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歷來就是全國兩會的焦點話題之一。
自“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減稅降費規模已超過8.6萬億元。實踐證明,減稅降費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對應對困難挑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關鍵作用。而相比其他減稅降費優惠政策,退稅對納稅人來說獲得感更強,緩解資金壓力效果更明顯。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從減稅降費規模來看,2.5萬億元的退稅減稅規模堪稱是歷年之最,大大超出市場預期,與去年的1.1萬億元相比,力度明顯更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退減稅2.5萬億,其中退稅1.5萬億!這是退稅首次在減稅降費組合里所占的比例超過減稅,代表著財稅政策減負主要方式由稅基式減稅降費為主向直接退稅為主的轉變。毫無疑問,這對于企業來說更為直接有效。
3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周召開的國常會上指出,要盡快推出增值稅“留抵退稅”實施方案,確保稅款按既定時限退到企業賬上。
1.5萬億大禮包已經在路上了,想要申請留抵退稅的企業,在實際操作時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最新留抵退稅政策
今年政府報告中退稅范圍從原來的部分現金制造業拓寬到了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后續可能會出具一系列具體優惠政策,企業應該密切關注最新的留底退稅政策。
2、增量留抵退稅政策
現行政策下,企業適用增量留抵退稅政策,一般需要在增量留抵稅額、納稅信用等級方面滿足規定條件,且其在申請退稅前須合法合規經營、未享受即征即退及先征后返(退)優惠等。企業須根據自身類型,區分適用具體條件,準確適用退稅政策。
在其他條件均滿足的前提下,申請增量留抵退稅時,一般企業須自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起,連續6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先進制造業企業只需自2019年6月稅款所屬期起,增量留抵稅額大于零即可。
具體的稅收相關文件參考: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84號《關于明確部分現金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
3、稅務風險點梳理
百望云提醒企業,在有關退稅的規范性文件出臺前,企業應盡快梳理潛在稅務風險點。尤其需要關注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前,是否存在欠稅、暫停辦理退稅等情況。
如果企業存在異常情況,包括存在增值稅涉稅風險疑點、被稅務稽查立案且未結案、增值稅申報比對異常未處理、取得增值稅異常扣稅憑證未處理等,須及時聯系主管稅務機關處理,完成上述異常處理后,再申請增量留抵退稅。
4、進銷項稅額的統籌與控制
在具體退稅申請實操前,企業需控制和統籌好進銷項稅額。既需提前掌握每個月可以拿到的進項發票數據,又要統籌每個月申報銷項對于進項稅額的消耗,做好與上下游協同控制開票時點,基于進項增長情況控制收款、開票等銷項收入確認節奏等工作。
以上,從政策梳理判斷、稅務風險提示、進銷項稅額統籌計算到企業實際提交退稅申請、退稅數據分析,顯而易見的是無論哪一步,都是繁雜且有專業性要求的工作。
因此,百望云建議企業選擇專業的服務商和數字化票據管理系統,以便高效、合規地實現留抵退稅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百望云近期推出的數字商業平臺,通過跨域網絡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智能票據管理、智慧財稅服務、數字化財務供應鏈、數據科技服務等數字化解決方案和服務,覆蓋從戰略尋源、采購優化、對賬結算、電子發票、智慧財稅到支付融資的數字商業全閉環,助力企業實現業財稅全鏈條打通,進銷項數據全紀錄,稅務風險提前掌控,退稅流程自動化、智能化處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減稅降費是我國最近幾年每年都在做的事情,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現金流支持,促進消費投資,而且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有效支撐穩定居民就業的目的,實現了“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展望未來,有專家表示:減稅降費仍有空間。一方面,進一步積極全面深化稅制改革并相應完善社保體制,進行結構性的減稅降費仍將是長期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部分消費稅未來仍有空間進一步降低或直接取消。
可以預見,持續退稅申請、擁抱政策紅利將成為企業未來緩解資金周轉壓力“活血”的重要方式,這也意味著退稅流程自動化、智能化處理成為企業剛需。百望云發票數字化管理系統,為企業構建圍繞發票的數字化稅務管理平臺,提升企業發票管理水平及財務共享效率,管控發票相關涉稅風險,增強發票數據的稅務分析能力提供產品服務,有效助力企業合規退稅,持續換發生機。
“沉睡”在增值稅申報表上的留抵稅額已經被“喚醒”,稅務部門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各項落實工作,希望每一個企業都能順利實現“應享盡享”、“應享快享”,輕裝上陣、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