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火了。
速途網3月16日訊(報道: 喬志斌)自去年9月,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后,今年兩會期間,“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再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一時間,有關碳中和的話題受到了行業熱烈關注以及探討。
所謂“碳達峰”則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指的是企業或個人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其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可以說,“碳中和”“碳達峰”對于守護我國乃至世界的綠水青山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人類的福祉,而其實現的過程,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以及數代人的薪火相傳。
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能源結構尚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通過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以更低的資源、環境消耗,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而作為走在時代潮頭的互聯網企業,不僅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同時作為面向各行各業的賦能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對此,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鄔賀銓表示,雖然信息產業目前已是全球第五大耗能行業,但該行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支撐產業數字化,助力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并服務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
走在“碳中和”前列的BAT們
而說到國內的互聯網企業,BAT不僅在體量上走在了前列,在踐行碳減排方面,同樣也走在了行業前列。
公開數據顯示,數據中心是公認的高耗能行業,2025年數據中心將占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額達到33%。全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連續八年以超過12%的速度增長,因此提升數據中心能效比,對于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
速途網注意到,互聯網巨頭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正在通過積極部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加強對于企業在能源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

早在1月12日,騰訊便已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通過對騰訊濱海大廈和數據中心進行綠色改造,部署智能供暖、照明系統,可為濱海大廈每年節電約 132.61 萬千瓦時,天津數據中心通過余熱回收方案,重復利用熱能,進一步降低碳排放。據了解,騰訊研發的節能技術已經迭代到T-Block 4.0 版本。

而作為以AI為核心技術的百度,則利用自主搭建的“飛槳”AI 智能控制系統,規劃能源消耗,確保數據中心保持高效能運行。2020年,百度的全部自建數據中心年均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電源使用效率,越低越好) 為1.14,能效最高單體數據中心年均 PUE 低至1.08,遠低于2020年行業平均 PUE 1.59。
此外,百度還通過風電、光伏和污水回用等眾多綠色節能技術應用,提高數據中心清潔能源的使用占比,來降低數據中心的碳排放。
螞蟻集團則通過對現有園區以及新建園區加強綠色建筑改造,積極采用液冷等新技術、推動數據中心減排的同時,積極穩妥推進綠色投資等行動。
此外,螞蟻還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碳中和行動當中,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點,使螞蟻自身碳排放、碳減排、清結算、監管、審計等過程公開透明,相關記錄可隨時追溯查證。
互聯網出行公司發倡議,推動碳減排
除了互聯網巨頭之外,在互聯網細分領域的企業,同樣結合自身業務的特性,有針對性地提出“碳中和”倡議與規劃,推動減排目標落地。
這其中,交通運輸作為碳減排的重點行業,2020年占全國終端碳排放15%,是位列于能源供應和工業生產之后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部門。因此,互聯網出行企業作為數字化交通的參與者與賦能者,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同樣也要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3月10日,哈啰出行發布了共享出行行業首份碳中和倡議書,倡議以共享出行行業為紐帶,帶動上游相關產業綠色轉型,加速形成“地鐵+公交+共享兩輪出行”的立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同時,哈啰還倡議完善全國兩輪換電基礎能源網絡,提升城鄉交通電動化、新能源化和清潔化水平,助力交通能源結構轉型。
嘀嗒出行也在近日面向全社會發起了“低碳順風云種樹,隨時隨地碳中和”的倡議,通過建立順風車和出租車數字生態體系,持續推動私家車及出租車的運營效率。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9月數據,嘀嗒順風車六年累計共享座位超24億,在提升出行體驗的同時,降低社會碳排放。
從早些年的“互聯網+”時代,再到如今的“智能+”時代,背后是眾多互聯網企業通過技術賦能的方式,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作為走在時代前端的行業之一,在推動產業的綠色化和數字化的過程中,除了自身對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提升能源利用的綜合提效,為其他行業提供范本。
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注重全鏈路的能源結構優化,從提高清潔能源占比,到完善能源“新基建”,再到通過開放解決方案,深入調整行業能源結構,帶動產業鏈共同實現產業的綠色化和數字化,成為全社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動者。