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共享電單車瘋狂發展的一年。這“瘋狂”在長沙被無限放大,巨頭瘋狂投車,“當地政府叫停都叫不住”,一年瘋投4.6倍,猛增36萬輛,大規模的“電單車墳場”第一次出現……隨著長沙政府對共享電單車強監管措施出臺,一夜之間46萬輛共享電單車被清退僅剩6萬余輛。
一二線城市禁入,五環外的城市蓬勃,冰火兩重天讓玩家必爭的西南縣域市場增添了新的熱鬧,共享電單車在這里正在迎來新變局,巨頭下沉、競爭加劇了、政府監管進一步加強、運營支出增加了……
當前,行業格局正在向著“理性且有序”的方向演變,更多聲音是“監管提前介入,不走共享單車老路”,“企業重投入,精耕細作”……不過,這其中也有“不變”之處,如早在三四年前年就進入西南縣域市場的松果出行,因為率先布局精細化管理,先發優勢反而愈發凸顯。
那么,未來共享電單車在西南將如何發展?
空間廣闊 縣域共享電單車迎來巨頭
2020年以來,滴滴的青桔單車、美團、哈啰等都圍繞縣域市場做大手筆的“跑馬圈地”。據媒體相關報道,整個行業去年共享電單車的總投放量達到了過去兩年投放總和的2-3倍。這樣的高投放量2021年還在繼續。
三家企業為何對西南情有獨鐘?其實是看中了下沉市場共享電單車的廣闊空間。
根據易觀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隨著供給側持續優化服務、需求側認知度與使用意愿不斷提高,縣域共享電單車行業的商業價值巨大,未來市場規模超過600億元,但目前每年交易額尚不足100億元,距離頂峰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玩家們仍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最早看到這一市場空間的,正是松果出行。早在2018年6月,松果電單車率先布局云南縣域市場,如今落地城市數量已經占云南縣城的“半壁江山”,遠超同行。類似情況不只是在云南有,在四川、西藏、貴州等西南省份縣域市場也先后出現。因為氣候、地理等條件適宜騎行,以及當地公共出行系統不完善,西南歷來都是共享兩輪車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翟光龍在松果出行創立初期時發現,相比交通體系供給充分的一線城市,縣城對于共享電單車的需求會更加旺盛,對于很多公共交通體系不夠完善的縣城來說,共享電單車可以替代公共交通工具。“一線城市則具有明顯的潮汐效應,運營效率并不高?!贝送?,縣域城市運營面積較小,也更容易實現精細化運營。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松果出行已經連續兩年實現規?;?,正好驗證了其對縣域市場的判斷。
反觀滴滴美團哈啰的共享單車“三巨頭”,過去幾年在一二線市場的共享單車業務上并不順利,于是把目光轉向了營利性更好的共享電單車。這時,巨頭進入下沉市場,“小而美”的縣域共享電單車還是一個好生意么?
