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速途網(sootoo123)原創
作者 / 喬志斌
北京時間6月7日凌晨,蘋果公司一年一度的WWDC(世界開發者大會)正式召開,作為以技術發布為主導的大會,本屆大會例行更新了從iOS 16、iPadOS 16、watchOS 9、macOS Ventura四大軟件系統。
同時,在硬件方面,蘋果正式發布了性能更強、能效比更優的M2芯片,以及搭載M2芯片的更好、卻處處表現出“得加錢”的劉海屏MacBook Air。13英寸的MacBook Pro雖然也得到了M2處理器的加持,但時至今日已略顯過時的屏占比,依然不忘了提醒我們,庫克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庫存克星”。

而在發布會后,蘋果公司如期放出了今日發布的各個軟件系統的首個開發者預覽版。速途網第一時間下載并更新了iOS 16操作系統。讓我們從實機的角度來看一看,iOS 16究竟都帶來了哪些升級。
警告:開發者預覽版僅供開發者進行新系統適配使用,或有足夠能力的極客用戶嘗鮮,請勿將主力機更新至開發者預覽版,且升級前請做好數據備份。目前,iOS 16首個開發者預覽版存在UI適配錯位、部分功能存在Bug無法使用的情況。同時當前版本相較于iOS 15.5穩定版,系統發熱與耗電顯著提高,且流暢度大幅下降,部分社交、銀行應用存在閃退現象,APP內網頁加載速度變慢,并不適合日常使用,建議謹慎升級。

在iOS 16更新完畢,進入到鎖屏界面的時候,首先你就會感受到鎖屏界面的巨大變化:最直觀的便是字體要比iOS 15“粗壯”了許多,布局也有所變化,日期顯示移至時間上方,且下方提供了更多小組件供用戶自由搭配。

而在鎖屏界面長按,便可以快速呼出鎖屏界面的設置,用戶可以設置多套鎖屏頁面,且小組件可以自由更換。這一套操作邏輯,實際上與Apple Watch目前調整表盤的操作邏輯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每一套鎖屏頁面都可以設置不同的專注模式,通過切換鎖屏頁面,便可以實現工作、家庭等場景之間的快速切換。

鎖屏的通知中心也有變化,雙指捏合,可以快速隱藏通知內容,僅顯示新通知條數,不僅降低了鎖屏頁面的干擾,同時也用更為簡單的方式,保護了用戶的隱私。
這里還有一個官方沒有提到的小細節:那就是筆者的iPhone 13 Pro Max在升級到最新版的iOS 16之后,手機在橫屏時也可以實現FaceID的解鎖,相較于此前版本只能豎屏解鎖,大大提升了舒適度。

而說到隱私,iOS 16進行了大量的隱私保護方面的升級。例如當有APP調用涉及隱私的敏感功能時,用戶可以在控制中心(手機右側上往下劃動呼出),通過點擊頂部的箭頭,查看目前APP調用隱私權限的相關情況。

而在相冊的分享頁面,iOS 16中也增加了“選項”按鈕,發件人可以選擇在使用“隔空投送”共享時,是否在照片中包含所有數據,包括編輯歷史和位置、說明等元數據,防止因相片中所記錄的地理位置信息等,導致用戶的隱私泄漏。


iOS 16中,為了讓用戶更為清晰地了解自己隱私的使用情況,在“設置>隱私與安全性”中,還增加了“安全檢查”功能。通過這項功能,可以快速查看用戶與多少人進行了信息共享,同時也可以快速了解手機中所安裝APP所調用的權限,且支持用戶一鍵關閉手機中的各種信息訪問權限。不過目前這項功能存在Bug,截至發稿,筆者無法完成第3項賬戶安全性檢查,只能等待之后的OTA來完善。
除了隱私性能的強化之外,iOS 16憑借近年來iPhone所搭載的A系列處理器神經網絡運算能力的加強,進一步強化了系統的圖像識別能力。

例如,在手機內置的相機APP的取景框中,在識別文字的基礎之上,還額外增加了關鍵信息的提取功能,例如撥打畫面中的電話號碼、訪問網站、轉換貨幣、翻譯語言等。

不僅如此,在相冊APP中,iPhone的神經網絡還可以識別畫面主體,通過長按可以實現快速摳圖,并拖動至信息、備忘錄等應用進行分享。目前該功能還尚未對第三方APP開放,同時根據功能描述,在視頻暫停時也可以進行摳圖,但當前版本存在Bug,無法實現視頻主體摳像。

在上述常用功能之外,iOS 16的信息APP還支持了消息的編輯與撤回功能,不過目前該功能僅支持升級到iOS 16的設備,如果對方是iOS 15或是更早版本,則無法撤回對方手機中的信息,對方仍然能夠看到已撤回的消息,讓本就存在感稀薄的iMessage功能更為雞肋。

主界面的最下方的翻頁,變成了“聚焦搜索”功能的快捷鍵,原有的主界面下拉呼出方式仍然保留。
在發布會上,蘋果還介紹了iOS 16還將支持功能更加全面的地圖服務、與花唄分期相似的Apple Pay Later(免息4期,在6個月內還清),不過這些功能短期內并不會在國內實裝,因此無法體驗。
一番體驗下來,速途網能夠感覺到,通過iOS 16的更新,蘋果一方面正在將iPhone打造成為更具個性化的產品,通過向用戶開放UI方面的自定義空間,以及多種自定義專注模式的切換,讓手機產品成為個人面對不同場景的專屬設備。
另一方面,蘋果在手機產品上更加注重調用SoC的AI算力,提升手機在圖像處理方面的性能,識別圖像中的文字、條碼,以及實現畫面的語義分割,并實現系統級的調用。
在PC產品線上,則憑借自研處理器的成本優勢,在架構優勢的基礎上,增大芯片規模,實現相較于同級產品更高的能效比。前者表現出蘋果在軟硬結合方面的能力,而后者則體現了蘋果在研發與供應鏈控制的強勢。
而這二者,共同組成了蘋果公司的壁壘,也是后來挑戰者的“必修課”,只有無懼正面挑戰的企業,最終才有可能成為超越蘋果的顛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