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兩點,位于大別山深處的燕窩灣村,早已陷入寂靜。空曠的原野上偶然傳來幾聲鳥叫,地里的作物安靜地吐納著二氧化碳和氧氣,自然生長,等待成熟。
而在村莊北邊的燕兒谷電商助農直播基地,連接著外面世界的直播間還燈火通明。一場直播剛結束不久,在補光燈最中央,穿著西服,查看手機消息的男人叫做徐志新,秭歸臍橙、恩施糍粑、羅田板栗,這天他賣出了80多款生鮮農產品。
當地的村民通常親切地叫他谷哥,除了是村里的明星主播,他還是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駱駝坳燕窩灣村第一書記。本地的村民經常背著籮筐、挑著扁擔,拿著自家地里收的農產品,來直播間找谷哥幫忙帶貨,還有人背著佛手山藥,從700多公里外的無錫趕來。
在這座三面環山的村莊,家家戶戶都守著徐志新的直播。很多人甚至可能不懂,大山里的紅苕、天麻、羊肚菌是如何通過小小的直播間,被賣到大山外的世界。但他們知道,開播了就有希望,農作物就有找到更多消費者的可能。
前幾天還有村民撥通號碼催他:谷哥,什么時候直播,再不播豌豆都要老啦。
律師回鄉做第一書記
故事的前半部分,和那些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世界的勵志故事,沒有太多不同。
最開始,徐志新的工作跟電商、直播靠不上一點關系,他是羅田縣司法局的副局長。那時的燕窩灣村,山清水秀,但交通閉塞,甚至還沒通高速公路,到武漢都要三四個小時,留在本地的青壯年勞動力也很少。
20多年前,他離開了大別山老家,響應青年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的號召,先后在深圳、北京做律師,吸取當地先進的經驗。他在大城市的發展非常順利,很快擔任起多家上市公司的法律顧問,還在清華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院任兼職教授。
那時候,故鄉的領導會來北京或深圳考察,學習怎么發展,有時徐志新會帶著他們到城市的郊區,看當地在做什么產業。

在大別山深處,當地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特色農產品羅田板栗
作為從大別山深處走出來的年輕人,徐志新跟縣里的領導提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養生養老產業,可能是最適合羅田縣發展的契機。
不過在當時,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縣里有能力的人都想做房地產或開礦,根本沒有人會考慮做這些。
沒有人愿意把握這個機會,徐志新就自己來。
11年前,在黃岡市委“一派兩聘”的政策鼓勵下,徐志新離開北京,回到大別山老家,建設了湖北省第一個村企聯建的市場主體,湖北省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主打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周邊六個村共同參與到項目開發,村民們以各種形式入股、就業。
他剛剛回村的時候,燕窩灣村的面貌很差,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塊,村里的干部都沒有人愿意當,最多的時候一年換了四個村支書。
但他不遠萬里回到村莊,相信這里有足夠的發展潛力,成為了村里的第一書記。
直播間里的村干部
從后來者的角度看,當初徐志新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十多年來,湖北把包括燕窩灣村在內的革命老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不斷加大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中央和湖北累計安排各類資金8800多億元,重點支持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民生事業等項目建設。
經過十一年的發展,燕兒谷建成了農旅文養教等業態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每逢清明、端午小長假,這里就會成為人們度假、露營的最佳選擇,游客們來自全國各地,附近的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們進行研學旅行。
2016年,燕窩灣村脫貧摘帽。對比徐志新剛回燕窩灣村的黯淡,如今,家家戶戶都蓋起來兩層的小樓房,屋里家電家具一應俱全,家里貼著“脫貧示范戶”的村民越來越多,這里的人均純收入漲了10倍。隨著政策扶持的不斷加大,燕窩灣村已經發展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服務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燕窩灣村村民們種植的土豆
但轉折發生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來燕兒谷旅游的游客量急劇減少。最直接的影響是,本地大量特色農產品滯銷。拿研學旅行來說,過去的研學旅行一年能接待6~8萬人,而現在,為這些游客準備好的蔬果全都沒有了出路,有的發芽了,有的老了。賣不出去,村里人自己吃也吃不完。
而在當地,新鮮農產品的保鮮期通常非常短暫,特色農產品紅安苕、新鮮的羅田天麻,都爛在了地里,無法越冬。疫情給生鮮農產品的銷售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作為村里的第一書記,徐志新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電商直播,成為當時的救命稻草。2021年八月,等疫情再度反復時,徐志新決定在燕兒谷建設專門的直播基地,只花了27天便建起了600平的電商助農直播基地,邀請主播過來帶貨。
當時許多主播來過本地,嘗試做三農直播帶貨。但最初效果不是很好,很多主播們并不了解本地特色農產品背后的故事,對農產品的生長、品質也并不熟悉,“只是停留在為賣貨而賣貨”。最終呈現在流量和數據上的效果也并不好。

