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5日,港交所上市公司信陽毛尖集團再發(fā)更名公告,建議公司英文名稱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為China Zenith Chemical Group Limited,并采納“中國天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稱,以取代現(xiàn)有名稱“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

據了解,“中國天化工集團”實為信陽毛尖集團的“曾用名”,2018年7月,“中國天化工集團”宣布更名為“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然而,在企查查的信陽毛尖集團公司介紹頁中,卻指出這是“一家實力雄厚的煤相關化工及生物化工原材料制造及供應商”,與茶葉生產幾乎無關,一度引發(fā)了行業(yè)的質疑。
然而,這并不是這家“改名狂魔”公司所計劃的的唯一一次改名。
2002年時,信陽毛尖這家公司曾將名稱由“東君化工”改為“大慶石化”,而后2007年又宣布更名為“中國天化工”。
2020年3月,信陽毛尖曾想改名為“中國新經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彼時公告稱,新名稱將在其現(xiàn)有業(yè)務活動及未來發(fā)展中為公司提供更佳識別度及認知度,以及更清晰及適當的企業(yè)身份及形象,將有利于公司及符合公司及股東整體利益。
今年2月16日,信陽毛尖更是蹭上了“貴州茅臺”的熱度。公告稱,擬把公司名稱更改為“中國國龍茅臺集團有限公司”,原因是擬收購北京耀萊龍微酒業(yè)有限公司100%股權,這家公司持有的成龍商標于2012年開始使用,還與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出品“成龍茅臺酒”系列酒產品,并公開強調“酒業(yè)收入將會成為本公司的主要收益。”
然而,“信陽毛尖”收購北京耀萊龍微酒業(yè)有限公司最終未能成行,改名“茅臺”也沒有成真。
可以說,從最初的“大慶油田”,到“中國天化工”,再到如今到“信陽毛尖”,再到“新經濟”“貴州茅臺”,可以說,這家企業(yè)的改名,總是熱衷于市場熱門板塊,通過名稱“蹭熱點”,來享受行業(yè)紅利。
不止如此,6月6日,信陽毛尖發(fā)出公告稱,將成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籌措4000萬-5000萬美元并購一些大數據和區(qū)塊鏈項目,試圖在大數據、區(qū)塊鏈領域尋找投資機會。
而如今,“信陽毛尖”想要將名稱改回“中國天化工”,顯然也是看準了化工原材料價格持續(xù)上升的紅利。在其官方公告中,明確表示“本公司將把握最近化工原材料價格持續(xù)上升的機遇,并利用進口俄羅斯水力發(fā)電的優(yōu)勢,集中于黑河市發(fā)展煤化工產業(yè)鏈(包括碳化鈣、聚氯乙烯及醋酸乙烯等)生產線。”

不過,頻繁改名并沒能讓信陽毛尖集團走出虧損泥淖,根據今年2月發(fā)布的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六個月,集團營業(yè)額為2.23億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1.50億港元提高49%;然而虧損7841.7萬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5144.8萬港元擴大52%。導致虧損擴大的原因是因為銷售成本激增,達到1.55億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89.8%。
可見,頻繁“改名”,并沒能為信陽毛尖集團的盈利帶來積極作用,而不斷擴大的虧損數額,又不斷迫使其不斷尋找新的風口。
對于企業(yè)來說,改名并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而且起名的理由的也是五花八門。
例如從“滴滴打車”到“滴滴出行”,伴隨著從最初的出租車平臺到網約車,再到租車和共享單車,伴隨著業(yè)務線的擴張,“打車”早已不能概括滴滴的業(yè)務范圍,而“出行”則更加符合企業(yè)“一站式出行平臺”的遠景。
當然,也有改名只為了擴充“動物園”的阿里巴巴,為了貫徹馬云“簡單、好記,又能夠引來爭議”的起名哲學,將“淘寶商城”改成“天貓”,從“阿里旅行”改成“飛豬”等,而在之后成立的阿里系企業(yè),在企業(yè)名稱或吉祥物上,也或多或少有著動物形象。
可見,企業(yè)改名大多數是為了跟上時代發(fā)展潮流,推動公司轉型;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此過程中并無長遠打算,只是為了蹭熱點、趕風口,借機提高股價,只是那些看上去迎風招展的“墻頭草”,也許早已準備好收割真正的“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