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能鏈NewLink宣布完成E輪20億人民幣戰略融資,領投方為招商局資本,中金資本等老股東繼續跟投。據悉,此輪融資由三部分組成,包括母公司能鏈融資、子公司能鏈物流獨立融資,以及能源資產管理基金設立。據統計,能鏈在2021年累計融資已超40億元人民幣。
除了獲得多輪融資外,年初曾有消息稱能鏈集團有上市計劃的傳聞,雖然很快得到了的否認,但資本市場依然對其抱有濃厚的興趣。
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之下,能鏈能夠成為資本的“香餑餑”,是否是因為切中了“雙碳”主題,乘上了發展風口?而在這個過程中,能鏈又能夠為碳中和做出哪些貢獻?這讓速途網陷入了思考。
新基建的基建
企查查信息顯示,能鏈集團NewLink主體為車主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主營業務是搭建一個創新型能源數字化開放平臺,致力于“用數字化定義能源新基礎設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大中臺等技術,重構“數字化能源大生態”和“能源新基礎設施”。
目前,能鏈旗下共有能鏈團油、能鏈快電、能鏈云、能鏈物流、能鏈綜合能源港、能鏈智電6大產品線,推出NaaS(NewLink as a Service),為企業與車主提供數字能源解決方案。
對于能源行業而言,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在于平衡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與“雙碳”國策碳排放限額之間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則是通過數字化手段,為能源交易的全鏈路降本增效。
在能鏈創始人兼CEO戴震眼中,利用NaaS為了能源行業調配供需以及降本增效,不僅對于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該模式還具有可復制性。他曾表示:“通過算法和集中供給,再通過投資,可以將每個能源賽道重新做一遍,這都是在和新基建接軌。”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未來我國在新能源上新增投資規模將超過100萬億,每年投資將超過3萬億,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5%以上。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可持續的發展需求,讓與“碳中和”相關的企業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能鏈集團平臺的可復制性,也成為了其能夠被資本所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營業務較為單一
速途網發現,能鏈集團目前雖有六大業務線,但幾乎全部集中于能源集采與新零售的鏈條之上。其中能鏈云與能鏈物流主要為連接上游能源供應側的運營商與合作平臺,能鏈團油與能鏈快電則連接下游企業與車主的新零售服務平臺,而能鏈綜合能源港與能鏈智電則主要作為能力與解決方案的復制的賦能平臺。
也就是說,拋開“雙碳”概念,能聯集團依然是一家基于能源交易的互聯網服務平臺,通過交易抽成、信息服務等方式帶來營收。而隨著“雙碳”戰略地位的不斷提高,能鏈集團能夠乘著發展風口,以資本做翅膀快速發展。

根據智慧芽數據顯示,能鏈所屬的車主邦科技在126個國家/地區中,共有121件已公開的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占65.29%。不過,從專利文本分析可知,車主邦科技近幾年的專利布局主要集中于圖形用戶界面、信息處理方法、加油站、運行程序、位置信息等專業技術領域。
根據公開信息,能鏈旗下的團油、快電平臺,在B端市場,主要面向商用車平臺、出行平臺以及物流企業提供充電網絡服務,目前業務已拓展300個城市。
“補貼換規模”模式存疑
在資本的驅動之下,能鏈對于發展的需求顯然無法停留在僅為B端的職業司機服務上。而說到能鏈集團的C端業務,不少車主都經歷過“團油App”的廣告轟炸。
“3億車主都在用”、“滿100元返100元”以及明星的鼎力代言,都讓“團油App”在短時間內在C端市場取得了一定的關注。而在廣告代言之外,團油在拉新策略上選擇了“補貼”。
事實上,“補貼換規模”的經營模式雖然能夠在一時收獲亮眼的數據,但也會推高App的新客成本,而在補貼退潮后用戶也會大量流失,最終要讓投資人買單,而消費者層面則是利益受損。也就是坊間常說的“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速途網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發現,關于能鏈團油的投訴有1052起,投訴的主要原因為車主實際享受到的“加油金”補貼與廣告存在較大差異,更有消費者要求能鏈團油修改宣傳內容。

速途網注意到,在黑貓投訴中投訴最多的是團油在補貼方面的“殺熟”,投訴主要集中在團油“充100返100加油金”的宣傳口號上。有車主反應“團油App”僅第一次加油100元能夠返還100加油金,而隨著加油次數增多,加油金能夠補貼的比例卻越來越少,除了第二次加油能夠抵扣30%,在三次加油之后補貼普遍僅為10%,相比于從加油站購買油卡,油價反而更貴了。此外,加油金提現不僅有門檻,且只能提現90%。

此外,速途網還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看到,有司機投訴團油“虛標油價”,APP內油價僅為最高補貼之后的價格,而非司機實際的加油價格,容易對司機構成誤導。
對不少企業來說,“燒錢換規模”已經成為了快速壯大的必經之路,有了規模,才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本青睞,為融資或上市鋪平道路。然而,能鏈需要謹記的是,口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