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明明存在,卻沒什么存在感……
今年的618,仿佛一塊大石頭扔進了水里,平靜但卻有力。京東、天貓的廣告營銷力度減小,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具性價比的商品和良好的服務。而平時沒有什么存在感的唯品會在618上也是直截了當,沒有滿減,而是利用專項價格和單品紅包,直接在特賣的基礎上降價,不用湊滿一定金額,也能享受優惠。
但是自6月開始,“618購物節”討論度最高的還是淘寶、京東、拼多多,而唯品會雖然也推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消費者,但是也難以掩蓋其存在感正在降低的事實。
據唯品會財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總凈營收為252.4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1.13%;歸屬于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10.96億元,較去年的15.48億元下滑29.06%;一季度GMV總額為426億元,同比也下滑了7.6%。
雖然在大環境下,唯品會已經連續35個季度盈利,但是當下電商的競爭維度已經不再單一,同時近幾年拼多多、抖音、快手也在崛起,進一步分食傳統電商的市場份額。對于唯品會來說,盡管能夠保證盈利是其目前生存下去的基礎,但是否具有成長性則是支撐其能否走的更遠的考核標準。
事實上,唯品會最早是以“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障”的電商模式進行銷售,隨后以“精選品牌+深度折扣+限時搶購”的正品特賣模式作進一步深化,將品牌商的積壓存貨,以1-7折進行特賣。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叫做奧特萊斯,“工廠直銷店”專門處理工廠尾貨。
隨著電商的發展,唯品會又在2019年攜手順豐采取電商自營+順豐的高效模式,和30000多家品牌達成長期合作。據悉,唯品會通過遍布全球的買手制度,從源頭拿貨,從而形成大牌特賣的優勢。并且在物流上和順豐推出上門退換貨的優質服務。同時在客服上,唯品會堅持擴大人工客服規模,提高消費者問題解決率。
同時,唯品會的產品分類也是十分清晰的,相比于在618、雙11等大力度促銷節時,需要消費者去計算如何購買最劃算,唯品會將折扣力度清晰地標注在特賣日歷上。

雖然唯品會的發展模式并沒落后過,但也并無出色之處唯品會自稱采取“深度定制路線,提高產品性價比”,打算以價取勝,但是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以及抖音快手近幾年大力發展直播電商也使唯品會淹沒在價格戰的浪潮之中。
而在 C2M“反向定制”的賽道中,對于唯品會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阿里通過上線了淘寶特價版 APP,推出“超級工廠計劃”、“百億產區計劃 ”強化“打折特賣”標簽;京東于 2019 年上線京喜平臺,同樣以普惠市場為目標;拼多多啟動“新品牌聯盟”,蘇寧也在 2019 年正式發布蘇寧 C2M 生態。
而唯品會的“品牌”特色也并不具備特色。相對的,阿里系淘寶有 ” 妙顏社 ” 對標全網美妝、” 天貓超市 ” 對標百貨、食品,甚至還有專門的 ” 海外母嬰 “、” 天貓奢品 ” 等等自營店鋪。
但是唯品會也并沒有自甘沉淪,也在不斷探索新道路,進行著自我救贖。
電商直播已經是大勢所趨,優渥的福利以及大額優惠券深深吸引著消費者。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研究報告》顯示,在2019年內,中國電商直播GMV為3900億元左右,其中淘寶、快手、抖音在2019年內的GMV分別約為2000億、1000億及400億,占據了直播界的半壁江山,唯品會也逐漸探索直播領域。在唯品會的頻道廣場中,也可以看見唯品直播。
同時,小樣經濟的興起,也讓唯品會看見了機會。據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美妝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美妝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且預測2023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5490億元左右。在唯品會中的頻道廣場中同樣可以看見唯品試用,可以在其中買大牌的的小樣進行試用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物品。
在新經濟發展下,相比于京東、阿里等頭部購物平臺,唯品會在消費者中的討論度以及打開次數似乎在逐漸下降,唯品會的經營模式也似乎處于不上不下的窘境,唯品會既做不到像拼多多百億補貼“撒錢”的程度,其較晚發展的電商也在購物平臺中不溫不火的發展。據此前公布的財報顯示,唯品會2021年全年活躍用戶數較2020年增長12%,達9390萬,GMV數據也隨之攀升,同比增長16%,達到1915億元。
唯品會發展14年了,僅僅靠積累的已有用戶實現盈利并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