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事大,一個人睡眠質量的好壞關乎著一輩子的身心健康。在我國,許多人都存在睡眠障礙問題,尤其對于年輕人而言,熬夜更是家常便飯。

丁香醫生于近期發布的《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顯示,38% 的人在凌晨0點之后才入睡,相當于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熬夜至凌晨,真可謂是“三人行必有夜貓子”。那么,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睡眠?
78%的人擁有睡眠困擾,超八成的人渴望睡個好覺
睡個好覺是人們共同的期望,但睡不好覺也是大家所面臨的普遍困境。在這次調研中,雖然有83%的人表示期待自己的睡眠能達到“非常健康”的狀態,但擁有睡眠困擾的人群比例卻高達78%。

《報告》指出,52%的人在23點至24點之間入睡,38%的人在24點之后入睡,其中更有20%的人在凌晨2點后才入睡,晚睡現象已相當普遍。對于晚睡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玩手機、看視頻而選擇主動晚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睡眠障礙導致的被動晚睡。
面對睡眠困擾,75%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采取措施應對睡眠困擾,但只有 8% 的人感覺效果很好。而人們采用的手段也多種多樣,褪黑素則是最流行的幾大解決方案之一。
不工作也睡不好:全職父母、失業待業人群睡眠自評“不及格”
雖然人們時常抱怨被工作影響了睡眠,但這份報告卻告訴我們,不工作人群的睡眠質量甚至比大多工作強度更大的職業人群睡眠質量更差。

《報告》指出,職業穩定的人群如公務員、教師睡眠自評均高于平均分,而程序員、設計師等高強度工作者的睡眠自評在6-6.4之間;而全職媽媽、失業待業等無工作狀態者的睡眠自評低于6分,甚至沒有及格。
對此,專家認為,對于全職媽媽和失業待業者而言,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缺乏長期規劃、生活規律性不足和社交上的匱乏,這些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與隨之產生的負面情緒,往往更容易反映在睡眠上,造成睡眠困擾。
中科大附一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昊表示:“短時間內睡眠不好,幾乎都受到不良生活事件的影響。此外,人們總是有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是我沒睡好,所以今天早上困一點是可以的,精神不集中也是可以的,考試考不好也都是因為沒睡好!這種做法其實給了自己過大的壓力,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不要看表,不要過分關注睡眠情況,哪怕沒有睡著,臥床休息也可以足以讓我們的恢復大部分的精力。如果長時間睡眠質量不佳,可以通過適當運動,合理膳食等等調整。”
除睡眠方面的數據之外,《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還對2021年人們在飲食、運動、心理、護膚、口腔、醫療等方面的觀念、行為與消費習慣進行了詳細呈現。據了解,作為國內調研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健康調查報告之一,丁香醫生發布的《2022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已連續四年對國民健康進行大規模調查,每次樣本量均達數萬人,是中國民間規模最大的全民健康狀態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