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sootoo123)原創
作者 / 喬志斌
3月12日下午,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集團月度例會前宣布退休,并接受“終身名譽董事長”榮譽。根據海信“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規定,周厚健退休后不再持有海信集團股份,也不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
這意味著,屬于海信的“周厚健”時代已經落幕。
而周厚健并不是唯一一個宣布退休的領導,去年11月份,在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宣布宣布辭去董事會主席,告別執掌37年的海爾集團核心決策層。青島兩大支柱企業的創始人紛紛“急流勇退”,其變遷不由得讓人們感覺到,如今家電企業“求變”的迫切心態。
海信內部人士表示,本次交棒董事長職務,周厚健有兩點考慮:“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為‘世界級企業’,需要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二是根據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
可見,對于進入新一階段的海信而言,出海仍然將成為未來幾年內的重要發力方向。
根據近期奧維云網公布的《2022中國家電消費趨勢指南》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地產大周期進入尾聲,家電產品的家庭滲透率提升趨緩,增量需求紅利已經結束,行業需求已經完全進入存量換新的新周期。這意味著,國內家電市場規模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出現大幅起落,而且進入平穩發展的周期。
因此,面對國內家電市場進入新的“厚利”周期,通過出海尋找新的藍海市場,規避國內市場的紅海競爭,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看來,都是幫助企業維持營收增長的重要手段。
海信出海,始于周厚健時代
從1992年周厚健上任青島電視機廠廠長,到1994年海信集團正式成立,再到如今發展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巨頭企業,出身于技術員的周厚健不僅為海信奠定了工程師基因,讓創新與研發成為海信的澎湃血脈,還在2006年先后收購了科龍、容聲,初步形成了彩電、空調、冰箱三大賽道的布局,奠定了海信家電領域巨頭的基本盤。
同時,周厚健也是海信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的推動者。
“滿足并匍匐于國內的巨大市場是一種近視行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周厚健曾表示。
早在1996年,海信集團在南非邁出走向全球化的第一站,在那之后,海信又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業園區、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將產業從國內搬到了全球。
產業全球化的推進,雖然讓海信的業務遍布全球各地,但想要真正地打開海外市場,海信開啟了“收購模式”。2015年,海信斥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在北美和南美的電視機業務;2018年2月,海信接管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收購了斯洛文尼亞白電制造商Gorenje(古洛尼),以及北歐品牌ASKO(雅士高),通過大手筆的收購,借以拓展國際賽道。
而在品牌形象與消費者心智的建設上,海信還投入巨資在海外體育賽事贊助方面,先后贊助了2016年歐洲杯、2018年世界杯、2020年歐洲杯、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讓“Hisence”的品牌商標出現在了綠茵賽場之上。
在高歌猛進的投入之下,海信的海外營收得到了回報,2021年,海信全年營收1755億元,同比增長24%。海外收入725億元,同比增長32%;自主品牌占比超過80%。
“老老交替”是過渡,而非新生
在“周厚健”時代,海信依靠著大手筆的投入,成功開拓了海外市場。那么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林瀾,能否延續海信的輝煌,成為了最值得關注的話題。
2015年,周厚健曾公開表示:“新陳代謝是必然的,得承認年齡是變革的障礙,年輕人上來,變革的力度肯定比我們更大。”
“周厚健做董事長時間長,他的個人特質對企業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換董事長有利于改進管理,包括管理風格和國際化視野。”據接近海信內部人士表示。
不過,此次作為繼任者,出任海信控股董事長的,是原副董事長林瀾,從年齡看來,林瀾也不過只比周厚健小1歲,對于海信而言并不能算得上“新老交替”,叫做“老老交替”或許更為恰當。
根據海信視像公開資料顯示,林瀾的國籍為美國,早年畢業于美國田納西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此前在科龍香港公司負責投資業務,同時科龍順德總部負責研發、生產、采購和海外業務。
2006年,隨著海信以6.8億元正式收購科龍電器,林瀾也因此加入海信,出任海信集團副總裁,成為海信國際化業務的掌舵人。在海信內部,周厚健是國際化業務的設想者,林瀾負責執行。
根據公開消息顯示,林瀾“接棒”之后,全球化依舊是海信的主旋律,這意味著海信并沒有因為周厚健的離開而發生戰略的大變革,而是仍然處在變革的過渡期,而海信新的業務機遇,仍在探索之中。
而如今已經64歲的他,在退休之前能為海信帶來多少的改變,仍然是個未知數。目前,國外疫情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船運費用暴漲,短期內二者疊加之下,面對仍不明朗的海外市場,林瀾這位老將的坐鎮,可以讓海信平穩走過這段過渡期。
To B新業務充滿不確定性
那么在全球化業務之外,海信究竟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在速途網看來,新To B業務將成為海信新發力點。
速途網獲悉,目前,海信集團在今年已經完成內部調整,一些員工已經被調至B2B業務部門。這意味著,2022年開始,產業化To B新業務將成為海信新的工作重心。
在2021年海信開放日論壇上,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也曾公開表示:海信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完成了黑電、白電和廚電業務的布局,打通了從家庭到社區、從社區到城市的場景,實現了ToC和ToB產業的均衡布局。
近年來,海信通過投資商用顯示、智慧交通、醫療超聲等產業,在To B新業務領域已經出局規模。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海信智能交通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已應用于全國169個城市;海信超聲設備已累計診斷病例5萬多例;海信醫用冷鏈產品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了疫苗接種最后一公里的冷鏈安全保障。
如果將海信的To B新業務,結合海信的全球化路徑,似乎為海信繼To C業務后,讓To B業務上實現“二次出海”成為了必然。
然而,這對于海信這樣的外來企業而言,To B業務的出海仍然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
一方面,在To B賦能領域,目前國內外經歷多年發展,已經有多家企業擁有成功的應用案例,市場正在由藍轉紅,而不確定的海外疫情防控形勢,令海外業務的擴張承壓;另一方面,海信的To B業務集中于商用顯示、智慧交通、醫療超聲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雖然其國內市場確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份額,然而不同國家、區域的政策差異,將成為海信To B新業務出海遇到的最大阻力。
可見,隨著周厚健的離開,迎來新時代的海信,雖然有著借To B“二次出海”的決心,但相比“產品無國界”的To C業務,海信能否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才是其出海成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