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分配制度,而對于股份公司而言,投票權即話語權。

本月26日,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189.35萬元人民幣增加至240.52萬元人民幣,增幅為27.02%。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融資金額可能約為2億美金(約合人民幣12.95億元)。
企查查信息顯示,元戎啟行是一家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9年,其主要商業模式,一部分是自動駕駛網約車,另一部分是L4級自動駕駛技術模塊的解決方案的合作授權。
而阿里并非近期唯一投資的自動駕駛創企的巨頭,本月25日,小米集團宣布,已經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相關訂約方訂立股份購買協議,整體收購DeepMotion。收購總代價約為77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元)。
自動駕駛AI投資熱
隨著新能源汽車成為“十四五”規劃下的重點產業,不僅帶動了新能源產業鏈上的快速發展,同樣也讓車用半導體技術駛向了快車道,而作為軟件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同樣因“輔助駕駛”乃至“自動駕駛”成為了新車型的重要能力之一。
而在此風口之上,不少人工智能企業,尤其是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業公司,也成為了車企投資與合作的香餑餑。
2020年2月,小馬智行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總額4.62億美元,成為目前中國自動駕駛領域至今的最高融資。其中,豐田作為戰略投資人領投,出資4億美元,以加深和擴大兩家公司自2019年起在出行領域的合作。而在投資小馬智行的同時,還有消息稱豐田也和另一家初創企業Momenta展開合作。
同年12月,文遠知行(WeRide)表示已從大巴車制造商鄭州宇通客車有限公司母公司宇通集團那里獲得2億美元融資,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自動駕駛巴士。
本月26日,上汽集團公告稱,擬與上港集團、恒旭投資共同設立基金,以投資商用車智能駕駛項目。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為人民幣6.43億元,其中,上汽集團認繳出資5.4153億元、上港集團認繳出資1.0047億元、恒旭資本認繳出資0.01億元。
在自動駕駛創企融資火熱的背后,可見,車企也將自動駕駛技術視為未來搶占市場的戰略高地。短期來看,輔助駕駛技術能夠很好作為車輛的賣點,帶動銷量;長期來看,伴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入發展,無論是人工智能的訓練,還是車路協同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強的技術儲備以及更多裝機量,可以在建設過程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掌握先發優勢。
造車者希望縮短差距,不造車者尋求商機
而對于投資自動駕駛創企的車企而言,投資與并購是其縮短與頭部差距并建立優勢的重要手段,尤其對于那些前期積累較少的企業來說更為重要。
而在財報電話會中,小米總裁王翔也表示,自動駕駛是智能電動車最重要的技術,而DeepMotion在自動駕駛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技術積累和落地經驗。”小米非常看好深動科技團隊的技術研發能力,希望通過收購縮短自動駕駛上市的時間。”
除了收購DeepMotion,小米在投資自動駕駛領域也是動作頻頻。6 月份,小米領投國內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的 D++ 輪融資,另外還首次入股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8 月,領投自動駕駛公司幾何伙伴 Pre-A2 輪融資。

而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元戎啟行,顯然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投資方面的回報,有消息稱,此次戰略投資,或預示著阿里將推出Robotaxi等自動駕駛領域的新業務。而早在去年6月24日,文遠知行WeRide宣布接入高德打車,正式上線Robotaxi服務,
因此,在這些投資者看來,無論是業務發展,還是未來上市,在風口之上,投資這些自動駕駛創企,都有著不錯的投資回報。
造車行業門檻高,AI企業難“蛇吞象”
不過,雖然有意造車的企業,投資或是選擇與AI公司合作的不少,然而AI公司真正投資車企的卻是鳳毛麟角,這究竟是為什么?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錢。
雖然人工智能公司動輒幾億乃至幾十億的融資,在常人看來并非小數目,但相對于的汽車行業的創業公司而言,這些只能算得上“毛毛雨”。

對比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動輒百億元的融資金額,對比元戎啟行這樣的估值僅約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7億元)自動駕駛創業公司,隨便拿出來一個,可能就是數倍于后者的市值。
除此之外,即使真正能“吞”下車企的人工智能企業,不僅要考量供應鏈以及生產能力的掌控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要越過造車資質的門檻,這也就是為什么作為國內互聯網領域以及人工智能領域巨頭的百度,最終選擇與吉利控股成立合資公司——集度,通過結合雙方優勢,共同生產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
這其中稍微有例外的便是華為,在今年4月華為召開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了華為在汽車方面的整體戰略。他表示,華為正在與北汽新能源、長安汽車、廣汽汽車展開合作,共同打造三個子品牌。目前,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共同打造的ARCFOX(極狐)已經完成了首款車型的發布與上市,從今年四季度開始ARCFOX將有一系列全新的車型推出。

除此之外,今年4月賽力斯還正式發布了量產增程電動車——賽力斯SF5的“華為智選”版本(基本款于2020年7月上市),搭載HUAWEI 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HUAWEI HiCar智慧互聯系統,并在華為商城正式上架。
據了解,賽力斯SF5的生產企業為全稱金康賽力斯,是小康集團全資子公司金康新能源旗下的汽車品牌。
縱使有“華為”品牌巨大的影響力做背書,但用戶對于相對于陌生的賽力斯SF5購買仍然謹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的上市三個月累計銷量為1246輛,其中6月銷量僅為498輛。
這意味著,華為已經具備基本的造車能力,雖然反復在公開場宣稱不造車,但完全有能力在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掌握自主資質,推出華為自有品牌汽車;或是“反客為主”,通過掌握造車的核心利潤點,借其他品牌的生產能力,在造車方面取得更大利益。
因此,對于華為這樣的公司而言,雖然一直強調自身的智慧能力,但其野心實則集中于汽車的ICT領域,在整車制造領域獲得更大的利潤。
可見,即使華為這樣的企業,其合作的車企依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市場相對弱勢、且技術積累相對薄弱的企業。而對于一線車企而言,一不缺錢、二不缺技術、三不缺產能、四不缺渠道,這些AI創業公司想要“蛇吞象”則更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