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手機市場中,三星與蘋果是常年穩坐前兩名品牌,然而卻有一家這樣的中國手機企業,在年中一度超越蘋果,登上了全球第二的寶座,這家公司叫做——小米。

據今年7月Canalys發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顯示,小米首次突破5300萬臺,超越全球市場份額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隨后IDC、Counterpoint、Strategy Analytics三家也相繼發布了報告,同樣印證了這一排名,這也是小米首次躋身全球第二。
同時,小米作為起家于互聯網的手機公司,從一碗小米粥創業,到港交所上市,再到年輕的世界500強,其發展一直伴隨著肯定與質疑的聲音。第三期,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小米這家快速成長的公司。
小米品牌“高端”之路出現分支
雖然本篇要談的是2021年的小米,但要更完整地回顧小米的這一年,我們需要將時間向前推一點,回到2020年末,小米11發布的時候……
彼時,高通發布了新一代的旗艦手機SoC,同時為了迎合中國市場,賦予了“驍龍888”的名字。而小米11,正是全球首款搭載驍龍888芯片的智能手機。

事實上,在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首發高通芯片,已經成為了小米手機歷年的“保留環節”,這也得益于小米手機從初代便與高通堅定不移的合作關系。小米希望憑借著新一代芯片在性能以及能效方面的領先,能夠在競爭對手尚未跟進新款處理器的“紅利期”盡可能地提高高端產品的出貨量。
然而,俗話說“賤名好養活”,本想借 “吉祥名字”火上一把的驍龍888,卻成為了2021年整個安卓手機行業的困局。
由于驍龍888處理器發熱量大、能效低的問題,為了保證手機內部元件的穩定與外部觸感的舒適,不少品牌都對于搭載驍龍888機型進行了嚴苛的溫控機制,在一系列降頻鎖幀的設置下,體驗與前代處理器并不能拉開足夠明顯的差距。
同時,由于各個品牌相繼推出了驍龍888的旗艦機型,導致在性能體驗上無法拉開明顯差距。特別是雙11期間,為了給年底即將發布的新一代驍龍處理器(驍龍8 Gen1)讓路,不少888旗艦機型也紛紛開始明顯的降價。
而對于小米而言,能拿到芯片首發是供應鏈實力的表現,但將品牌命運完全交給芯片,顯然與小米在十周年演講中“行穩致遠”的策略相悖。因此,在小米品牌的高端之路上,在產品定位、形態、技術力上都有了更多的嘗試。

例如,在穩定更新的數字旗艦系列中,率先發布的小米11選擇了全系2K+120Hz的頂級屏幕;而作為隨后發布的小米11 Pro/Ultra將更多的進步放在了影像系統上,首發三星GN2傳感器;而小米11 Ultra則是帶來了三顆主攝級別的影像系統。而久別的MIX系列,也再次迎來了量產上市,開啟了折疊屏、屏下攝像頭的探索。
而在產品線的拓展上,小米在今年還重啟了平板業務,推出了小米平板5系列,以及針對女性市場打造的Civi系列,前者通過擴展大屏生態以及配件的加持,探索安卓平板的生產力,而后者則將輕薄設計與自拍效果發揮到極致,加強對于細分市場用戶的品牌黏性。
速途網預計,隨著年底高通新一代旗艦SoC的發布,小米仍會大概率爭取首發搭載高通最新的驍龍8系列處理器,但隨著產品類別的擴張,高端芯片在產品中更多將以“標配”的形態存在,而通過更為深入的用戶洞察,在其他特性與功能上不同路線的演進,滿足不同需求用戶對于高端手機的需求。
Redmi:低調的中流砥柱
至于小米旗下的另外一個子品牌——Redmi,作為小米系列銷量的“中流砥柱”,雖然小米從未公布過兩個品牌各自的銷量占比,但從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數據來看,紅米在線上市場占據了小米手機業務總體約3/4銷量,而線下市場還要略高于這個比例。

