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二維碼掃一掃、統一發碼組合專利技術發明人徐蔚,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發明名稱為:“采用碼鏈區塊的數字貨幣模型、方法、系統及裝置”(國際申請號:PCT/CN2021/096768;國際申請日:2021年05月28日;優先權日:2020年06月10日)獲得授權。該發明專利自優先權日始,已經進入全球。值得一提的是該專利有167項權利要求,可以在全球數百個國家享有專利權。這表明,中國原創“基于掃一掃、統一發碼”的系列組合專利,及基于掃碼使用的“數字貨幣”布局,已掌握了全球主動權。
區塊鏈:基于聯網的去中心化賬本的記賬技術
在數字時代,負責記賬的是計算機,記賬系統所接入的每一臺計算機被稱之為“節點”。但中心化的記賬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弱點:一旦這個中心出現了問題,如被篡改、被損壞,那么整個系統就會面臨危機乃至崩潰。而去中心化是沒有中心的,也就是說參與到這個系統的每一個節點都是中心。從設計賬本系統的角度來說,就是需要每一個節點都能夠保存一份完整的賬本。然而,由于一致性的要求,每一個的節點是不能夠同時進行記賬的,因為節點所處的環境不同,接收到的信息自然也各不相同,如果同時進行記賬的話,必然會導致賬本的不一致,從而造成混亂。既然節點不能夠同時進行記賬,那么就不得不選擇出一部分擁有記賬權利的節點。但是如果指定某些特殊節點來賦予記賬的權利,勢必又會與去中心化的初衷相違背,這似乎成了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心化的記賬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弱點:一旦這個中心出現了問題,如被篡改、被損壞,那么整個系統就會面臨危機乃至崩潰。
2008年11月1日,一位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首先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了比特幣與區塊鏈(記賬技術)。
比特幣作為一種典型的數字貨幣,通過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
比特幣,采用了基于UTXO的交易記賬方式。UTXO,全稱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未花費的交易輸出)。是一種類似于支票的數據結構:UTXO有一個金額以及一個擁有者。擁有者是通過交易獲得了UTXO,UTXO記載了這筆交易的來源的指針,來源同樣也是UTXO對象。每一筆交易的輸入實際上引用的是上一筆交易的輸出。每一筆交易可以有若干個輸入,每個輸入包括如下信息:1、該輸入是哪一筆交易的輸出,2、該輸入是該筆交易的第幾個輸出。沒有這兩項信息對應到的交易輸出,可以稱為未花費的交易輸出。一筆交易若要有效,需要所花費的UTXO的擁有者的一個有效簽名,以及被花費的UTXO的總金額大于等于該交易的總金額。交易過程中涉及的錢包余額,實際上是一個錢包地址的UTXO集合。因此,比特幣究其本質就是一個基于聯網的去中心化賬本,而區塊鏈就是這個賬本記賬技術的名字。
區塊鏈就是一個共享的、不可更改的賬本(理論上),區塊鏈共享和完全透明的信息,所有的網絡成員均可訪問。

比特幣UTXO對象精確地模擬了現實中現金交易的形態,結合分布式記賬和區塊鏈共識機制,成為獨立于主流銀行電子記賬交易外的一種新興的電子交易模式。采用UTXO記賬,隨著資金從一個錢包轉移到另外一個錢包,形成了一條清晰的交易鏈,這條資金交易鏈不會隨著交易層次的增加而模糊,因為每一筆交易都有唯一的編碼,交易編碼把當前交易的輸入和前一筆交易的輸出銜接起來,就可以從源頭追溯到資金的使用鏈條,也可以反向追蹤到每一筆交易的資金來源。UTXO記賬可以采用區塊鏈方式,也可以采用中心節點和區域節點共同構成的混合式記賬方式。記賬節點的公正性和記賬效率是UTXO記賬方式的核心技術難點。
碼鏈區塊:超越互聯網兩個維度的第四維度技術
