濃、顏色艷為特點,在明清時就已擁有皇家貢桃之美譽。如今,平谷大桃也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早已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托舉起了鄉村致富的希望。

▲80歲的查露寬在桃園。靠著種平谷大桃,他和老伴一年有近20萬收入。張慧明|攝
速途網注意到,來自馬坊鎮梨羊村的80歲的查露寬夫婦,依靠種桃,每年能為全家帶來20萬元的收入。
合作社+新電商,八旬老人家庭年入20萬
據了解,查露寬夫婦是村里綠養道合作社模式的受益者,并因此走上了種桃致富的道路。綠養道合作社廠址在馬坊鎮,每年要收購300多家農戶的桃子。除了整個馬坊鎮,還需要到大華山鎮的小裕子村和大裕子村收購。據了解,附近大部分村90%的桃子都被合作社收購。
然而,“平谷大桃”雖然名聲在外,但在過去幾年,傳統的大桃產業發展曾面臨著土地碎片化、勞動力老齡化、經營分散化、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由于當地產業分布較為零散,農戶需要自己尋找銷路,無論是拿到路邊擺著賣,或找批發市場,或販子過來收,都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在賣桃上。不僅會造成農戶人力物力的浪費,各家為了多賣些桃子而互相壓價,最終利益互相受損。最甚時,平谷大桃一斤只能賣3毛錢,加上損耗,農民一年下來的收入不過幾千元。
如今,村民們將銷售工作交給了合作社,可以更加聚焦于桃樹的種植工作,合作社的包銷模式,不僅省去了桃農自己尋找賣家的不確定性,同時還能從村民的利益出發,保證優質的平谷大桃能賣上合理的價格,提高村民收入。
不過,對于早期的合作社模式而言,雖然解決了村民在銷售上的成本,但水果本身作為季節性較強的生鮮產品,不僅要在保鮮期內銷售,面對應季產量的激增,更需要合作社精確對接外部需求,防止貨品的積壓。
伴隨著互聯網新電商崛起,合作社也開始不斷探索效率提升的邊界,讓平谷大桃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建立”農戶+互聯網+最終消費者”的電商新模式,讓這一果中佳品走向更多的人的餐桌。
2019年,綠養道合作社入駐拼多多平臺,得益于拼多多平臺獨特的“拼購+產地直發”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需求波動。而在8月前后,大桃集中上市的季節,合作社就參加拼多多上的秒殺或萬人團等活動。各種“拼”的模式,能從時間和空間上把拼多多上全國近9億消費者的農產品需求迅速聚集起來,快速把應季水果賣出去。
合作社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獲得訂單,離不開平谷大桃的過硬的品質。在合作社模式下,桃子基本上都是大爺大媽在種,憑借幾十年的種桃經驗,大桃品質得到了保障。而為了進一步強化品質,每天早上采購員都會帶領一個六七個人的小組篩選把關,將符合標準的采購上來,質量稍差的另作加工處理。
在卓越的品質之下,綠養道合作社的大桃單價持續飆升,售價從五斤98元到最高一箱688元不等,目前銷量比較好的蟠桃,一箱12個能夠賣到198元。
在拼多多為代表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帶來的穩定需求下,合作社與果農達成了長期供應合作的模式,省去了中間交易成本,增強了地方的產業韌性,更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以查大爺家為例,全家共種植20畝桃,每逢桃子收獲時節,一天最多能賣一千多斤桃。
據統計,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合作社通過線上銷售的模式,幫助周圍300多戶桃農銷售大桃共計1500多噸,產值達到3000萬元,帶動農民戶均增收20%以上。
創造就業崗位,推動共同富裕
對于農業這種季節性強的產業而言,如何利用好農閑時節,避免產業空轉,是提升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而對于平谷這樣產桃地區,合作社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因地制宜”的業務模式。
合作社注意到,桃樹每年剪下來的枝椏,經過粉碎、發酵,可以做成生長蘑菇的料,尤其適合種赤松茸。通過試驗成熟方案,并快速向農戶推廣,在梨羊村,赤松茸和桃樹套種已成當地流行的做法。每年中秋后與桃相關的農活結束,農戶便開始種植赤松茸,不僅降低了焚燒桃枝造成的污染,每畝地年收入還能增加1萬元左右,相比僅種植桃樹,實現了收入的翻倍。
在“因地制宜”的結合本地生態開展新業務的同時,當地合作社創造出了大量“因人而異”的勞動崗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負責搬運、裝卸等需要體力的勞動,而一些采摘、分揀等非重體力勞動,適宜中老年農民就地兼業。