據今年京東11.11的榜單顯示,Redmi品牌產品在剛剛過去的雙11期間累計銷量榜前20位中占據9席,其中的Redmi K40甚至摘下了榜單銷量桂冠。Redmi K40的成功,一方面來自于同價位搭載驍龍870旗艦的越級性能體驗,另一方面則來源于Redmi品牌多年所積累的口碑,此外,王一博的代言也為品牌貢獻了流量。
而在今年發布的機型來看,“小米”與“Redmi”品牌發生了更多的分化,其中小米品牌主打3000元以上的手機市場,而Redmi的機型則主要集中于3000元以下,避免了品牌之間的左右互搏。

但中國的手機市場從來不缺對手,如果說小米品牌主攻的3000元以上檔位主要是品牌與品質;那么Redmi所主攻的3000元以下檔位,則更多是處理器性能,以及性能均衡程度的比拼;而至于更低的千元以下檔位,價格幾乎成為影響購買的主要因素。
因此,Redmi最需要發力的價位段則是1000-2500,這類消費群體對于產品有相對復雜的需求,但也更容易培養粉絲黏性,Redmi旗下的K40、Note10、Note11等系列,均集中于此價位段。而除了Redmi,這個價位也是同為“大廠子品牌”realme、iQOO等的主戰場。
由于Redmi所處價位段,用戶對于性能要求較為敏感,而游戲作為對于性能感知最強的場景之一,今年4月,Redmi發布了K40 游戲增強版,進軍游戲手機市場,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有傳聞稱Redmi正在打磨的K50系列的游戲增強版,或將搭載聯發科新一代旗艦SoC天璣9000,并搭載144Hz電競屏。
需要重新定位的MIX
相對于小米與Redmi品牌整體的順風順水,今年正式量產回歸的MIX系列,則一直處于爭議之中。

今年3月,小米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MIX FOLD,采用內折設計和側邊指紋方案,內屏是一塊8.01英寸全面屏,外屏是一塊6.52英寸的右上角打孔屏。除了折疊屏幕外,MIX FOLD還首次進行了液態鏡頭、澎湃C1自研專業影像芯片的嘗試。

而在今年8月,小米MIX系列再度迎來更新,發布了搭載CUP屏下攝像頭的——MIX 4,同時還搭載了驍龍888+處理器以及“雙百瓦快充”(120W有線+100W無線,標稱為50W無線)。
在速途網看來,MIX系列每一代的發布,都代表著小米對于手機新形態的定義,從這個角度來看,MIX FOLD和MIX 4都毫無疑問地完成了這一使命。然而,網絡中對于這兩款產品的爭議,主要來源于MIX系列是否能夠代表“小米的最高端系列”的地位,以及“探索未來”的任務。
究其原因,MIX FOLD、MIX 4兩款產品在形態上并沒能超出行業想象力,例如三星、華為已經推出過折疊屏的產品,雖然這些設計在小米的產品有著自己的實現方式,但沒能像初代MIX屏幕點亮的那一刻一樣,顛覆用戶對于對于手機形態的預期,這種預期上的落差,成為了爭議的源頭。
而這,也讓MIX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個艱難的挑戰:如果運用大量預研技術,很難保證產品的實用性,極易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而如果運用量產技術,能夠穩步提升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但仍要面臨“看上去”沒有顯性創新的問題。
也許這一切的根源,需要從MIX本身的定位開始調整。
MIUI適配的版本挑戰
而MIUI的適配問題,也成為了小米在2021年中爭議較大的點。
2020年12月,小米正式發布了MIUI 12.5,然而卻遭遇到Android R(11)大版本更新,由于疫情原因,為了保證穩定性,拖慢了MIUI版本的更新進度。
另一方面,小米自身所需適配機型眾多,MIUI新版本適配哪些機型以及每款機型的批次,并非一個部門可以決定,需要綜合集團各個部門的適配進度,共同決定適配計劃。
而在今年8月,小米發布了MIUI 12.5增強版,通過液態存儲、原子內存、焦點計算、智能均衡四大技術,提高產品的流暢性,同時降低功耗,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型得到推送升級,MIUI的口碑也逐步得以恢復。
隨著年底將至,有消息稱MIUI 13的發布也將提上日程,而如今的時間點,正是Android 11向Android 12底層大版本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于MIUI 13新版本的適配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戰,有了MIUI 12.5適配的前車之鑒,相信小米對于系統大版本更迭的穩定過渡,將擁有更多的經驗。
AIoT未來仍具想象空間