政策趨嚴 “唯快不破”策略難以奏效
巨頭進入下沉市場,用的就是五六年前共享單車的那一套“快開城、猛投放”,然而,縣域市場的市場環境正在不斷改變,巨頭們過去時常奏效的“互聯網流量思維”,在交通出行領域并不奏效。
2020年可謂共享電單車野蠻生長和激烈競爭的“元年”,“無序”狀態從共享單車領域蔓延到了共享電單車。在成都、昆明等西南城市,超量停放、占用盲道、堵塞交通常家發生,政府不得不為其“苦果”買單。最終,相關部門紛紛采取專項清理整治,在一些集中堆放點,甚至出現了新的“共享電單車墳場”。
很多西南縣城也向成都昆明學習,紛紛執行高壓監管政策,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實行招投標和配額管理。然而,共享電單車巨頭們,誰也不愿意主動讓出市場,為了搶奪市場,“天價競標”亦有出現,甚至西藏的一些高海拔城市也成了必爭之地。
當前,政府管理的抓手之一,就是嚴格的配額制,比如最近正在推進共享電單車落地運營的麗江市華坪縣,通過嚴格地比選,從12個玩家中選出松果出行和哈啰出行,每個玩家給出的配額明確規定為600輛。
政府管理的抓手之二,就是強力監管,嚴格清退違規投放。在西南一些縣份上,當前就常出現共享電單車被清退的情況,其中也不乏巨頭投放的車輛,運營無序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巨頭們為了盡快完成占領市場的目的,廣泛引入代理商和加盟商,在利益最大化面前他們的運營投入相對有限,運營秩序無法保證。
政策趨嚴的情況下,巨頭想以重金入局搶占市場,卻發現自己有勁使不上。
近期,易觀咨詢發布的《中國大縣域共享電單車市場洞察》報告中顯示,當前在全國縣域市場上,松果出行已經進入700多個縣城,而哈啰、美團、滴滴三家巨頭經過一年的大力投入,各自進入100-200個縣城,成效有限。
相反,松果電單車這樣的先入局者先發優勢愈發明顯。在多個省份多個縣城招標引入共享電單車時,松果電單車實現了頭名入駐,這充分說明其精細化運營理念及標準得到了廣泛認可。
以去年年底舉行的貴州省興義市共享電單車引入公開優化選擇為例,當時包括上述4家在內的13家項目企業參與,經過車輛樣品演示和講解,以及合作方案匯報后,聯合評審團進行主客觀評價打分,公示結果顯示:松果出行高居第一。因此,松果出行獲得最多的市場配額,如今這些車輛已經投放運營。
同樣的情況在云南多個城市出現,比如最近新開城的紅河縣城,在和哈啰出行同時得到準入的情況下,松果出行以政府評估總分第一名的身份實現進入;再比如,距離昆明五六十公里的嵩明縣城,一直被多個玩家覬覦,但始終沒有得到準入,就在4月份時松果出行成為了第一個被政府引進的共享電單車品牌……
精耕細作 做“重”鏈條的松果出行樣本
早在兩年前,松果出行對于隨時可能發生的巨頭入場進行了大量的預判和推演。翟光龍認為,如果用一線城市“鋪市場”“搶流量”的思路來爭奪下沉市場,一定無法奏效。
翟光龍表示,很多玩家發現交通行業的需求非常旺盛,就想著怎么增大投放,匹配供給,認為海量投放是唯一出路,這是互聯網流量邏輯。但是共享出行行業并非純流量驅動的行業,應該站在交通行業的頂層設計角度去看問題。交通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不同,交通資源比如道路資源、停放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能超量投放,更不能抱著與監管博弈的思維方式開展業務。
從縣域的實際情況看,縣城管理半徑很小,政府管理能力很強,必須獲得合規準入,否則動輒就會被清退。然而,“合規準入”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事,松果出行一直主張面向政府“主動納管”,建立匹配監管要求的運營體系。但這一能力體系的建立,不僅花費金錢成本,也消耗時間成本。
明晰這些痛點之后,松果出行持續加大資源投入,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的精細化管理要求。今年以來,松果出行無論是對車輛擺放,還是對倉庫的管理,都提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力投入、房租支出等。松果出行西南省份多位城市主管表示,盡管這些支出增加了,但從行業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其投入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伴隨著巨頭以及其他玩家相繼入場,用戶體驗的博弈誰也不敢馬虎,包括松果出行在內的共享電單車玩家紛紛通過車輛升級換代、保養等方式改善車況,以持續保持用戶的良好體驗。
在這方面,松果出行甚至為坡度大的城市量身定制共享山地電單車“風火輪”,這是行業首創。6月16日,國內首批共享山地電單車投放云南“山城”紅河縣城,其在動力、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明顯優于市場現有的共享電單車。
“猛投放、輕運營”的模式正在瓦解。為確保效益最大化,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松果出行等玩家加大了精耕細作的力度。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松果的做法越來越“重”,成本支出劇增,這無疑引發不少爭議。翟光龍卻認為應該堅持“做重”,有些業務是拼長板的,有些業務拼有沒有短板,共享電單車業務是后者。因此,只有做“重”鏈條,才能構筑足夠的競爭壁壘,真正實現“與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