“采用碼鏈區塊的數字貨幣模型、方法、系統及裝置”發明(以下簡稱(Code Chain UTXO,CUTXO,即“碼鏈區塊”),提供的是一種碼鏈記賬對象。碼鏈,是基于5W(時間、人物、地點+前因后果)元素真實世界發生的行為,而構建的一一對應的數字化世界,是把真實的三維世界發生的5W,通過碼鏈的接入協議映射到一個數字化了的世界。即可以在記賬節點之間,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同步記賬。但碼鏈記賬對象的數據,至少包含碼鏈的指向信是“碼”,(包括(一維碼、二維碼、多維碼、隱形二維碼、明暗閃爍點陣圖等),這些碼具備唯一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龐大的數量和時間戳,是數字人在數字世界中的身份標識。在徐蔚基于掃一掃組合專利發明構建的碼鏈數字世界里,二維碼代表著具有數字身份的人和萬事萬物的信息所有權,任何具有數字身份的人和萬事萬物都可以在一個自己的行為中植入自己的數字人DNA后,生成新的碼,通過碼鏈接入,存儲在碼鏈網絡中,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溯源性,及不可篡改。可以用于查詢到對應的碼鏈,對碼鏈上各節點的數字人的活動可以進行追溯,提供更高維度的數據驗證能力。
而以碼鏈記賬對象來表示碼鏈數字貨幣,可以用于交易、兌換,實現應用和記賬的效率和便利性;數字人以數字資產為抵押獲得發行的碼鏈數字貨幣,數字資產基于所在位置與物格,由物格所有者綁定受益權;通過物格門牌(數字資產交易所)的接入,使每一個環節的貢獻都能被量化追蹤并獲得相應獎勵,從而促進流通傳播。
“物格門牌”,是碼鏈數字經濟“點、線、面、體、系”中的“體”,即交易所。其中,“點、即掃一掃”,是當下十億民眾已經習以為常形成的掃碼鏈接的行為,不僅包括掃碼支付,還包括掃碼開鎖,掃碼購物等,可以通過統一發碼升級到“掃碼鏈接數字地球”。“線”、即價值鏈,通過每一次掃碼鏈接、疊加自己的數字人DNA形成新的碼,構成新的鏈條,成為數字地球萬物互聯的接入方式,無數的基于相同主題的點與線匯聚,就構成了“面”。即產業碼這一基于多個主題的碼鏈管理服務器。而多個產業碼服務器之間的互通互聯、就是“體”,即價值交換的交易所。
此外,基于碼鏈網絡的價值鏈體系亦如是。價值鏈借助碼鏈網絡就可以搭建一個去(泛)中心化的價值傳播體系,只要是擁有數字人身份的用戶都可以參與其中。而價值傳播的收益是通過智能合約所運行的,所以整個過程公開透明。
在徐蔚創立的物格新經濟生態體系中,已經把全中國的2100萬個消費場所(即交換交易行為發生地)“物格門牌”的消費行為,正在通過“統一發碼、掃碼消費”管理起來,從而獲得十億民眾的消費總量所代表的經濟體量,而通過“掃碼鏈接、接入協議”把這些2100萬個“物格門牌”都定義成為“通證”,即代表中國消費總量的獨一無二的通證(NFT屬性)。而把這2100萬個物格門牌鏈接起來,就形成全球最大的公鏈“物格鏈”,2100萬個總量有限是因為線下交易的門店門牌總數不可再生,地段獨一無二,不可再生(NFT);且2100萬個物格門牌,同時還可以是服務記賬節點(遠遠大于比特幣公鏈的萬個節點的數量級),且每個物格門牌不僅是真實有效的,而且是“源于消費,自帶收益”。因此,“物格鏈”將超越區塊鏈,成為全球最大的共識公鏈,因為它是基于人類真實行為,真實地理位置發生的,因此可以成為人類數字化行為的“伊甸園”。
據發明人徐蔚介紹,在基于碼鏈區塊的“物格鏈”中,碼鏈服務器作為主記賬節點,生成一碼鏈記賬對象,并將其與當前查詢的碼鏈進行對應;所述碼鏈記賬對象都能同步給其他記賬節點;所述碼鏈記賬對象的數據,至少包含該碼鏈對應的碼鏈指向信息;對與該碼鏈對應的轉發內容,碼鏈服務器還根據對該轉發內容的背書情況,形成背書部,并將背書部加入到所述碼鏈記賬對象的數據中。將生成碼鏈記賬對象的記賬節點,稱為主記賬節點。示例地,主記賬節點或有權限的其他記賬節點,可以對碼鏈記賬對象進行數據的更新或調整。一些示例中,碼鏈記賬對象允許被記錄、存儲、轉發等。任意一方使用相應功能的設備(軟硬件),對所存儲或經同步、轉發或其他各種方式獲取到的碼鏈記賬對象,可以讀取碼鏈記賬對象的數據;還可以對數據進行解讀或轉換,展現其中至少一部分(給設備的操作者或指定的某一方)。必要時,還可以對碼鏈記賬對象的數據進行加密,獲取該對象后需要通過相應密鑰解密后,才可對數據進行讀取或進行其他操作。
互聯網是二維的,人、機、物互聯的物聯網區塊鏈是三維乃至多維的。綜上所述,徐蔚“采用碼鏈區塊的數字貨幣模型、方法、系統及裝置”的最新發明專利技術,則是已經超越了互聯網兩個維度的第四維度技術。徐蔚的最新技術發明專利,給數字技術領域又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