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內的企業與團體紛紛設立碳中和目標,推動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有序進行。為此,速途網特別企劃了《碳中和一周報》,用以匯總、梳理一周內碳中和賽道發生的事件。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周中碳中和賽道都發生了哪些事件吧。
政策趨勢
發改委、能源局: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

今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推動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實現壓縮空氣、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進入商業化發展初期,加快飛輪儲能、鈉離子電池等技術開展規模化試驗示范,以需求為導向,探索開展儲氫、儲熱及其他創新儲能技術的研究和示范應用。
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近日,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用3年時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算力規模與數字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新型數據中心發展格局。其中,主要目標對降低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做了明確規定,到2021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嚴寒和寒冷地區力爭降低到1.25以下。
浙江10部門聯合發文,推動碳中和
日前,浙江銀保監局聯合浙江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制定出臺《浙江銀行業保險業支持“6+1”重點領域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重點圍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居民生活等六大領域以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6+1),從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完善綠色金融服務機制、強化轉型期金融風險管理、加強數字化改革引領、推進行業自身建設等五大路徑出發,確定20條重點任務,形成38項重點領域的差異化金融支持具體舉措,以推動銀行業保險業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助力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青島發布碳中和專項基金,規模100億元
21日,在青島“搭建資本招商平臺 推動雙碳產業集聚”2021年第二季民營經濟創意會。會上發布總投資142億元的4個項目,分別是三力本諾化工園區碳中和項目、鼎信陽光碳中和和污染修復創新產業園項目、北辰科技退役鋰離子電池低碳綠色循環利用項目、青松資本碳中和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項目。其中,由青松資本和城陽區政府共同發起的“100億碳中和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是目前國內同類城市中政企共同參與設立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碳中和專項基金。?
青島舉辦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推進會
22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支持,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承辦的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推進會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辦。本次推進會旨在探討研究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策略,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圍繞綠色金融、綠色生態、綠色建造、綠色生活四大領域,推動試點工作破題起勢、縱深展開。 經核算,本次會議共產生包括交通、住宿、餐飲等在內的碳排放量19.69噸,核算結果經過了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核查。通過碳交易,會上所產生的19.69噸碳排放量全部“歸零”。 去年12月,青島成功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城市。
蘇州建立全國首個數字碳賬本
7月11日,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在蘇州高新區揭牌。該中心將通過標準制定,建立全國首個數字碳賬本,聚力打造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碳普惠領域的全國樣本。 “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理事長陶嵐表示,未來,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將以蘇州為中心,打造輻射長三角,覆蓋全國的可推廣、可復制的公眾端碳減排模式,助力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成為從公眾端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的最佳標桿,講好全民碳中和的中國故事。
廣東2020年碳排放配額履約率100%
近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于廣東省2020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工作的公告》。截至2021年7月20日,廣東省電力、鋼鐵、水泥、石化、造紙、航空六個行業共245家控排企業均按照核定的2020年度實際碳排放量,通過配額注冊登記系統提交了足額的配額或可用于抵消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和廣東碳普惠減排量(PHCER),經省生態環境廳審核,符合相關規定,準予清繳并注銷。至此,2020年度廣東省碳排放配額履約工作順利完成,履約率100%。
行業風向
全國首筆碳中和掛鉤貸款落地
20日,浦發銀行合肥分行與蘇州分行聯合落地全國首筆碳中和掛鉤貸款,用于目前長三角區域單體最大的屋頂“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滁州隆樂新能源有限公司滁州隆基樂葉34.5兆瓦屋頂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該筆業務的落地,是綠色金融“融資+融智”的良好示范。 據悉,此次創新推出的碳中和“掛鉤”模式,將貸款利率與項目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貢獻程度——即光伏發電項目供電量、碳減排量相掛鉤,設置分檔利率,企業融資成本隨著發電量、碳減排量的上升而下降。