徐志新幫村民們直播賣當地特色的羊肚菌
但與此同時,徐志新發現,當其他主播在帶貨直播時,只要他走進誰的直播間,隨便跟主播嘮上兩句,直播間的人氣就會飛速上升。“我在考慮,是不是我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關注。”
2021年10月18日,徐志新決定自己做抖音助農主播,嘗試電商直播。他是看著燕窩灣村一路發展過來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也理所應當,最有資格替村里的父老鄉親們講述特色農產品背后的中國鄉村故事。
一場直播50萬,村民們守著不肯走
第一場直播,徐志新只賣出了3000塊錢。
當他真正參與到直播帶貨的過程中來,許多往日被忽視的問題浮現了出來。做生鮮農產品的電商,對物流、包裝和品控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
幸運的是,隨著近些年的政策扶持,燕窩灣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完善。早在2020年,燕窩灣村就成為湖北省快遞進村的第一個合作點,隨后又開通了從大別山到武漢的首條冷鏈物流專線。2021年,燕窩灣村5G基站的建設,加速了村莊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今年四月,湖北黃岡至黃梅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大別山深處多個縣市不通高鐵的歷史。這些都是保證鄉村電商品質的基礎。
與此同時,徐志新直播間的包裝也在不斷升級,生姜、蘿卜在運輸中容易磕碰損耗,鮮天麻到了東北很可能凍成冰棍兒。于是針對不同緯度、不同氣候、不同產品,徐志新的直播團隊會進行不同的包裝,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

村民正在進行打包,為了防止磕碰損耗,雞蛋會用專門的包裝材料固定
徐志新說,做直播帶貨,最重要的是信任。隨著抖音電商消費者對徐志新賣的農產品的品質認可,他的直播數據也在不斷飆升,直播六個月以來,他最多能在一場直播賣出50萬的農產品,購物車里的商品品類,也從最開始的7種,增加到了現在的100多種。
家家戶戶新鮮的農產品上市,都會送來徐志新的直播間,只要品質沒問題,經過質檢審核后,他就會幫著帶貨。
曾有75歲的老太太,聽兒子說谷哥直播間的東西賣得很快,便拎著60多個鵝蛋來找他,徐志新見她的鵝蛋品質好,質檢審核后,便把她請到了直播間,介紹自家的鵝蛋。老太太看著對著補光燈和拍攝設備,還在疑惑“這哪里有人買?”結果60多個鵝蛋,剛剛上架便一秒賣空。后來徐志新又跟她合作預售,半個月的鵝蛋只花了兩秒便被搶空。
還有位賣羊肚菌的爺爺,今年受氣候影響羊肚菌減產,外加疫情之下,沒人進山收購了。現在恰逢春耕的時候,他急需用錢,聽說徐志新的直播間可以賣貨,便挑了個籮筐,背了六七十斤過來碰碰運氣,沒想到真的成了——羊肚菌經過質檢審核后,在直播間上架。他總共參加了三場直播,場場售罄,把今年沒賣出去的幾百斤羊肚菌全部賣完,拿到了錢好開展春耕,繼續耕種。
通過興趣電商,村民們的農產品銷路不愁了,生活沒那么辛苦,也更敢耕種了。

在燕窩灣村,農民種菜的土地
一位叫李仁紅的小伙是浙江臺州人,留個絡腮胡子,皮膚曬得黝黑。他媳婦是羅田縣白廟河鎮的人,岳母獨自在老家,患了風濕無人照顧,李元紅便跟著媳婦一起回到了大別山深處的羅田老家。倆人在當地靠種菜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
早些時候,種菜和賣菜都是辛苦活。夫妻倆要凌晨兩點起床,到菜場賣菜,賣到五點多鐘,也只能賣幾百塊錢。要是還剩下沒賣掉的菜,李仁紅就得開著車把菜送到浙江去賣。成本又高,收入又不可控。
現在有了電商直播,夫妻倆不用如此奔波便能把家里種的菜賣完。“昨天最后的土豆賣完了,下一周小南瓜上市,再過半個月茄子和辣椒也可以賣了”。有了徐志新的電商直播,李仁紅不再不敢種菜,前三年他種了三年的菜,虧了三年,還被人電信詐騙了幾萬塊,徐志新說,“今年他不會虧錢的。”
后來,徐志新的助農,還有了平臺官方的助力。抖音電商“山貨上頭條”為徐志新提供了專項指導,幫助燕窩灣村的農特產賣到更遠的地方。據了解,“山貨上頭條”旨在通過優質內容和平臺技術,連接需要被看到的農特產地區和擁有潛在購物需求的消費群體,讓地方特色農貨走向大江南北。
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品牌被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們看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增收致富,鄉村經濟不斷發展。

村里打包快遞的婦女們
在燕窩灣村,隨著徐志新電商直播的快速發展,當地還成立了專門的打包隊。在這里,許多婦女囿于照顧老人、孩子的家庭分工,沒有辦法實現就業。而做打包隊的分揀員,完全可以在家門口就業,這種靈活的工種先后帶動了村里三四百人實現就業。在這里做分揀員,按小時計費,10塊錢一小時,婦女們都不愿意休息,想多干點,多賺點錢,最差的一天也能賺80塊,有時從早干到晚,一天能賺近200塊。
村民們切身體會到了電商直播帶來的好處,銀行卡上的余額變多了,不再擔心農產品賣不出去了,總是守著徐志新的直播間,經常問他什么時候開播。
最夸張的一次,村里下起了雨,新鮮的農產品受了潮更不容易保存。徐志新直播了一整個通宵,幫父老鄉親們盡快把貨賣掉,狹小的直播間時不時響起“五四三二一,上鏈接”的聲音。
那天,十幾個村民在屋外守著,很多已經賣完了貨,但都不肯離開,陪著他一起到深夜。他們知道,只要直播還在繼續,前行的腳步就不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