“手機x AIoT”作為小米的核心戰略,AIoT作為圍繞手機而生,同時反哺手機生態的業務。從財報來看,也是小米手機之外的重要增長引擎。根據今天發布的小米2021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A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數突破4億,擁有5件及以上連接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不包含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用戶達到800萬,米家APP月活用戶數超過了5990萬。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IoT生態的手機廠商,小米AIoT的優勢以品類多、全著稱,目前已經覆蓋了大到電視、空調、洗衣機,小到開關、插座、攝像頭等一系列家電品類,織成了一張智能硬件生態的大網。
除了硬件品類的數量外,先發優勢還賦予了小米AIoT強大的用戶基數,從而產生海量的數據,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小米曾強調要將AIoT做成小米手機業務的催化劑、助燃劑,二者相互促進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并將“手機×AIoT”打造成小米商業模式的動力源和護城河。
不過,在速途網看來,小米在AIoT方面的想象力卻仍然有想象空間。近年來,在小米手機產品線中NFC、UWB等技術已經逐步開始應用,但在智能硬件產品方面,適配相應技術的產品還尚未普及開來,支持NFC、UWB等技術的產品仍然屬于新品類,隨著這些新技術的普及,將帶動AIoT設備的“消費升級”。
線下市場成小米發力新錨點
展望2022年,在速途網看來,線下新零售門店將成為小米的新目標。小米集團合伙人,中國區、國際部總裁盧偉冰曾表示,去年11月小米提出了“讓每個米粉身邊都有一個小米之家”的新目標,經過規模市場充分驗證的小米新零售由此進入快速擴張階段。尤其在過去11個月中,小米之家已下沉至全國2200多個縣城,縣城市場覆蓋率從去年的30%迅速提升至80%。
10月30日上午,第10000家小米之家門店在深圳歡樂海岸盛大開業。

而這些新零售門店,也成為了小米推進“銷服一體”的橋頭堡,實現“銷售的地方有服務、服務的地方有銷售”。針對縣級市場的下沉覆蓋,盧偉冰還宣布將在縣級小米小米之家授權店同步開啟售后服務功能,未來每個縣城都會有一個小米服務中心。
大量新零售門店的開業,還能夠為小米在產品發布策略上提供更多協同。在如今互聯網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現狀下,傳統互聯網手機廠商需要不斷發布新品,以持續保持行業熱度。通過線下門店,不僅可以讓小米提升服務水平,還可以持續保持品牌與產品的露出,開展相應的新品推廣活動,為產品發布節奏“松綁”,讓產品研發部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雄產品”的打磨中。
回首看來,2021年的小米,無論是從“技術為本”打磨更多元化的技術路線,還是在過去的質疑聲中吸取經驗,還是加速對于新零售的部署,都能夠看到“成長”的跡象,也讓小米能夠一度迎來全球第二的高光時刻有跡可循。而“成長”的力量,能否讓小米從容地走向下一個高光?速途網將持續關注。
后記:關于造車
最后,還是讓我們來聊聊小米的另一創業項目——小米汽車。
在速途網看來,小米汽車將是小米繼手機、AIoT之外的另一增長引擎,如果說AIoT主要連接了室內場景,那么汽車則連接了用戶的出行場景。而根據此前網友投票結果,在車型方面,SUV、轎車平分秋色,定價則更傾向于10萬元到30萬元區間。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也對網友投票承諾“將會在內部認真考慮、仔細調研”。
而這一價位,正是以智能駕駛、車家互聯為主要特色的車型,處于中、高端車型的分界線,更利于在部分特性上打造越級體驗,進而突出車型的性價比。 在上個月的小米集團投資日上,雷軍在演講中表示,小米造車進展超過預期,首款量產車預計在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對于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而言,三年意味著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小米汽車的3年之約,待到量產之時,速途網將會進行更為深入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