中國首個碳中和團體標準誕生,填補光伏行業空白
日前,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正式發布中國首個碳中和團體標準《光伏發電站建設碳中和通用規范》和《光伏發電站運營碳中和通用規范》,為光伏電站的碳中和實施提供了依據,填補了行業標準空白。
全國碳市場首筆大宗協議交易完成
21日全國碳市場出現首筆大宗協議交易,這也是全國碳市場開市后成交的首筆大宗協議交易。該筆交易的雙方為中國石化和華潤集團,前者從后者處購入10萬噸全國碳市場碳配額。這筆大宗協議交易成交價為52.92元/噸。
首支碳中和基金開售
7月22日,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開啟發行,預定發售期為14天。若發行順利,這將成為首支名字中含有“碳中和”字樣的公募基金。Wind數據顯示,碳中和指數5月以來漲幅接近20%。受行情影響,碳中和概念受到了資金的高度關注,尤其是碳中和投資中較為重要的新能源板塊。 證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3只名字中含有“碳中和”字樣的基金通過了審批,除了西部利得碳中和基金外,海富通、匯添富基金的相關產品也已獲批。據了解,這兩家基金公司的“碳中和”基金預計將在8月份啟動發行。同時,創金合信基金申請的碳中和產品也正在走審批流程。
首屆“國際碳中和30人論壇”召開
21日,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CICEC)發起和主辦的首屆“國際碳中和30人論壇”在北京召開。旨在圍繞實現“碳中和”的路徑、技術和機制等開展深入探討和交流,以促進各方形成綠色低碳的文化共識,并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智慧成果。
華中區域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成立
21日,華中區域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在金沙國家大氣本底站揭牌成立,華中區域氣象中心主任、湖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柯怡明,咸寧市副市長譚海華對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中心的成立可以結合氣象局在數值同化和再分析方面的優勢,開展有關碳中和有效性和潛力的評估工作,為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江西鋰電、稀土產業出口大幅增長
21日,南昌海關透露,受“碳中和”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車需求大幅增長,江西鋰電、稀土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上半年,氫氧化鋰、人造石墨等鋰電產品出口增長42.2%,稀土及其制品出口增長87.8%。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江西省有實際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985家,增加14.8%。其中,新增企業1714家,進出口667.8億元,占全省外貿比重的29.4%,其中出口604.3億元,占全省外貿出口比重的35.9 %。
遼寧碳中和創新研究院成立
日前,遼寧碳中和創新研究院在沈陽工業大學成立。該院以生態和工業碳中和方案作為解決路徑,以碳金融衍生品為軸線,以推動東北亞碳市場融合為使命,研究碳中和管理中的相關技術和模式,探索區塊鏈、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建造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碳達峰、碳中和智庫。 成立大會上,沈陽工業大學與遼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
國際能源署:碳排放量2023年將創新高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而且“看不到明顯的拐點”。IEA在報告中稱,各國政府在恢復性支出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分配給了清潔能源措施。具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世界各國政府為“與能源有關的可持續恢復措施”撥出了大約3800億美元,僅占復蘇總支出的2%。IEA稱,“目前動用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實現國際氣候目標的需要。資金的短缺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尤為明顯,許多國家面臨著不同的融資難題。”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寧德時代被LG反超
近日,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于7月1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5月份全球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19.7GWh,前5個月,全球動力電池使用量同比增長約2.7倍至81.6GWh。從前5個月的累計數據來看,寧德時代仍然位居榜首,但與第二名LG 能源的裝機量差距僅有 0.4GWh。在此之前,寧德時代已經連續4年霸占冠軍席。 鋰電池企業的業績大增,也跟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擴大有著關系。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 年 1-6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超過 120 萬輛,分別達到 121.5 萬輛和 120.6 萬輛,同比增長均為 2.0 倍。與 2019 年同期相比,產銷同比增長94.4% 和 92.3%。
TUV萊茵將于8月6日舉辦中歐碳中和高峰論壇
國際獨立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將于8月6日在上海舉辦“中歐碳中和高峰論壇”。本次高峰論壇將探討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重點行業政策、中德合作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市場機制和相關行業N2O(一氧化二氮)的減排、歐盟最新碳相關法律法規、碳減排監管框架下德國境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機遇等熱點話題。
企業動態
TCL成為國內首個碳標簽評價獲證企業
7月17日,在第四屆中國低碳之路高峰論壇暨2021鄒平碳中和論壇上,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頒發了國內首張電器產品碳標簽評價證書,TCL成為國內第一個電器產品(液晶電視機)碳標簽評價獲證企業。
奧飛數據獲得碳中和認證
近日,廣東奧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飛數據”)整個碳中和過程參照ISO 14064等國內外碳中和相關標準要求,在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指定認證機構的監督下完成,并最終獲得碳中和的認證。
寧德時代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

