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出過大學物理教材……誰也沒有想到,從同濟大學退休后,吳於人教授會因為“網紅”身份走紅。
2018年開始,她和團隊其他成員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科普物理知識。短短3年時間,他們運營的抖音賬號“不刷題”就積累了117萬粉絲,獲贊361萬。“緣起物理、情系科學、心系孩子”的吳於人教授,也成了無數粉絲熟悉的“科學姥姥”。

不刷題的“科學姥姥”
2018年,吳於人和學生關大勇牽頭,聯合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題俱樂部”。從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是一次旨在激發青少年興趣,拒絕重復、機械式訓練的嘗試。同年4月,俱樂部開始更新抖音賬號“不刷題”,探索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科普。

一開始,賬號內容以實踐基地的日常科普活動為主,并不固定。相比之下,吳於人教授出境解說的視頻總是播放量更高,甚至接連出了好幾個“爆款”。于是,吳於人就成了“不刷題”賬號的常駐女主角,并且有了專門的作品合集——“科學姥姥”。
合集的名字來源于晚輩對吳於人的稱呼。吳於人說,自己從前帶的學生,現在很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見了她總追著叫姥姥。 “后來,大家都跟著這么叫,還給我起名叫‘科學姥姥’。”
鏡頭前,吳於人教授總是穿一件漁夫馬甲。插袋、拉鎖袋、側開袋……就像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她能從馬甲里掏出各種用的、吃的、玩的,每一件小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下一秒她用來科普的實驗工具。吳於人介紹說:“我這個人忘性大,拿包容易忘記,就放在身上最方便。在大學教書的時候就開始穿這種馬甲了,我剛剛把夏天的換掉,這件是秋冬的,可以保暖。”
從退休教授到抖音“網紅”
在吳於人教授的抖音里,粉絲不僅可以從蛋炒飯中學習了解力學模型,也可以在平板車的運動中深入認識動量守恒定律。評論區里,不少網友都喜歡上了她深入淺出的講解,甚至有人感慨道:“但凡我的物理老師有奶奶這么通俗易懂,也不至于不及格。”

事實上,如何讓高大上的物理知識,變成連孩子們也感興趣、學得懂的東西,吳於人已經努力了十幾年。
退休之前,她作為物理學教授,在同濟大學擔任物理演示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職務。在上《大學物理》這門課時,她注意到不少學生對物理有明顯的畏難情緒。這些學生或許很擅長做物理題,但卻并不喜歡物理,更談不上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因此,吳於人有意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布置上貼近生活,并和同事們一起建設了物理探索實驗室,引導越來越多的學生重拾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007年,在同濟大學支持下,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導和資助吳於人等人創辦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這是上海首個對青少年開放的大學實驗室。吳於人擔任第一任站長,她延續了此前在探索實驗室積累的經驗,開始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們進行“降維”科普。
視頻播放量超5000萬
然而工作站的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成立四個月,工作站僅接待了600多名中學生。許多家長聽聞實驗室的學習“跟考試關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慘淡的時候,偌大的實驗室只有3名小朋友。
不過,這并沒有打消吳於人做好科普的信心。

在她看來,物理學科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學物理,只是因為“被考怕了”。吳於人始終相信,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物理,離不開科技創新,“我希望告訴老師、孩子們,物理該怎么教、該怎么學。”
選擇短視頻,正是她在堅持物理科普時的又一次嘗試。今年72歲的她,現在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條視頻。確定主題、寫腳本、選實驗……吳於人幾乎都是親力親為,有時候還需要自制“教具”。遇到有些原理不知道如何通俗解釋時,吳於人還會拉上老同事們一起討論。為了確保科普內容的準確,她還特別請團隊的年輕人幫自己做了一個提詞器,除了要講的內容,還用括號標注著對自己動作的提醒。
一條一分來鐘的視頻,有時候僅拍攝就需要花費一兩個小時。但年過7旬的吳於人卻并不說累。截止目前,“科學姥姥”合集已更新了112條短視頻,累計播放量5462萬。
昔日預冷的科普內容開始在短視頻平臺走紅,通過“科學姥姥”,越來越多的網友關注并且喜歡上物理。有粉絲說:“小時候學校這樣教,我困難也是科學家了”,也有粉絲開始帶著家里的孩子一起“上課”,跟著教授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