▲當地農戶根據桃子大小對應分揀裝箱,村子里兩到三口人的家庭,種桃每年能收入15-20萬元,還有幾萬元兼職收入。張慧明|攝
在合作社倉庫兼職打包分揀四年的高春霞,今年已經57歲,除了家中不到兩畝地的大棚需要照看外,其余時間便來到合作社兼職選果和裝箱,挑出去壞果并按照桃的大小劃分等級,對應裝箱。據本人表示,每年5月到10月,通過分揀裝箱,能夠為她額外提供近2萬元的收入。
通過提供就地兼業的崗位,讓全村人在農閑之時,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勞動中來,提高了合作社日常的運營成本,業務開展也更加具有靈活性。同時也更切實推動了地方的勞動普惠,并在多勞多得中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實現鄉村的共同富裕。
培育新農人,鄉村產業升級進行時
當地合作社負責人還指出,在平谷大桃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就地兼業帶來的額外勞動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還為當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村民有了更強意愿留在本地發展,為鄉村的產業升級提供了動力。合作社甚至還與大學農學院合作,給農學專業大學生提供實踐基地,為培育“新農人”創造土壤。
近年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涉農電商興起,帶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潮流,有了人才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
綠養道合作社意識到,產業要升級,鄉村要振興,還是要靠新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讓地方產業不再局限于農業種植的單一模式,而是深化產業結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為此,在農業技術研發上,2022年,合作社加大力度,與中化集團藍星科技合作共建博士農場。目前,博士農場正在研發的是一種以桃樹枝為原料提取的生態農業植物制劑——木醋液。桃木經過高溫之后會產生木醋,木醋有三大功效:第一,改良土壤,防止板結硬化;第二,促進植物對氮的吸收,增強肥力;第三,驅蟲,除異味。目前,木醋已經在水果玉米上看到了成效,未來會在更大的范圍進行試驗。

▲合作社成員在卸采購回來的桃子。張慧明|攝。
而在銷售鏈路上,合作社也進一步深化了與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平臺合作,不僅讓平谷大桃走出北京周邊,銷往全國各地。拼多多也通過加大對農產品運輸、物流和倉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在不斷落地更智能高效的新物流體系,通過助力更多農產品走上數字化“產銷直連”。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依托平臺的大流量、大數據優勢,通過對接城鎮消費者需求,向合作社提出生產策略,實現供需的緊密結合。早年,當地只種普通的桃子,但很多人對桃毛過敏,嚴重影響桃的受眾范圍。后來,合作社帶領農戶不斷開發新品種,不帶桃毛,甜度、口感都提升了的蟠桃、油桃也被廣泛接受。
在農村數字化改革不斷前進的道路上,昔日的“中國桃鄉”舊貌換新顏,從依山傍水、桃林相伴的自然風光,又開辟出產業集群,營造當地農人勤勞致富的人文景觀。據了解,合作社還以此為契機,打造了160畝農耕文旅項目,提供踏青、賞花、采摘等休閑旅游服務,帶動了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的馬坊鎮梨羊村,正是中國農村在數字化改革的一個縮影,用科技的力量,聯通農業科研、生產、加工、物流、營銷、質保、追溯、品牌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構建充滿活力的數字經濟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