21日,有媒體報道稱,寧德時代已經正式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且中航鋰電涉嫌侵權范圍覆蓋其全系產品。目前,該侵權案已獲受理,被訴方中航鋰電針對此事回應稱,公司堅持自主研發,提供給客戶的產品都經過專業知識產權團隊全面風險調查,公司確信其產品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 寧德時代方面則回應稱,已就中航鋰電專利侵權案遞交起訴書,案件已受理。涉案專利涉及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此次涉嫌侵權電池已搭載在數萬輛車上。寧德時代表示,知識產權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也是企業面對激烈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寧德時代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同時積極加強知識產權合作,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贛鋒鋰業18億元收購鋰礦,股價連續3日大漲
本月17日,贛鋒鋰業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有限公司或其全資子公司以自有資金對加拿大Millennial進行要約收購,本次交易股價為每股3.60加元,交易金額不超過3.53億加元(約18億人民幣)。 通過這次收購,贛鋒鋰業控制的上游鋰資源權益儲量將由2890.64萬噸LCE提高至2970.44萬噸LCE。同時,此次收購有助于中游鋰鹽建設不斷擴產。公告顯示,Pastos Grandes鹽湖項目目前規劃了每年2.4萬噸碳酸鋰的產能,該項目產能尚在建設當中。 消息發出后,贛鋒鋰業AH股一度猛漲,續創歷史新高。22日,A股漲近6%,報196.6元,總市值2826億元;H股漲逾3%,報173港元。
比亞迪向鄭州捐款2000萬元人民幣

21日,針對河南因特大暴雨引發的汛情,比亞迪慈善基金會向鄭州慈善總會捐款2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救災緊急舉措和災后恢復工作。此外,比亞迪還開啟車主緊急救援服務通道,并開放鄭州市所有4S店作為應急避難場所,附近市民可就近進店尋求援助。
國軒高科捐款捐資1000萬馳援河南

今日,國軒高科捐款捐資1000萬元緊急馳援河南,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此次捐款的1000萬元中,現金捐款為500萬元,目前這筆款項已經通過安徽國軒慈善基金會捐至鄭州市紅十字會,用于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另公司將撥付500萬專項資金,為當地搭載國軒電池的受損新能源汽車提供電池免費維修和更換服務。
寧德時代捐贈2500萬元人民幣馳援河南
寧德時代決定捐贈2500萬元人民幣,其中1500萬現金捐贈給河南慈善總會,用于當地開展救災、安置及重建工作;10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當地搭載寧德時代電池車輛的檢修服務,優先確保當地公共交通及時恢復運營。
國軒高科再建20GWh動力電池基地

20日,國軒高科旗下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簡稱合肥國軒)與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擬在新站高新區建設2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該基地將專注大眾汽車標準電芯的生產制造。項目預計占地500畝。該項目將統一規劃、分期實施,一期項目10GWh擬自開工之日起 18 個月后竣工投產。國軒與大眾將聯合開展電池技術創新研發,將新站高新區打造成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的重要基地。
億緯動力擬24.5億元投建鋰電池生產線
22日,億緯鋰能子公司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擬與荊門高新區管委會簽訂《合同書》,分別在荊門高新區投資建設3GWh圓柱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0.7GWh圓柱三元鋰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3GWh方形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4GWh三元方形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和1.5GWh三元方形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及工藝測試所項目,投資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為24.5億元。
天合光能加入“科學碳目標”全球倡議
近日,天合光能正式加入“科學碳目標”(SBTi)全球倡議,承諾加入“企業雄心助力1.5攝氏度限溫目標行動”。這意味著公司將以自身實際的減排行動,助力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蘋果公司發布年度企業責任報告:2030年整體業務將實現碳中和
21日,蘋果公司上線了《2021年度蘋果中國企業責任報告》,詳細梳理了過去一年蘋果公司對中國消費者和本地社區的承諾方面的具體行動,包括教育、環境責任、供應商責任、包容性和多元化、隱私保護和無障礙等六大方面。
環境保護方面,報告顯示去年,蘋果在公司所有運營中實現100%碳中和。同時,蘋果繼續提升水資源管理和廢棄物零填埋。目前,已有超過172家供應商參與了蘋果的“清潔水項目”,在2020年實現了平均40%的廢水回用率。2020年,供應商對原本需要進行填埋的40萬噸廢棄物進行了轉化, 截至2020年12月,所有建成的總裝工廠已100%獲得廢棄物零填埋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